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 刘 涛
地处正安边陲的中观镇,没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薄弱,历来就是深度贫困的乡镇。近年来,中观镇以党建引领,用脱贫攻坚总揽全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螺旋式”开启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中观镇地处天楼山下,海拔较高,常年隐于云雾之中,在地理、交通、气候、基础、贫困基数方面都不具优势,想要同步摆脱贫困横向比较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该镇党委一班人提出“敢于挑战看似不能完成的工程,善于挑战看似不能完成的速度,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极限”。形成思想大解放。镇班子成员一律下沉到村,每人带着20—30万元的经费,代表党委、政府就地解决困难问题。长期在村当作战队长,涉及村的个体事项,不请示、不汇报、分头解决,切实提升执行力。
与此同时,村支部转变作风,立说立行,坚定服务落实最佳速度。镇党委委员下村直接领导支部,2017年全镇干部“转变作风、立说立行、马上就办”,镇部门整合办事大厅“一站式”服务,村组建为民服务室,审批快速、述求快办、纠纷快结。2017年晏溪村15天完成1347亩土地流转,天楼村21天完成216户人居环境改造。中观镇3个月完成120.47公里通组公路。迎得群众信任、印证干部作风。切实提升村支部战斗力。
党员组建宣讲团,村民进入决策层,坚定村民自治力量。在群众会上,培训基层党员宣讲十九大,老村干宣讲惠民政策,群众代表议定农村发展,“用群众去说群众的话,用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避免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在将组干部报酬从250元提升到3000元的基础上,成立组级自治管理委员会,组成5人的自治队伍,报酬从3000元提升到7100元。通过一组一策和“五个一”模式,中观镇2017年完成人居环境整治1537户,2018年完成2368户。两年完成危房改造677户,棚户区改造500户,共完成5082户农村住房安全工程。农户自建、 互建、代建、统购分建、拆旧新建,不拘一格。
坚持公路先行,破解发展瓶颈,率先解决区域贫困。三年来,共建成通村公路、通组公路、产业公路308.5公里。实现自然村寨互连互通,循环链接,为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便利条件,减少成本和劳动强度。外出农民工返乡建房,推动农村面貌大改善。2018年共有471户建新房,审批土地4697平方米,加上改建、扩建,农村旧木房基本清除。再加上2019年实现连户路“一米不少”,区域贫困得以解决,切实改善贫困面貌。
坚持产业调整,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牢固树立产业脱贫。中观镇积极争取国土开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荒山变耕地、荒地变耕地、宅基地变耕地、零基地变连片地。由此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成功实施玉米退出计划,引进牧奥农场种五谷杂粮,牧赛农业园区养梅花鹿,特色园区种碧根果。30000亩茶园、8000亩五谷杂粮、5000亩烤烟、其它特色农产品,共同构建产业调整新模式。耕地增加,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农民收入渠道增加。
坚持农户补短,破解特殊群体困难,保障脱贫不漏一人。中观镇在产业发展、基础夯实、区域提升的基础上,加强贫困农户补短工作。运用交通条件,产业条件,农户带动,收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农村兜底保障有效衔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准备接受第三方验收。
农村精神文明是贫困地区的薄弱环节,思想落后也是脱贫攻坚一道障碍。中观镇在解决“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开展“五好家庭”评选表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此为纽带,提升群众满意度,开展乡村振兴征程。红光村今年5月已表彰“五好家庭”56户,用8.4万元购买奖品。长岭村用4万元表彰“文明卫生之家”32户。鲜光居用3万元表彰“优秀脱贫带头人”共68户。
从党委、政府到村支部,从党员带头到群众参与,形成了层层落实,层层紧抓的工作格局。党群同心,上下一心,中观镇用党建引脱贫攻坚不断冲刺,开启了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