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

2019-08-06 09:19人民日报评论部
老年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原典礼记司马光

人民日报评论部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一般说来,当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问题就出在无人注意时。“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孙:“《大学》《中庸》倶以慎独为训。”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对于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来说,“慎独”也是应该有的一种修养境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就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原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春秋至秦汉]《礼记·中庸》

释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南宋朱熹将其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一起并称为“四书”。

《礼记·中庸》开宗明义就论及“慎独”:“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通“现”,显现。独:个人独处。大意是说: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谨慎守道,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离道。即使在隐蔽之处,或在细微的事情上,也没有离道的表现。所以,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关于“慎独”,《礼记·大学》解释为:“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指君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

与此相反,“小人闲居为不善”“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情,却试图伪装自己。然而,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骗不了人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故慎独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摆脱贫困·从政杂谈》等文中引用

解读:

专擅则狭隘,狭隘则离散,离散则困窘;协力则广博,广博则通畅,通畅则能成功。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具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视野,就是要求超越一己得失的狭隘。一味固执己见,就会壅蔽言路;一味以功臣自居,难免自我孤立;老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自然貌合神离。

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尽头,必然是短期政绩取代长远谋划,急功近利取代团结协作。看看一些地方,锣鼓喧天的剪彩,却换来了杂草丛生的烂尾楼,短期政绩冲动异化为“一个人的战斗”,孤家寡人、光杆司令势必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再看看新华社报道过的北方某县,十几任县委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任接着一任干,正是齐心协力才创造出让沙漠戈壁再现满目葱茏的人间奇迹。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得如何则看度量;对领导干部而言,为人梯也好,为铺路石也好,挣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收获的将是造福一方的发展业绩。

原典:

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专则隘,隘则睽,睽则穷;共则博,博则通,通则成。故君子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则与人共其名;志得欲从,则与人共其利。是以道无不明,功无不成,名无不荣,利无不长。小人则不然,专己之道,而不能从善服义以自广也;专己之功,而不能任贤与能以自大也;专己之名,而日恐人之胜之也;专己之利,而不欲人之有之也。……此二者,君子、小人之大分也。

——[北宋]司马光《张共字大成序》

释义:

“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语出北宋司马光的《张共字大成序》,是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为越州张推官所作。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没有不是败于专擅而成于协力的。强调了建功立业之时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以及专擅狭隘的危害性。

司马光认为,专擅就势必褊私狭隘,褊私狭隘就众叛亲离,众叛亲离就陷入困窘;反之,协力就汇聚众力,汇聚众力就畅通无阻,畅通无阻就可以成功。

为此,司马光进行了君子、小人之辨。他认为,君子总是乐与人“共其道”,进而“共其功”“共其名”“共其利”,这样,道义必然昌明,功业必然成就,名声必然荣显,利益必然久长。小人则不然,总是“专己之道”,进而“专己之功”“专己之名”“专己之利”,所以不免于道蔽、功废、名辱、利亡。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领导干部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人情交往问题?习近平同志用这句古语,点出了领导干部为人处事时的一个基本遵循。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不管是借助的势力,还是看重的利益,都不是建立在感情、原则的基础上。最终的结果,或是“人一阔脸就变”,或是“树倒猢狲散”。

所以,在与人交往时,既要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更要讲党性、讲原则,坚持按党纪国法、政策制度办事,不搞“关系学”“权谋术”,更要避免“小兄弟”“小圈子”。明确了哪些是应当有、应当讲的人情,哪些是不该有、不该讲的人情,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才能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即使被人指为“无情”“无能”,也在所不惜、不为所动。

原典:

子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

——[隋]王通《中说·礼乐篇》

释义:

《中说》是隋代思想家王通的哲学著作,为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因门下弟子私谥其为“文中子”,故又名《文中子说》。该书体例仿《论语》语录式,文中的“子曰”为文中子王通说。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出自《中说》卷六《礼乐篇》。意思是,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势利之交不长远。对此,早于王通九百多年的庄子有更为深刻的论述。《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认为,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浓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甘甜而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相接近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究其实,小人之间的交往,掺杂着浓重的功利因素,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上“甘若醴”,但倘若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功利需求时,就很容易疏离断交。所以与人交往,要亲君子,远小人。

猜你喜欢
原典礼记司马光
SOUNDS OF THE VILLAGE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半途而废
司马光砸缸
文明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从“教材”到“原典”
对创建少数民族原典阅读品牌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