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兆忠, 郭丽丽,贾玲玲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枇杷叶荚蒾(Viburnumrhytidophyllum),为忍冬科荚蒾属常绿灌木,高3 m~6 m;小枝黑褐色;叶互生,薄革质,倒卵状椭圆形、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聚伞小花序,花冠轮状,花白色,芳香,花瓣长椭圆状卵形,花期4月~5月;果球形,柱头宿存,成熟时红色。生于山区疏林处,分布于湖北、陕西南部、云南等地,海拔800 m~2 400 m的山坡、林下阴湿处[1]。
太原学院园林科研所于2009年从河南许昌引进了枇杷叶荚蒾,经过10年的生长试验,在引种地正常生长,四季常绿,可正常开花结果,播种苗可以正常过冬,且生长良好。采集当年生嫩枝扦插繁殖成活率高,在太原园林绿地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试验地位于太原主城区,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市区坐落在海拔800 m的汾河河谷平原之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冷,多晴朗天气;春季升温快,日温差大,干旱多风;秋季晴天多,能见度好,天气稳定少变。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9.3 ℃,1月最冷,平均气温-7.0 ℃,7月最热,平均气温23.7 ℃。年均降水量为466.6 mm,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无霜期202 d,全年盛行偏北风,春季风沙大,年平均风速为2.5 m/s。该试验地土壤属于砂型土壤,土质疏松,PH值7.2,园区排灌方便[2]。枇杷叶荚蒾原生地和本试验地气候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原生地和试验地气候对比表Table 1 Climate comparison table between native and experimental sites
2009年4月从河南许昌引种幼苗15株,高1 m,带土球直径20 cm。 定植穴规格0.5 m ×0.5 m× 0.5 m,挖好穴后,用配置好的腐熟有机肥填入树坑,踩实至距地面40 cm处,再填入种植土踩实距地面30 cm处,放入带土球的枇杷叶荚蒾,然后再填入种植土踩实,使其土球面平于地面,全部浇透水,连续三天浇水三次。以后按照一周浇水一次养护一月,就可以常规养护管理。前三年冬季12月开始要全株包裹防寒处理,第四年开始去掉包裹,露枝越冬。
2.2.1 生长状况与物候期观察
通过对枇杷叶荚蒾观察,详细记载其在试验地的萌芽、展叶、开花、结果等物候期特性,并记录每年的生长量。
2.2.2 病虫害观察
试验地种植的碧桃、胶东卫矛、青桐、紫叶矮樱等苗木,当这些植物有蚜虫、白粉病、木虱、蚧壳虫等发生时,观察枇杷叶荚蒾植株上面有无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确定其在本试验地区的抗病虫害特性。
2.2.3 抗冻性测试
表2 受冻等级和症状表Table 2 Frozen level and symptom table
在试验解除防寒措施后,观察其在自然条件下的越冬情况,按照标准对越冬情况观察,初步确定其在试验地的抗寒、抗冻性[3],等级如表2所示。
2.2.4 观赏性评价
通过对枇杷叶荚蒾物候期的观察,对其树形、枝条、叶片、花、果等形态特征观察分析,研究其在太原地区栽植的可观赏性做出科学评价[4]。
2.3.1 播种繁殖
2014年11月底,将收集的枇杷叶荚蒾果实浸泡,去掉果肉,并用清水洗干净,阴干后,混2倍~3倍的湿润细沙拌匀放入花盆,沙藏于地表以下80 cm的背阴沙藏池,然后覆盖湿润细沙填平,地表覆盖草帘,把草帘子用水淋湿,准备越冬。2015年3月中旬取出,采集的种子数量少,直接播种于试验地,精细管理。
2.3.2 扦插繁殖
