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学数学共同体课堂,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019-08-03 03:11陆晓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小学数学课堂

陆晓燕

摘  要:教学相长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而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顺其自然得到发展,而学习共同体就这么一个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学习体系。

关键词:共同体;课堂;小学数学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构成的团体,彼此之间经过沟通、交流、分享而产生相互影响,从而相辅相成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是共同体的成员,他们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相互间的成长为目的。现代教学观强调课堂教学要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即发展“共同体课堂”。笔者认为,在共同体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学习整体,是共同参与的学习组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师生间的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的作用。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的教学片段为例,简要谈谈自己对共同体课堂的理解与感悟。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新授课常用的引入方法,通过创设与学生情智相投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根据课本所提供的素材,笔者设计了如下故事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手工课上李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庆典用的花朵,同学们经过讨论决定制作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花朵。可是李老师手中用来做花的彩纸数量不多,每个小朋友只能选择一种颜色的彩纸做一朵花,班长小浩立即举手了,他问李老师:“您手上的纸够做几朵红花?几朵绿花?几朵黄花?”李老师想了想回答:“李老师手中的纸可以做12朵绿花,黄花的数量是绿花的2倍,红花的数量比黄花多7朵。”这时班长小浩有点为难了,你能帮帮他求出红花的朵数吗?

三年级的学生尚处在“爱玩”的年龄阶段,对故事有着极强的兴趣,因此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可以有效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以“帮”的形式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求助”,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

■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小组是班级共同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小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发挥彼此的優势,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问题:已知绿花有12朵,黄花的数量是绿花的2倍,红花的数量比黄花多7朵,你知道红花有多少朵吗?

画一画:

算一算:

完成方式: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深入学生进行指导,后小组代表全班交流展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感受从条件出发求解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共同体课堂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师生间可以平等交流、生生间可以相互帮助,师生融为一体,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三、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在共同体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

学习者,但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有着组织课堂结构的权力,小组讨论是权力的释放,师生合作则是权力的收回,有放有缩才能使课堂气氛活泼却不松散。另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思考问题有时不全面,需要教师的指导与补充,因此,只有师生合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师:刚才大家讨论非常热烈,每个同学都表现得积极,老师为你们点赞。现在就请小组代表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吧。

组1:我们小组认为,绿花有12朵,黄花的数量是绿花的2倍,所以黄花有24朵,红花比黄花多了7朵,所以红花有24+7=31(朵)。计算过程是:黄花有12×2=24(朵),红花有24+7=31(朵)。答:红花共有31朵。

组2:我们小组认为,用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黄花的数量是绿花的2倍,也就是2个绿花的朵数的和,所以可以这样算:黄花有12+12=24(朵),红花有24+7=31(朵)。答:红花共有31朵。

师:这两个小组的同学真棒,竟然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你们认为他们哪一组的做法是正确的呢?

生:都正确。

师(追问):那12×2与12+12是什么关系呢?

生:相等,因为两个12相加就等于12的2倍。

师:你真了不起,你让我们又重新复习了乘法的意义。

师:回到这个题目,我们用了几步完成了红花数量的计算呢?

生:两步。

师:同学们觉得是什么帮助你们理解了题目,完成了两步计算的呢?

生:线段图。

师:没错,画线段图就是我们解决两步计算的主要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了解,积累了用列表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本节课是上一节课内容的推进,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经历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他们的策略意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的12×2=12+12属于教师的预设之外,是教师意外的收获,这正是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共同发展的体现。

■四、知识内化,渐进能力

解决一个问题依托的是知识,但真正学会解决问题却要依靠能力,因此,将知识内化,使其及时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形成能力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努力都帮助班长小浩解决了红花的数量问题。但是,李老师又有问题了,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你还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吗?

出示问题:已知绿花有12朵,黄花的数量是绿花的2倍,红花的数量比黄花少7朵,你知道红花有多少朵吗?

完成方式:学生独立完成,指派一名学生板演,然后小组校对答案,师生共评。

展示片段(板演学生的答案):

画一画:

做一做:黄花有12×2=24(朵),红花有24-7=17(朵)。答:红花共有17朵。

师:这位同学做得对吗?

生:对。

师:他做得真完美,线段图画得非常标准,解答也很完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现在我们比较一下两个题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1:绿花和黄花的数量相同,红花的数量不同。

师:很好,那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2:方法是相同的,都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但是画法不同,多的数量就画长一点,少的数量就画短一点。

师:分析得如此清晰,你真棒!

师(追问):同学们是不是都学会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众生点头。

师(总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黄花与绿化的关系求出黄花的数量,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将黄花的数量作为一个新的条件,再求出红花的数量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在这个两步计算的过程中,线段图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多用线段图。

这个问题对于上一个问题来说是一个提高的变式训练,因此上一个问题的线段图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画”,而这个问题中完全没有线段图的提示,旨在让学生学会自己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通过类似问题的练习来强化学生利用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环节中,学生和教师依旧是一个整体,可以平等对话与交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个性化发展。

“共同体课堂”关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一体化、平等化,在实践中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比较轻松、自在,这样是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在民主化、平等化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可以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声音,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问题,这样对于充分掌握学情与教学的调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共同體课堂”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利于教师的进步,是“教学相长”的真正体现。

当然,在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课堂表现过于散漫,毫无约束感以及纪律意识,师生对话环节总有部分学生提出一些和学习内容毫无关联的“搞怪式”问题等,对于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当场阻止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这样不利于师生间的平等,有碍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与交流,正面疏导的效果会更好。“共同体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载体,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多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多改进才能解决问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小学数学课堂
爱的共同体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