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 浴火成就的千年艺术

2019-08-04 07:37高山
中国新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鸡油博山琉璃

高山

对于琉璃产品市场而言,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中国的琉璃企业开辟出了琉璃礼品市场。

近年来琉璃在国内普遍流行起来,琉璃制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首。由于琉璃生产工艺复杂,古时民间很难获得,当时人们把琉璃看得比玉器还要珍贵。

流传千年的瑰宝

琉璃,也作“璃”,是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

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

琉璃还被称为“古玻璃器”,但又和现代的玻璃不同。因为现代的玻璃炼制材料石英和萤石,含轻金属的材料钙和钠等。而上古的玻璃炼制材料是水晶加金属,含铅和钡等其他金属。

因为琉璃呈现出光彩夺目的颜色,它被古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与女娲补天的上古神话联系在一起。传说女娲从汾河捞起了许多五色石,用火把坚硬的五色石烧炼成熔浆,把天上的窟窿补上,挽救了一场灾难。当时从女娲手里散落人间的五彩神石就是琉璃。据传这是如今最早关于琉璃起源的说法。

除了上古神话外,据传琉璃的名称还和一段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琉璃是范蠡为西施精心打造的爱情信物,叫作“蠡”,后来西施的眼泪滴在“蠡”上,人们可以看见她的眼泪在其中流动。后人称这件信物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又称西施泪。

不过传说归传说,但是琉璃绚烂的色彩以及晶莹剔透的品质让人爱不释手这一点却是肯定的。而这背后,离不开人们对于琉璃烧制工艺的研究,随着人们的一次次尝试,琉璃的烧制工艺逐渐被人们所掌握。

中国琉璃制作已有千年历史。虽然学界对于中国古琉璃的起源时间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是人们普遍认为琉璃烧制技术真正成型于西周。

据说,古代制造琉璃时,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制成琉璃。

西周时期,大量青铜工具被生产和使用。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琉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琉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鲜艳漂亮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与喜爱,经过慢慢地摸索与加工,制成了精美的琉璃装饰品。

据国家考古部门的出土考证,在我国的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西周墓中出土过不少的小件琉璃珠、管等。考古资料显示,1972年,在河南洛阳庄淳沟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一个白色穿孔料珠;之后,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弓鱼伯墓中出土了上千件西周早、中期的玻璃管、珠。这些小件的琉璃,被认为是古人做项链等装饰用品用的。

后来,经过人们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终于掌握了琉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汉代,工匠们在烧制琉璃时已经有意识地使用钴元素,以形成器件的蓝色和深蓝色。

唐代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琉璃制作技术日渐成熟。宋代,琉璃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宋史·五行志》记载:“绍熙元年,里巷妇女以琉璃为首饰。”说明那时候琉璃的生产已经变得普遍,对于市民阶层的“里巷妇女”来说,拥有琉璃首饰不再是件困难事。

自元代到明清,琉璃艺术发展盛极一时。

元代,中国琉璃的生产和琉璃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新发展。元史中有“设玉局”的记载,据考证,玉局实际上指烧造琉璃的官办作坊及其管理机构。

明代,琉璃成为传统的王室礼器。明代的琉璃被称为“药玉”,因疆域内玉材匮乏,因此药玉替代真玉进入舆服制度。那時的百官朝服,三品以上可佩真玉,四品以下佩药玉。

清代初期,“玻璃”的名称开始流传。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诏令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置琉璃器皿“作坊”,为区别烧制琉璃砖瓦厂而新取名为“玻璃厂”。从那时起,“琉璃”一词开始逐渐被“玻璃”这个新的名称取代。

时至今日,琉璃烧制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只是它的工艺之复杂依然令人惊叹。

仅以古法琉璃为例。琉璃要经过“火里来,水里去”的凤凰涅式的制作过程,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一般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并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其中火候的把握更是不容易。更关键的是,琉璃不可回收,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首届中国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就曾表示:“琉璃之所以被称为‘瞬间艺术,除去前期在脑海中构思的时间,真正制作的过程不过几个小时,需要一气呵成,无法反复,有一点失误便前功尽弃,重新制作。”

困难归困难,人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琉璃制作技艺的探索。

对于琉璃产品市场而言,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中国的琉璃企业开辟出了琉璃礼品市场。除了台湾的琉璃工房和琉园外,还有千玉琉璃、匠门、雅贝、马汉琉璃、人立琉璃等专业琉璃企业诞生。他们传承琉璃技法,拓展礼品市场,将琉璃独特的表现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思想融合,创造了琉璃礼品一个新的细分市场。

琉璃之乡博山

2019年5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当代博山琉璃艺术作品全国巡展”在北京开幕。除在北京举行首展外,当代博山琉璃艺术作品还将在深圳、上海、青岛、济南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宣传推广。

