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
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妇产科 525000
临床上,女性生殖器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子宫肌瘤,其同样是机体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肿瘤,又被称为子宫纤维瘤和纤维肌瘤[1]。因此子宫肌瘤是由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的,其中纤维结缔组织较少,所以又被称为子宫平滑肌瘤[2]。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在此期间,联合米非司酮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效果显著。本文主要针对本院接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纳入至本文中,根据患者先后入院顺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2~51岁,平均年龄(39.63±4.12)岁;研究组年龄31~52岁,平均年龄(39.41±4.23)岁,组间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选取截石体位,头低足高,通过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行宫缩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850;生产厂家: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将10ml葡萄糖注射液与宫缩素20IU混合在一起注射。研究组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批准文号:H20120388;生产厂家:美国法玛西亚普强制药公司)联合米非司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551;生产厂家: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治疗,将10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1ml混合一起注射。术前3个月从月经第1天开始每晚予以患者米非司酮,10mg/次,1次/d,接受为期3个月的治疗,停药后2d开展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持续米非司酮治疗,接受连续3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包括氧分压降低、血压升高和呼吸加快);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对雌激素受体水平、孕激素水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进行检测。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水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4>0.05),详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临床上,女性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子宫肌瘤,此类疾病发病人群以30~50岁女性为主,通常情况下,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但是因为手术操作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使得手术视野及出血量增加,进而提高了手术风险[3]。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止血药物是宫缩素,其是一种垂体神经肽,其主要功效包括收缩子宫和泌乳,但是其半衰期较短,而且给药次数增加,使得受体出现脱敏现象,最终导致子宫收缩乏力[4]。而且大剂量使用宫缩素很容易扩张患者血管,减少血容量,降低血压,影响患者雌激素、孕激素等,因此受用范围受到限制[5]。
经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研究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米非司酮有助于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及生长因子受体水平,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的目的,将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6]。米非司酮属于甾体类药物,其通过结合孕激素受体,达到孕激素分泌抑制的目的,从而降低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孕激素水平[7]。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产生特殊蛋白质结构,加快细胞间交流,缝隙连接能够电刺激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F2,加快平滑肌收缩,使子宫产生协调性收缩[8]。
通过本文结果可知,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米非司酮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避免患者产生氧分压降低、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而言之,将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中,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及子宫肌瘤组织生长因子受体水平,同时有助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中值得不断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