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3)
科技进步是新技术的连续缔造、发明并普遍用于生产实践中以不断提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动态拓展进程。狭义的科技进步是指在科学水平上的技术进步,其广义涵义还指向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以及软科技创新等。技术进步是鞭策产业结构进级的动力和撬动其发展的杠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和知识溢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因此研究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为相关政策引导提供了经验数据。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领域不在少数。张娇,宁攸凉[1]为了测算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资本、劳动贡献率。曹明霞,高珊[2]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指出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首要因素为技术进步。刘洪等[3]利用潜在分析方法调整要素弹性系数并通过索洛余值法,测量湖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李业荣,李永前[4]采取索洛余值法,测算了云南省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张俊芳[5]通过改进传统索洛模型,衡量了中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董奋义等[6]将拓展型索洛余值法和灰色关联度结合起来,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于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方法大致相同,其研究领域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但对于第一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仍尚为少见。
根据科技进步贡献率含义,采用(C-D)生产函数与索洛余值法相结合,以陕西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劳动力投入、固定资本投入以及耕地面积为解释变量构建测算模型,具体测算指标如以下选取。第一产业总产值(Y):由于总产值除受以上因素外,还受价格因素影响,故总产值以2003年为基期价格将各年总产值以不变价格换算。劳动力投入(L):就业人员。资本投入(K):根据之前学者相关研究,以物质投入即中间费用为测算指标,用第一产业总产值减总产值增加值的余值表示。耕地面积(M):常用耕地面积总和。
本文以索罗余值法为视角基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该生产函数表达式为:
(1)
对模型(1)取对数并微分得:
(2)
故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3)
考虑到结果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故将模型(1)两边同时除以耕地面积M,并取对数得:
LnY-LnM=LnA+α(LnK-LnM)+β(LnL-LnM)+δt
(4)
令LnY-LnM=Y1,LnK-LnM=K1,LnL-LnM=M1,LnA=A1,公式化简为
Y1=A1+αK1+βL1+δt
(5)
则规模报酬不变时,耕地面积投入产生弹性γ=1-α-β。
根据以上模型,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Y1=-11.15+0.36K1+0.51L1+0.05t,结果显示R2为0.99,F=140.47,表明方程拟合效果较好,显著性较强。DW=2.25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回归结果得:物质投入产出弹性α=0.36,表明增加1%的物质投入带来的总产值增加0.37%,总产出劳动力投入产出弹性为0.54,即增加1%的劳动投入使得总产值增加0.542%。从而算出耕地面积投入产出弹性为0.12,表明增加1%耕地面积投入可带来0.12%总产出的增加值。在测算出各项弹性系数基础上,结合公式(3)及各指标增长率,测算出各年份科技进步率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如表1:
表1 各指标增长率及科技进步贡献率
注:数据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测算。
201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值超过1,这是由于本研究利用索洛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除去物质投入、劳动力、耕地面积等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归结为科技进步。2004-2013年陕西第一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在于2004-2013年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高,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较低,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发展对技术水平要求愈来愈高,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矛盾,环境规制倒逼技术进步,从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陕西省第一产业的主要因素。
2013-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以及研发投入的增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增加值是递减的,从而随着研发投入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陕西省第一产业的贡献是递减的,表明科技创新仍是推动陕西省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因素。为了进一步推进陕西省第一产业优化升级,财政仍然是第一产业科技成长支柱。一方面,它为农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财政应侧重于能使该国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技术研究项目。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指导政策以实现更多私人资本投资。政策引导在改进农业和其他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应给予重视,否则尽管公司在短时间内产生利润且投资回报率很高,但由于知识产权不被保护而被竞争者模仿降低利润打压私人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