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昊.
(长庆油田采油三厂,宁夏银川 750001)
煤层气的排水采气的开发方式是由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工艺演变来的。但其地质构造的生储盖皆与石油天然气的不同,并且煤层气的排采机理与油气的开发方式也完全不同,但在时间和空间上,煤层气的开发都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煤层气在储层中的存在状态是吸附在煤上的,而煤层空隙中含有大量的水,需要将水排出,使储层的压力下降[1],当压力值小于该条件下的煤层气临界解吸压力时,气体逐渐从煤层表面解吸并参与运移,而降压的方式决定储层压力的重新分布,这将影响煤层气解吸的方式和最终的解吸量,而压力在储层中的传播的快慢,表现为压力在储层中降低的快慢[2-5]。
研究压力在煤储层中的传播,优化排采的压力降机制对于煤层气合理开发是关键[6-7],“缓慢排采、阶梯降压”的精细化排采制度的研究,对于提高单井日产气量、提高单井控制储量,扩大煤层气储层的解吸面积,提高煤层气资源的开发效率有重要意义。煤层气排水采气制度的核心,是采用控制排水速率的方法以控制井底压力的变化,使煤层气得到最充分的产出[8]。排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度及渗透率对地层有效应力的敏感性很强[9-10],如果排采制度不合理,会造成煤储层出粉出砂和渗透率的急剧性和永久性降低[11-12]。学者们认为需要合理控制降液速度[13],总结了排水采气在总时长确定和不确定两种条件下的工作制度[10,14-15],建立了在排采初期合理排采强度的数学模型[16-17]。但对于具体的煤层气多级压降排采工艺还鲜有研究。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在川南煤田的南端部分。地势呈南高北低,该研究区有部分丘陵,但主要是以中低山为主[18]。区域内的北东向构造和南北向构造最为发育。
研究区内的煤层沉积形成的环境是沼泽微相[19-21]。煤层主要集中在其沉积体系中。其储层厚度平均为43.6 m岩性为煤层(17%),砂岩(55%),泥质岩(27%)含煤7~9层,具有工业价值的是C2,C3,C7,C8层。煤层气含量为6.83~22.57 m3/t,算术平均值为12.55 m3/t。该地区C2+C3、C7+C8煤层吸附能力均较强,其中C2+C3层兰氏体积18.52~31.21 m3/t,兰氏压力2.06~2.83 MPa;C7+C8层兰氏体积20.76~35.053/t,兰氏压力为1.96~2.82 Mpa。煤层临界解吸压力1.76~5.95 MPa,储层的平均压力5.5 MPa。孔隙度C2+C3和C7+C8煤中相差不大,其中前者的平均孔隙度为4.42%,后者的平均孔隙度为4.49%。渗透率在0.02~0.76 md之间。
图1 研究区井组地质建模Fig.1 Geological modeling of well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在研究了该研究区的储层地质特性和储层物性前提下,建立可视化的储层模型。模型渗透率0.02~0.76 md,孔隙度4.42~4.49%,兰氏体积44.76 m3/t,兰氏压力2.8 Mpa。根据研究区的地质开发资料,在模型中进行布井,如图2所示。然后利用历史数据对资质模型进行历史拟合,拟合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储层拟合参数表Table 1 Table of fitting parameters
为了制定增产效果更好的排采方案,要紧密结合煤层气井的排采数据,将整个排采过程划分几个不同的排采阶段。根据储层的敏感性,井底的压降不得高于0.2MPa/d,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压敏效应[22]。
1井在开始生产到168天左右的时候可以划分为未见气阶段,此时的井底压力是3.956 MPa,即在3.956~6.701 MPa的区间为第一阶段,在这阶段应快速平稳降压,并密切关注水中是否明显含砂,为了防止储层的破坏,应保持井底流压的变化量不大范围的波动,尽量维持在0.2 MPa/d以内。产气到214天的时候,日产气量都不是稳定或稳定上升,此阶段为临近产气阶段,井底压力的变化范围是3.627~3.956 MPa,压力变化应很小,此阶段维持井底压力变化量应在0.05 MPa/d以内,使压降漏斗充分扩散。到946天的时候,日产气量快速上升,并达到一个峰值,实际生产井底压力的变化范围是1.285~3.627 MPa,此排采阶段的井底压力的变化不宜太大,应维持在0.02 MPa/d以内。之后就是稳压产气阶段,压力应稳定在1.2 MPa左右,井底压力每日变化量应维持在0.001 MPa左右,日产气量在3 000 m3左右维持稳定。如图3所示。