2018年6月上旬采集半木质化当年生枝条扦插繁殖试验。苗床为全光照喷雾,东西走向,长8 m、宽1.5 m、高0.5 m,基质为沙土和蛭石按照3:1配置,喷雾设备为自制的全天定时开关、定时喷雾装置。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基质全面反复消毒。插穗采集当年生的半木质化枝条,剪取其10 cm~12 cm为一段,上面留1枚~2枚叶片,枇杷叶荚蒾叶片较长,剪去3/4,插穗上端在叶上2 cm处平剪,下端剪成马耳形斜切口。扦插时采用ABT2号生根粉浸泡30 min后扦插,扦插间距5 cm~6 cm。
经过多年的观察,枇杷叶荚蒾在本试验地可以正常生长,3月下旬处于芽开始萌动期,4月上旬芽逐渐长成叶,由小变大,后在两片叶中间会再萌发出新的小芽,4月中旬始花期,4月下旬为盛花期,5月中旬为花末期,同时芽逐渐又开始膨大,逐渐长成第三层叶,5月下旬第三次出现新芽。引种苗第三年开花,第六年采集到成熟种子。幼苗期生长缓慢,第四年后生长加快。叶、花如图1所示,生长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09~2018年平均生长量调查表(每年11月测量)
Table 3 2009~2018 average growth survey (measured every November) 单位:cm
平均指标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苗高100.2109.2119.3130.3146.5167.8189.2215.5249.2301.2 地径1.11.21.51.61.822.22.633.5 冠幅4961728290101112129146178
图1 枇杷叶荚蒾的叶子和花Fig.1 Leaves and flowers of Viburnum rhytidophyllum
通过几年的观察,在试验地里碧桃、海棠、绣线菊、月季等发生蚜虫,胶东卫矛发生白粉病,紫叶矮樱发生蚧壳虫,青桐、梨树发生木虱的时候,引种繁殖苗木均未见病虫害侵染,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
表4 2012~2018年每年最低温及对应的冻害症状Table 4 The lowest temperature and corresponding frost damage every year from 2012~2018
通过几年的观察,引种繁殖苗在试验地表现出良好的抗冻能力,发生轻度、中度冻害,而且只是单株上面少部分叶片和枝条有这样的冻害现象,大部分叶片耷拉卷缩,第二年开春温度回升后可以正常生长,且长势良好。每年最低温及对应的冻害症状如表4所示。
在园林中可以独植、丛植、片植,是造景的优选植物。春夏时节,一团团白色花朵映衬在深绿树叶前面,尤为鲜艳,特别引人注意;冬季时节,太原地区小气候环境中其叶片宿存,表现为常绿,为严寒冬日增添亮丽的生机[5],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应用前景广。
图2 2018年12月20日小苗生长情况Fig.2 Growth of seedlings on December 20, 2018
3.5.1 播种繁殖
实验表明,出苗率高,出苗后需遮半阴,当年生苗高20 cm左右,经过三年的观察,小苗生长健壮,可以在小气候环境中正常生长。小苗冬季生长情况如图2所示。
3.5.2 扦插繁殖
选取枇杷叶荚蒾当年生嫩枝条50个,扦插深度为穗长的1/3,大约3 cm~4 cm,经过40 d的管理,成活38株,生根情况如图3所示,生长数据如表5所示。冬季需要对扦插床上面枇杷叶荚蒾插穗进行草帘子覆盖,并在上冻前淋湿草帘子,翌年春季移栽。
表5 扦插生根率、根数、根长Table 5 Cutting rooting rate, root number, root length
图3 枇杷叶荚蒾扦插生根情况Fig.3 Cutting rooting of Viburnum rhytidophyllum
经过10年的引种繁殖试验,枇杷叶荚蒾在太原试验地小气候环境可以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苗高达到3 m,冠幅1.8 m,地径3.5 cm;冬季耐寒,未观察到病虫害发生;采用扦插和播种繁殖容易,养护管理简单,其宿存苍翠的大叶片,是太原地区少见的常绿阔叶灌木,给北方严冬增添几分生机,观赏价值高,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