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杨军 丁 龙 李 进
(武汉建工新兴建材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6)
为促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和建设效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文林峰副主任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具有六大方面重大意义[1]。预制装配式外墙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工艺与施工技术也是日渐成熟,但对涉及到建筑有竖向或横向线条的立面,对于现有的墙板生产工艺,如何做到成本与效率兼顾着实是一项挑战。本文依托某还建房项目,提出了几种线条的处理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给类似工程的实践提供参考。
某还建房项目,位于武汉市,地处气候分区的夏热冬冷地区,共4栋,建筑层数27层,建筑总高度83.8 m,总建筑面积约46 000 m2,根据土地规划条件,要求该地块上单体建筑装配率不低于55%。据鄂建文[2018]41号:湖北省装配率计算、认定和评价等级按国标GB/T 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执行[2],据此对该项目单体建筑制订的装配式实施方案见表1。
表1 装配式实施方案
竖向构件是本方案的重要得分项,属于竖向构件的外墙部分拟采用自带保温的三明治夹心墙体,由外及内由60厚外页层、30厚保温层及200厚剪力墙组成,带上下企口,竖向分缝处设置竖向后浇带,4栋单体建筑立面在24层,25层处均有横向立面线条,见图1,图2。
为维持原立面效果,业主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改装配式后要保留原设计中的立面线条,并且线条质量及耐久性都要有保障。考虑到装配式工厂生产台车面为平面,而墙板生产多采用反打工艺,即外立面贴台车面,但因有线条的存在,模具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并因仅24层,25层外墙有线条,需为此单独开模,整体上提高了构件生产成本并影响了生产效率,考虑以上,因此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案供业主选择。
GRC是用水泥砂浆作为母材、抗碱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的混合材料,它具有可塑性强、强度高、抗折抗弯性能及耐火性能较好,施工工艺流程为:埋件基面处理→测量放线→GRC粗装→GRC精调→节点防腐处理→板缝打胶坎缝、修补→成品保护→工程验收。GRC安装是将钢筋或钢骨架与建筑基面埋件焊接,结合本项目,构件生产时需根据GRC专业厂家提供的定位图纸,将基面埋件准确定位、预埋排版,对于外墙反打工艺而言,埋置预埋件难度适中易实现,生产成本可控。业主考虑到GRC所存在的一些质量通病[3],如线条接缝位置处易开裂,原因可能来自受环境温度影响发生的膨胀或收缩接缝处应力集中,或施工不规范错位等,或连接钢筋长期处于低碱度环境中的锈蚀等。出于耐久方面的考虑,业主否定了该种方案。
作为与装配式建筑配合较多的EPS线条处理方案,其基本构造由内到外为:墙体、聚合物胶浆、EPS聚苯板、聚合物胶浆、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聚合物胶浆、涂料。在华北地区,EPS多用来作为建筑的外保温层,施工工艺成熟,施工队伍专业程度较高,但在武汉,外保温的做法不再推行,类似专业厂家和队伍寻找难度较大,另从施工工艺来看,该固定方式存在脱落风险,因采用反打工艺的装配式外墙板表面过于平整,固定单纯用胶浆而没有采取附加固定措施如树脂螺栓等。并且EPS也存在一些质量通病[4],取决于EPS产品及网格布质量、施工转角处线条咬合程度、高温暴晒后和冻胀后的变形等因素。
将线条视作结构的一部分,详见图3,墙板在工厂采用反打制作,等构件养护出库运送到堆场后,对线条的结构钢筋进行后植筋,成品在项目现场吊装完后,支模浇筑线条部分混凝土。该方案有效解决了上述两种方案可能出现的耐久性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唯一不足的是需要为这范围不算大的线条部分进行高空支模和浇捣,安全和施工质量(平直度等)均无法保障。
鉴于以上几种方案的种种弊端,为保障质量和施工安全,提出了墙板正打的方案,即剪力墙(内墙侧)靠台车面,线盒及套筒注浆管等采用磁盒的方式固定在台车上,60厚外页层+30厚保温层+200厚剪力墙一次浇捣完成,待浇捣初凝后,支模并浇筑线条部分混凝土。该工艺理论上只需要一套模具,只是在24层及25层略作微调,故生产成本也可控。
1)立面线条处理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是一项挑战,目前多以GRC,EPS等后成型方案为主,但因装配式建筑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已建项目经时间检验的时间还不够长,线条的耐久性问题、质量问题如何还有待观察;2)线条交由生产工厂处理,与构件本身一体成型并因材质为混凝土,构件质量、平直度和耐久性有保证;3)正打工艺目前还未成为外墙板生产的主流,但在装配式建筑立面也需要不断丰富的大背景下,该工艺应该会得到不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