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杨媛媛
产业扶贫,是上海对口帮扶遵义过程中,“遵义所需”与“上海所能”的最大公约数。
6 年的山海相牵之路,沪遵两地产业合作项目达133 个,签约资金超400 亿元,为遵义市注入发展活力,增强了脱贫致富、同步小康的发展信心,山海情谊在两地间蓬勃升华。
一
上海与遵义,两座充满红色底蕴的城市。2013 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上海对口帮扶遵义,黄浦江边的暖流涌入黔北高原。
2013 年的遵义,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的同时,农业、第三产业均稳步发展着,白酒、水泥、钢材、精制茶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同年,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为遵义市的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帮扶之初,无数次的调研、座谈与探索,让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帮扶方案: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让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于是,2013 年,25 个项目相继落户遵义,涉及产业投资244 亿元,致力重点推动装备制造、汽车、IT 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临港遵义科技城”产业园便是其中之一。
“临港遵义科技城”,从一开始就走着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的差异化之路——由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以“3 亿元”+“5400”亩土地建起园区平台,引进上海园区管理理念,全市场化运行,全力打造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沪遵产业合作典范。
短短一年多时间,成功引进了世界500 强企业联合利华及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500 强优质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与影响,形成产业链甚至是产业生态圈,企业的入驻,产业的聚集,给了临港遵义科技城注入全新发展动力。
如今,在立顿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遵义的农产品踏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正如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经理王雨晴所说:“上海带来的,不仅仅影响了汇川和遵义,更是为世界听见贵州打通了一条路。”
随着帮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帮扶项目落地,细心的在遵“援黔干部”们发现,遵义,这座生态之城,优质的农产品却缺乏销路,导致众多农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
鉴于此,上海对口帮扶小组开始调整方案,将产业帮扶的重心侧重于发展产供销全产业链模式,让“遵品”走出大山,实现产业增收致富的目标。
在上海对口支援的遵义市习水县,一只羊成了上海援黔干部帮助当地脱贫攻坚的切入点。
2017年,习水县投入3 亿元扶贫基金整合上海帮扶项目,建立习水麻羊养殖基地。
为了打开销路,上海援黔联络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习水麻羊拓展市场,率先在上海开起了习水麻羊餐饮门店。
为了解决山与海之间的运输短板,2016 年以来,习水通过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建成“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产供销全产业链,习水麻羊开启跑向全国之旅。
如今,黔北麻羊也成了上海市民餐桌上的一道大菜。只需打开手机“食行生鲜”APP,就可以订购黔北麻羊肉,“这个羊肉红烧蛮好吃的,我们家里人都爱吃。”家住大华的朱女士感叹道。
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胡志刚/摄)
几年来,习水麻羊在贵州各市(州)、县(市、区),和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开设习水羊肉粉体验店,成千上万的遵义羊肉粉走进全国各地的家庭的餐桌。
如今,习水县黔北麻羊存栏36 万只,年出栏羊30万只,产值达4.5 亿元,带动8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黔北麻羊。
“以前在外务工,收入不多,却照顾不了老人小孩。现在回乡养羊,既有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小孩,日子好过多了。”习水县良村镇大安村的王兴文估算了一下,今年家庭收入预计将不低于3万元,可以给孩子们买些新的玩具,给父亲配点新药。
走上上海人餐桌的不仅有羊肉,还有遵义这方生态环境良好的土地种植出来的蔬菜、茶叶。
2016 年7月,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副主任周灵作为第二批援黔干部来到遵义,担任道真自治县委副书记。肩负重任的他,在深入了解道真自治县情况后,思忖着:“如何把上海项目的盈利分给贫困户?”
面对一个面积是杨浦35 倍的贫困山区,他把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与道真实际相结合,带领着当地的农民种菜卖菜,走通了蔬菜产销对接的路,让产自道真的蔬菜远销到重庆、上海、成都等大城市。
“我们扶贫要改进做法,在扶贫项目内容和方向上改进,是带着他们做,而不是帮他们做。”周灵的目标就是教会老百姓发展产业的思维方法,学会找到持续增收的渠道。
两年多的发展,道真的商品蔬菜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到2018 年,道真全县种植商品蔬菜发展至15 万亩,其中向上海等地销售蔬菜6232吨,实现销售收入1869.6 万元,惠及贫困群众8129人。
......
6 年来,一场由上海发起的“传、帮、带”浪潮,席卷了黔北大地。
二
时间如梭,却有迹可循。6 年以来,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的脚步从未停下,帮扶措施也在不断探索中创新,将“遵义所需”与“上海所能”实现高度契合。
如何管好用好上海帮扶资金,发挥上海项目示范作用?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的“造血式”扶贫或许是答案。
上海市对口帮扶项目余庆县关兴镇沙堆村亭子坝茶区公路建设(胡志刚/摄)
2017年9月,李海东作为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干部,带着泡面从大上海来到陌生的小县城赤水,开始为期二年的援黔服务工作。
随着帮扶的不断深入,李海东发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够,要想脱贫成效又快又好,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户发展产业,才是关键。
于是在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围绕赤水主导的“十百千万”工程进行资金扶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实现长效性脱贫。
2018 年,赤水市宝源乡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依靠上海援建资金230万元得以建成投产。“2018 年7月投产后,仅4 个月就实现销售收入130 余万元。”该项目负责人袁潇说,今年的70 亩虾塘亩产将达到600—700斤,预计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
与此同时,作为上海市结对帮扶遵义的企业,赤水市贵州宝之源水业有限公司预计投入2亿元,年产量可达1000万箱,预计年生产产值2—3 亿元,可创税收1000—2000万元,并带动赤水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赤水产业转型升级。
在赤水市宝源乡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建设的同时,务川自治县的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投入1.1亿元打造的务川自治县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项目,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青少年研学旅行、拓展训练基地,将有效带动务川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激发务川文旅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两地文旅扶贫协作。
在习水县桑木镇土河荷塘苗乡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帮扶模式贯穿了始终。
2016 年以来,桑木镇土河村用好上海帮扶资金1010万元,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统筹推进旅游业与现代特色农业协调发展,将旅游业与现代特色农业融合,依托旅游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红苗第一村”。
上海对口帮扶项目天台镇凤凰村林下乌骨鸡养殖(余家辉/摄)
通过度假旅游+扶贫+农户发展模式,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今年5月,土河村接待游客2.8万人,创造旅游综合收入530万元。
为了更好地“授人以渔”,2019 年6月,沪遵消费扶贫联盟正式成立,并发布《遵义农产品流通销售标准指导》1.0 版。
沪遵消费扶贫联盟的成立,将推动遵义蔬菜产业生产规模化、流通标准化发展,让更多优质“遵品”顺利入沪。
“造血”式对口帮扶,激发受援县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目标,对专业技术人员、乡村致富带头人进行专业的培训是手段。
通过培训,让上海的先进发展理念和技术,与贫困山区的特点相碰撞,激发了发展的火花。
6 年来,采取送干部到上海参加培训(进修)和请上海专家到遵义培训两种方式,先后培训了12000 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干部、乡村致富带头人,涵盖行政管理、医疗卫生、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法律服务等诸多领域,成为沪遵智力合作的有力支撑,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援黔干部”,为遵义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所有过去,皆为序章。6 年的对口帮扶之路既是历史,亦是开端。2019 年,沪遵协作向纵深发展,山海相牵将谱写新篇章,曾经记录下历史转折的奇迹的遵义,与上海同频共振、密切协作、扎实推进,一同见证一个摆脱贫困新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