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明代紫砂艺术 努力弘扬时代精神

2019-08-02 21:52何叶
江苏陶瓷 2019年3期
关键词:制壶成型紫砂壶

何叶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徐秀棠《中国紫砂》记载:“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陶器,与明清乃至现代的紫砂器有较大差别,钵、罐、壶等胎质均较粗,制作也不够精细,它们的原料是深埋在山腹中带有紫砂泥的‘夹泥(制作缸、瓮等大型陶器的主要原料)。”从羊角山出土的北宋时期的紫砂壶残片分析,那个时期出产的紫砂壶,仅仅只是具备紫砂壶的雏形而已。

直至明代正德年间,出现了泥色纯正、造形独特的紫砂壶,它的创始人是供春。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今传世者(供春的作品),栗色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矣。”这一记载说明,供春的作品无论从泥色上还是器型上,都标志着宜兴紫砂壶走向成熟。

明代的紫砂壶,开始用捏制成型(如供春的“供春壶”)或用内模成型(如“海棠形提梁大壶”,是我国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沿用至今的泥条镶接、全手工拍打成型法始于时大彬,时大彬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制壶高手,他对宜兴紫砂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都有卓越的成就。清代周容的《宜兴壶记》载:“供春更断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这说明时大彬在开始制作紫砂时用木模成型,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悟出了不用模,先打成泥片,镶接后通过拍打成型,开创了全新的紫砂壶成型新工艺。

“追风壶”从练泥到手工成型,都传承了时大彬的制壶艺术。时大彬不仅善于制壶,还精于练泥。紫砂壶的泥色在烧成后变化万千,日本学者奥兰田《茗壶图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泥色之辨,洵难矣,每壶各异,犹如天文的灿然,不可得而名状也。请言概略,有朱泥,有紫砂。而朱紫二色则壶之本色也。谓红曰朱砂,黑曰紫砂。而朱有浓淡,紫有深浅。或有白泥、乌泥、黄泥,或有梨皮泥、松花泥,或有铁色、栗色、淡墨色、猪肝色、黯肝色,又有金银沙闪点者、谷绉周身者……”研究时大彬的壶色,一是他的壶在烧成后呈现了紫砂壶的原矿特征,且烧成火候控制得十分精到。二是他用以制壶的泥砂性较重,以致烧成后“谷雏周身”,金黄色的砂粒犹如天空中的繁星闪烁。所以,传承明代的制壶技艺,首先要在手工练泥上下功夫。选矿要精、要纯,一丝不苟。砂和泥的配比要恰如其分,烧成的温度必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寻找出烧成的最佳火候。经过多次如痴如醉的反复实践,“追风壶”烧成后的壶色与时大彬的“如意纹盖三足壶”的壶色十分接近。从砂粒的效果看,“如意纹盖三足壶”的砂粒显得“谷绉周身”,而“追风壶”的砂粒如星星点点。

“追风壶”的壶身造型参照了时大彬的“如意纹盖三足壶”。其形接近于圆形,使壶身显得饱满圆润,口颈较短,属于短直线的一种,这种造型的搭配正如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中所论述的:“这种较短的直线更加突出了造型饱满圆润的特点,同时较短的直线也可以使造型显得有骨有肉、结构明确。”“追风壶”的壶盖为平盖,且较厚,犹如一块玉璧,下部与壶口等宽相接,上部则宽出一至两毫米,口盖相合这种微曲线使人赏心悦目。嘴、把的造型与壶身圆润的造型相呼应,有圆润浑厚的特征,特别是把的造型用了夸张的手法,上下粗细对比分明,厚重与灵巧共存,且互相辉映。“追风壶”的壶钮受时大彬“高执壶”壶钮镂空装饰的启发,在壶钮的塑造上下了功夫。在当今的紫砂壶造型设计中,壶钮的独特造型设计得到了陶艺家的广泛关注,优秀的、独出心裁的壶钮设计,能成为全壶的“亮点”,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追风壶”的壶钮设计成一马的造型,其造型参照了民间艺术的泥塑、剪纸、桃核雕等技法,用简约、概括的手法塑造而成。老子曰:“大道至简”,简到极致,能以貌取神,使马的造型简约而神采奕奕。

壶取名为“追风”,反映了作者的设计理念。古人對马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赞誉,这是对马的能力的一种推崇,这种“追风”精神可以作为我们当代人对事业发展的一种追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猛,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乡不断出现的新面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物资丰富,使人们丰衣足食,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目前,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号角,全国各族人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争取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设计创作“追风壶”体现了我们紫砂艺人跟上时代步伐,响应时代召唤,把我们的设计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推动紫砂文化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制壶成型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大型缠绕成型玻璃钢容器的优化设计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乐在紫砂壶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