在琉璃的发展史上,山东博山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地方。博山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享有“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的美誉。

博山地区的琉璃生产历史悠久。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在博山大街建筑工地发掘一处“元末明初玻璃作坊遗址”,这次发掘共发现大炉1座、小炉21座。其产品主要为簪、珠、环等。这次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元代时期,博山地区的琉璃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明清时代,博山地区的琉璃生产发展更为繁盛。

明代嘉靖年间编纂的《青州府志》中记载:“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煎成珠,穿灯屏、棋、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文中所说的颜神镇,就位于博山。

不仅如此,博山还是当时进贡明代朝廷琉璃制品的主要产区。成书于清代康熙初年的《颜山杂记》中记载了博山在明代时琉璃贡品的情况:“琉璃之贵者为青帘。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条,若水似冰。纬为幌簿,傅于朱棂……用之郊坛焉,用之清庙焉。隶于司空,以称国工。”明代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中,最为贵重的是“青帘”,是用蓝色的琉璃“条珠”穿制而成的门帘。这种象征青天的“青帘”,只能在皇家“郊坛”“清庙”等祭天或祭祖的场合才能悬挂。

明代,博山所生产的琉璃产品,除了一部分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另外一部分则远销外地。

到了明末清初,博山琉璃业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产品发展到了几十种,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变为以博山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博山因此成为国内生产琉璃品的中心。

清代同治年间,博山西冶街及其以西一带琉璃产业迅速发展,家家户户掀起一阵琉璃风,同时博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

1937年日军侵占博山后,随之带来的是博山琉璃产业大幅度下降,从业人员也大幅度减少,博山琉璃业迅速陷入谷底。

新中国成立后,博山琉璃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博山琉璃工艺品开始向世界各国进行展销,先后到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进行推广,博山琉璃产业再一次地兴盛起来,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如今,博山因盛产琉璃而久负盛名,博山琉璃更是业内一大品牌。

据媒体报道,目前,博山区全区琉璃产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大师工作室30余个,拥有康乾琉璃、西冶工坊等重点琉璃生产企业13家,年产值4800余万元。

不仅如此,博山琉璃发展迅速,优秀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近年来数百件优秀琉璃作品获得国际大奖、国家大奖和省级大奖,上千件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以及收藏家收藏。

传承与创新

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考验着无数业内人士。为此,业界不断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2019年4月28日,“HS|DL琉璃艺术创新设计中心”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幕。该中心由艺术设计家、上海市首批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香港HS创作总监韩秉华、苏敏仪与上海大伦古法琉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周旭飞共同创立。

周旭飞是80后的上海琉璃手艺人,2004年起研习琉璃烧制技艺,在传统琉璃烧制技艺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而韩秉华大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创作了很多代表性的作品。

对于这个中心的成立,上海市文創办副主任强荧表示:“HS|DL琉璃艺术创新设计中心将非遗传统技艺与极具现代感的大师设计结合起来,是将非遗‘活化的一个生动案例。”

而在琉璃之乡博山,近年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人保护和培养工作一直被作为重点。早在几年前该区就深入实施“民间绝活绝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名师带徒”等重点人才工程,加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目前,博山区拥有国家级陶璃艺术大师50余人,省级以上各类艺术大师近百人,并且还有一大批默默奉献的民间老艺人和技术工人。

2018年10月,孙云毅凭借博山鸡油黄与鸡肝石琉璃烧制技艺,孙云浩凭借博山琉璃烧制技艺分别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千百年来,务实的博山人,将琉璃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博山鸡油黄、鸡肝石、内画瓶、灯工、琉璃雕刻等在艺术收藏界闻名遐迩。

说到鸡油黄,因独有的美感,鸡油黄被视作琉璃中的至尊,其色泽黄中透亮,犹如鸡油一般娇艳,在灯光映射下,更有似透非透的美感。触之,质感温润且凝重,可与美玉相媲美。只是,鸡油黄制作工艺一度失传。为此,专业人士不断尝试着“复活”这门技艺。幸运的是,博山人探索出制作鸡油黄的方法。

作为鸡油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云毅和父辈试验了上百种原料,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在2007年重新恢复制作鸡油黄琉璃料器。为提升鸡油黄的质量和成品率,孙云毅对10多种原料进行了科学精确地配比,对炉温、成型时间等精确计量,成功保持了传统的料性色彩及润度。器形更符合现代审美,艺术创作上雕刻技艺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很多现代元素。孙云毅说:“琉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

猜你喜欢
鸡油博山琉璃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孙云毅:让世界看见“鸡油黄”
法门寺里的琉璃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大山深处是琉璃
名贵色料鸡油黄:几番浮沉 终得正果
蒋介石下厨做鸡油炒饭
八角琉璃井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