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汇川古琴里的传承之音

2019-08-05 09:32文丨周旭敏
遵义 2019年14期
关键词:汇川区王兵古琴

文丨■ 周旭敏

“古人制琴,桐木不取主干,只取直径20厘米的旁枝,因其筋多肉少,干而脆,是制琴良材。”为取到上等良材,王兵辗转全国各地选购古木,有时还赶至老木房拆迁现场,每取得一块上好琴材,便喜不自胜。

古琴,至今已“活”3000 年以上,属人类唯一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中国古老文化精髓和智慧结晶的体之一。

好的古琴,还拥有“千年不坏之身”,唐琴“九霄环佩”。其中奥秘,离不开古琴制作技艺。

日前,汇川区古琴制作技艺上榜贵州省政府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细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要走进一位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兵。

6月,大朵大朵的白云悬挂在汇川区人民路紫霞琴院上空。院内,王兵端坐案前,指尖微抚古琴,一拨,一弹,鸟鸣声和着琴声,闭上眼,人便自如“穿越”古今,置身高山流水,又仿佛武林大侠,似进入大唐盛世,又好像稳坐庭前别院……

悠远绵长的韵律中,王兵和古琴制作技艺的传承故事如画卷般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

故事还得从王兵的外公彭瑞夫“着笔”。

古琴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彭瑞夫,1916 年生于四川乐山,青年时期就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成都就学期间,师从彭清源学习古琴演奏和制作,1977年退休后定居贵州省赤水市。

幼时的王兵随外公、外婆生活,耳濡目染,便迷恋上古琴弹奏和制作。在外公彭瑞夫教授下,王兵逐渐学会古琴制作技艺。

1992 年,彭瑞夫去世后,王兵开始独自探寻古琴制作技艺。2002 年,王兵移居遵义,2008年在贵州著名古琴演奏家卫家理门下学习演奏,加入“贵州省播州古琴研究会”,并不断与国内古琴制作师交流学习,时常切磋技艺。2012 年,王兵自主创办古琴制作工作室——隐堂。

“做出一张好琴,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说起古琴制作,王兵神情严肃。

一张古琴通身长三尺六寸五分,由琴体和附件构成,琴体由面板和底板粘接,中间是空槽腹,附件则包括琴弦、岳山、琴轸、雁足等。

对每张古琴的音色、琴形、琴质、漆艺,王兵都有极高要求。虽延用3000多年流传至今的传统制琴工艺,但对于选材、造型、槽腹、合琴、灰胎、研磨、擦光、定徽、安足和上弦等每个环节,他都极为严谨、仔细。

“古人制琴,桐木不取主干,只取直径20厘米的旁枝,因其筋多肉少,干而脆,是制琴良材。”为取到上等良材,王兵辗转全国各地选购古木,有时还赶至老木房拆迁现场,每取得一块上好琴材,便喜不自胜。

做好琴身木胚后,灰胎着漆等工序多而精细。王兵表示,漆得用土漆,且只能手工,擦一次漆,待干后要用砂纸细细打磨,然后再次擦漆打磨,反复近30 次,耗时4 个月,直到琴身光洁可鉴才算完成。

制琴工序中,技术含量最高属木胚调音。为此,调音阶段,王兵只能一点、一点、一根弦、一根弦调试。

除此,能否制作一张好琴,还得看制琴之人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环境等因素。王兵认为,只有真材实料,经上百道工序精雕细琢的古琴,方能历经岁月考验。

凭借出色的古琴制作技艺,2017年,王兵制作的古琴在“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上荣获“银斫奖”,成为贵州古琴制作业界代表人物。

近年来,他制作的古琴,相继被北京、上海、加拿大、美国等国内外城市的古琴爱好者收藏,为助推世界古琴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要把古琴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代代相传。”闲暇时,王兵便带着儿子李昀修练习古琴制作。“现在只有大力培养儿子,让他尽早掌握古琴制作技艺,但我希望还有更多人学习、掌握这门技艺。”王兵说,有时候到学校授课,他都会特意培养学生古琴制作技艺。

由于古琴制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但能制作古琴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保护和传承古琴制作具有重大意义。2018 年2月,经遵义市文物局非遗科推荐申报,汇川区古琴制作技艺被评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作为古琴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43岁的王兵倍觉任重道远。

王兵手把手教儿子李昀修学习古琴制作技艺

猜你喜欢
汇川区王兵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王兵老师辅导的学生线描写生作品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2020年汇川区关工委工作硕果累累
长胖了的狗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差一点
汇川区老年大学校长为老党员学员“送学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