图2 井日产气量和日产水量趋势图Fig.2 The trend of daily gas production and daily water production in well 1
2井从投产到232天是未产气阶段,压力变化在3.573~6.874 MPa,如图4所示。
图3 井日产气量和日产水量趋势图Fig.3 The trend of daily gas production and daily water production in well 2
3井未见气阶段:0~256 d,压力变化:6.581~3.317 MPa;临界产气阶段:257~326 d,压力变化:3.317~2.802 MPa;快速上升阶段:327~340 d,其压力变化:2.802~2.773 MPa;稳定产气阶段:341~827 d,其压力变化:2.773~1.062 MPa;产气衰减阶段:828~1200 d,其压力变化:1.062~0.75 MPa。如图5所示。
图4 井日产气量和日产水量趋势图Fig.4 The trend of daily gas production and daily water production in well 3
根据前面阶段划分以及阶段压降的范围,模拟方案中,1井的未见气阶段的井底压降是0.2 MPa/d,临界产气阶段的井底压降是0.05 MPa/d,快速增产阶段的井底压降是0.02 MPa/d,稳产阶段的井底压降是0.006 MPa/d。先进行范围探索,然后在小范围微调数据。对1井采取以下方案模拟排采1 200天,压降天数分别是降压1天,稳压1天;降压5天,稳压5天;降压10天,稳压10天;降压15天,稳压15天的方式。降压和稳压天数以及模拟后的累积产气量见表2:
表2 方案模拟结果Table 2 Scheme simulation results
由结果可见,最优方案是降压10天稳压10天,然后在这个方案周围进行小范围微调,结果如表3。
表3 方案模拟结果Table 3 Scheme simulation results
对比各个方案的累积产气量,由此得出最优的压降方案是降压10天,稳压10天。
对1井制定不同的逐级压降方案,方案采取降压10天,维持压力稳定10天,为了是压力降在地层中最大程度的扩展,具体方案如表4:
表4 排采方案一Table 4 Scheme 1
方案一在1井上数值模拟后得到的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增产效果Table 5 Increased production
曲线导数逐渐减小,组别2与前一个方案相比,其曲线导数已经低至2.22,提升的空间不大,组别1与前一个方案相比,其增产效果已经更低。所以综上所述,第四个方案就是最优的排采方案,再增加压降速率去换取增产的做法,不再可取了。
在未见气阶段的压降幅度为0.18 MPa/d的条件下,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其他几个阶段的压降幅度变化进行研究,优选出最佳逐级降压方案。井底压力控制依然采取连续降低10天,维持稳定10天的方法,保证压力降最大程度的传播。其具体变量控制见表6,结果见表7.
从结果可以看出组别3的效果较好,即在未见气阶段的压降幅度是0.18 MPa/d,临界产气阶段的井底压降大小是0.04 MPa/d,快速增产阶段的井底压降大小是0.02 MPa/d,稳定产气阶段的井底压降大小是0.005 MPa/d。在这个压降控制和快速产气的平衡点左侧,即井底压降控制较缓慢时,稍微增加压降速度,会快速增加单井日产气量,并节约时间成本。平衡点右侧,即牺牲较大的压力,会有更高的产气量,但压降幅度持续较大时,增产效果提升率几乎不在增加,此时牺牲地层能量换产量的做法不再合适。
表6 排采方案二Table 6 Scheme 2
将优选出的方案在整个研究区上模拟生产,其储层压力演变如图6所示:
图5 方案二组别3的压力传播对比图Fig.5 Contrast diagram of pressure propagation in scheme 2-3
从图中可以看出,优选出的方案的储层压力的传播更为迅速,波及的范围更为彻底,从而有效的使更多的储层尽快的解吸煤层气,并为气体的运移形成有效的压差。2井和3井的优化效果如表8。
(1)最优的压降方案是降压10天,稳压10天。
(2)未见气阶段的压降幅度是0.18 MPa/d,临界产气阶段的井底压降大小是0.04 MPa/d,快速增产阶段的井底压降大小是0.02 MPa/d,稳定产气阶段的井底压降大小是0.005 MPa/d。
表8 2井和3井优选方案的模拟效果Table 8 The simulation effect of the optimal scheme of well2 and well 3
(3)优选出的方案的储层压力的传播更为迅速,波及的范围更为彻底。井底压降控制较缓慢时,稍微增加压降速度,会快速增加单井日产气量,并节约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