王翔宇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200235)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出行需求,大运量的轨道交通成为经济强市的首选,主城区轨道交通线路基本按照地下线进行敷设,基坑支护工程越来越多[1]。以重庆地区为例,其地层以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上覆填土及粉质粘土厚度在4m~20m,基坑开挖后形成典型的岩土混合基坑。因岩土不同介质的力学特性不同,造成支护结构的形式各异,由于诸多原因,其勘察、设计、施工等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频频发生[2],笔者通过分析一个典型岩土混合基坑支护结构坍塌原因,理清岩土混合边坡的破坏模式,总结支护结构坍塌的经验教训,为类似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某地铁车站位于石新路凤鸣山中学旁,沿石新路近东西向布置,车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车站南侧为华宇地块,东南侧为凤鸣山中学。由于场地周边放坡空间紧张,主体基坑采用垂直开挖,基坑长227m,标准段宽21.8m,端头井局部宽26.5m,为土岩混合基坑。
车站场地位于川东南弧形地带,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约105~115°,岩层倾角14~18°。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砂质泥岩,发育有两组构造裂隙。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以上层滞水的型式分布于局部地段的第四系松散层中,水量小,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下排水管网渗漏补给。基坑平面布置图及周边环境见下图1:
图1 基坑平面布置图
车站南侧边坡走向为10°,倾向350°;边坡长约227m,车站边坡高16.9~23.4m。上部1.5~8.0 为土质边坡,下部为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1) 上部土质边坡
根据工程地质剖面图分析,岩土界面平缓,土质边坡受自身稳定性控制。
2) 下部岩质边坡
对于下部的岩质边坡,结合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岩体内无外倾结构面,直立切坡后的主要破坏方式为沿近似倾角为45°+Φ/2 约61°的破裂角发生剪切破坏。直立切坡后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II 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55 ,岩体破裂角61 (45 +φ/2),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详见表1。
表1 岩土物理力学设计参数推荐值
基坑南侧采用φ800@2000 桩锚支护结构,桩基嵌入下伏中风化基岩内3 倍桩径深,设置7 道3@28 锚杆,竖向间距2.5m,桩间采用喷锚防护,土层中设置4m 长1φ20 竖向间距1.2m 的砂浆锚杆进行挂网喷浆,且设置φ100 直径泄水孔,2mx2m 梅花形布置,具体支护结构见图2。
2015 年7 月底基坑大里程端南侧出现较大水平位移,地面开裂较严重,经各方现场查看、综合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为地下管线漏水造成素填土、粉质黏土层长期浸泡,物理力学性质变差,引起地面较大沉降及水平位移,提出对此处进行放坡卸载,且坑内增加一道对撑。
图2 基坑横剖面图
2015 年8 月17 日早晨6 点左右,因强降雨导致卸载凹槽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使基坑支护结构瞬间承受较大侧压力致使支护结构坍塌,根据现场坍塌情况,围护结构桩从岩土分界面处倒向坑内,而基坑上部土体未发生大规模坍塌,桩体因承受土压力过大被剪断(见图3)。
图3 基坑支护坍塌现场图
事故发生后,业主立即组织专家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并结合设计方案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8 月16 日夜间,因重庆地区普降暴雨,且场地内排水措施不畅,致使原凹槽内积水,桩间预留泄水孔无法及时排出,导致桩体侧压力瞬间过大,经现场查看,支护结构体系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 从现场坍塌掉的桩体上未发现锚杆钻孔,说明桩体锚杆未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打设,桩体处于悬臂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排桩式锚杆挡墙支护体系。
2) 锚头与桩体未达到应有的锚固效果,锚杆无法形成对桩体的拉力,桩体处于悬臂状态。
3) 原基坑面板设置有2m×3m 梅花形布置Φ100mm 泄水孔,现场仅少量施作,无法满足排出桩后土体中的地下水,造成围护桩体承受超出设计荷载的侧向水压力。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支护体系与原设计方案出入较大,在突发情况下,原支护体系无法承受,引起桩体被剪断。
1) 从坍塌现场清理出的滑裂面上看,最下层滑裂面发生在土质边坡中,该层土体性状与勘察资料描述基本一致,按照圆弧滑动(详见图4);
图4 基坑支护坍塌示意图
2) 结合现场坍塌情况,基坑支护破坏主要原因为锚杆仅在下部岩质边坡中打设,而上部未进行打设,造成支护桩悬臂过长,局部甚至达15m,且雨水在凹槽中积聚,无法有效排水;
经过以上原因分析,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6.2.3 公式[4]土压力计算:Ehk=356.9kN/m;
桩体侧压力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4]公式计算,侧向岩土压力修正系数取1.1,计算结果如下:
竖桩(立柱) 按照受弯构件分析,计算时可假定立柱与锚杆交点为一铰支座,底部视基础嵌固情况,可假定为固定支座或铰支座,按连续梁计算,通常竖桩(立柱) 基础嵌入基岩内的深度超过2 倍竖桩(立柱) 横截面尺寸时,可假定为固定端支座[4]。此立柱嵌入基岩约4m 大于2 倍D,底部按照固定支座考虑。计算见图如下:
桩间距2.0m,桩体视为下端铰接,支承于锚杆支点上的连续梁来计算,连续梁均布荷载标准值ehk=2.0×47.7=95.4kN/m,e1= (1.5x18+20) ×0.5=23.5 kN/m,经计算立柱最大剪力V=1159KN,φ800 围护桩截面不满足抗剪要求,故立柱基本在土岩分界面处被剪断。
1) 岩土混合边坡及基坑破坏形式及机理比较复杂,设计与施工应给予支挡结构足够的重视,以应对极端工况。上部土质边坡或者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可能出现圆弧滑动,若岩土分界面倾角大于30°,可能沿分界面整体滑动;下部岩质边坡若存在外倾结构面可能为平面滑动,故岩土混合基坑根据地勘报告分别确定其边坡滑动形式,综合对比计算,设计时视情况可取最不利计算结果进行设计。
2) 应特别重视水在边坡及基坑设计中的作用。重庆地区地下水基本为岩体裂隙水,基坑开挖需预留充足的泄水孔。若基坑变形比较大时,在基坑边卸载需谨慎,支护结构与卸载土体之间形成的凹槽必须可靠的泄水措施,否则会增加原围护结构的水压力,且同时水体下渗引起土体软化,粘聚力降低增加支护结构的负荷,造成基坑坍塌。
3) 对于桩锚、板肋式等外拉型基坑支护结构,锚索(杆) 与竖向支护结构的接头连接必须可靠,建议锚杆与桩体主筋进行焊接,焊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在岩土分界面处,竖直支护结构在岩土分界面处上下2m 范围箍筋加强,提高结构的抗剪能力。
4) 一些细小或看似无足轻重的因素常会引发重大工程事故,需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