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高洪云 杨军 供图_实外西区
实外西区社团招新现场
面对新高考改革的质疑,肖明华校长曾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点破“素质和应试”之二元困境:你愿意录取一位总分600分但什么素质特长都没有的学生,还是愿意要一位550分,高尔夫和钢琴双优的学生?或者,对用人单位,你是愿意招聘一位仅考试能力很强,还是具备各方面关键能力的员工?
面对现实,答案毋庸讳言。正如肖明华说,新高考的核心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而适应于创新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完成奠基。
如何在保证高考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教育,将素质教育的“习惯、品格、能力、志向”四板块完全落到实地,这正是实外西区探索多年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观察一校学生的素质,社团是极佳窗口。这些由学生自主创立的社团,既是学生在常规课堂和选修课学习之后展示能力的地方,也是继续夯实和提升能力的“模拟社会”。
在实外西区,“模拟联合国”社团就是诸多社团中最典型的一个。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简称模联,是对联合国大会和其它多边机构的仿真学术模拟,是为青年人组织的公民教育活动。
5年前,实外西区学生肖扉予出国学习,回校后模仿国外学校发起创立了实外西区的模联社,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模联大赛,并且范围已扩展到全成都市。她或许想不到,就在模联社创办那一年,还在念初一、因学段不够而未能入社的两位学弟学妹,如今已成为现任模联社社长、副社长。
现任社长文杰骏回忆起初一的情景,至今还觉得好玩。“那时只是感兴趣,几乎从没想过作为一位辩手或社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而直到真正加入,才发现平时积累的能力远远不够用。”
模联社分为学术、外联、人事、技术四个部门,每个部门成员都涉及不同的特长能力。
如学术部门,在未来将主要承担辩手工作,不仅需要极佳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就一个议题有逻辑地进行发问和回应,还要有最重要的“气场”和个人魅力。文杰骏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就因为好朋友站在自己对立立场,而丧失了现场把控的能力。
省花样游泳队成员李昕逸
“模拟联合国”在美国中学是一种很常见的社团课程,其设立的初衷即是为培养未来学生的国际视野和领袖气质。从实外西区毕业,到美国留学的王骏纬在回母校演讲时,就特别对学弟学妹们讲到了这样的故事。在美国申请名校需要具备四大要素,学校首先考察的不是标准化考试成绩,而是学术能力、领袖潜质和社会责任感三项。原因很简单,美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但创新拔尖人才实际主要都集中于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斯坦福这样的精英大学。名校本身是在为这些学生提供平台和人脉关系网。
因此,模联社关注的话题往往都是最新的国际大事件。2018年9月招新,学术部准备的主要问题即是评论中美贸易战,涉及对特朗普的看法和中兴芯片问题等。文杰骏认为,之所以如此设置问题,即知识性问答容易片面,但是,对热点话题的认知则会立即调动一个人的综合学科能力。这一点,无论是在辩论场,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实外西区模联社的往届议题就包括:法国重返北约、巴以冲突(战争)、南极开发(环保)、妇女儿童(人权)、跨国犯罪(和平与安全)等。不同议题可能涵盖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等各个学科知识链接,辩论场展现的不是谁是谁非,而是一个对自己和世界最基本的认识。
而在学术部之外,外联、人事等,更考验一个人的言语交际、管理和具体执行能力。
“在国际政治的捭阖中,国与国的交往,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历史。但这背后隐藏的东西之多,如果我们不站在国家立场,可能很难想象。”现任副社长的杜枘樾谈到自己加入模联社的不同感受。
让记者意外的是,在实外西区模联社里,女生占了多数。和社长类似,现在高二的杜枘樾和张昕怡两位同学,也是在初一时,因为政治课和诸多特色选修课,对国际政治着迷,旁观了模联社社员风采后,心生向往,到高中后报名加入。和对政法感兴趣的社长不同,杜枘樾更着迷于环保议题,而未来的专业和职业则打算从事新闻媒体行业。
在实外西区,类似模联社的社团还有很多。诸如麓社文学社、朝槿话剧社、篮球社、化学社、国学社、汉服社等。其中有些社团偏向于特定的学科和活动,有些社团则可能更加“社会化”“综合化”。无论如何,正如社团招新时那句动人的标语一样:有梦想的人都在这里了。丰富的社团活动正在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和未来人生规划。
“品味高雅、追求卓越”的绅士淑女,是实外西区的育人目标。在过去的外语学校,外语能力是培养重点。但渐渐地,人们发现,语言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和前提,而核心则在于如何理解当今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冲突。
再以学校高2008级毕业生王骏纬为例,回忆刚到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最让他不适应的就是“美国人太会说了”。而为什么会说,不是因为语言能力特别强,而是“不管说到希腊城邦、文艺复兴、欧洲文明还是宗教历史,每个人必定会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他意识到,如果想在大学立足,融入美国文化,就必须不断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课堂课外的讨论。而仗着高中学习英语观看过的大量美国原版电影和经典英语文学,经过大一后,他终于度过“文化休克关”。
作为实外西区最早的学生,王骏纬遇到的问题,在学校多年的探索中,如今早已形成完整的选修课程,其中最突出的 “四百工程”:阅读一百本名著,品鉴一百幅名画,欣赏一百首名曲,走近一百位名人。这些课程与近年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接轨,而实外西区更看重的则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生存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在学校格致楼墙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句标语“阅读写作演讲,培育人文素养;批判反思创造,树立科学精神”,就是最凝练的总结。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教育,还是国内教育,首先要关注的都是人的基本素养教育,即先做人再做事。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以后他们不管在国内,还是去卢浮宫、纽约大都会等场所,不仅外语好、有礼仪,对西方艺术有高超的欣赏能力,还能传播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
肖明华校长告诉记者,他希望学生们明白,现在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作为中国人,无论我们是否走出国门,都是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礼仪之邦声名不坠,在人。
以“品鉴一百幅名画”“欣赏一百首名曲”为例。美术和音乐,这些在很多中学不受重视,常常流于形式的课堂,现在却成了学生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和天赋的平台。
如西方美术选修课,就以人物和作品的形式展现了博杂的西方美术史:达芬奇、梵高、毕加索、达利、视觉魔法大师埃舍尔……一个人物、一幅绘画,不仅联系着历史和审美,更重要是通过人物成长和绘画过程去推动学生认识自我。
“绅士淑女”礼仪课
在《梵高》一课中,梵高的作品和成长被紧密联系起来。16岁到24岁,梵高在画商伯父的帮助下到画店工作,学习了大量艺术知识,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养成了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在技法上,早期他大量临摹名画,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后来接触日本的浮世绘,又打入巴黎的印象派画家圈,吸收技法;到成熟期,梵高的作品已极具个性。
学生们从这堂课意识到,几个“大量”才是梵高在艺术史成为传奇的主要原因。
回到中国艺术,同样以作品贯穿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两幅中国传世名画赏析》课上,一幅《清明上河图》,一幅《千里江山图》,背后浓缩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写照。
晚期癌症病人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疼痛,由于受到疼痛的折磨,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的同时还会伴有恐惧、焦虑、悲观、厌世等负面情绪,正是这些负面情绪可再次增加对疼痛的反应。所以,针对晚期癌症病人采用疼痛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一个关键而且重要的护理措施,如何来减轻病人的疼痛等级,改善病人的情绪反应,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一问题得到了医务人员的关注。
有学者曾说,看懂《清明上河图》,就看懂了整个文明延续不断的奥秘和宋元以后中国衰落的根源,这样的话语放到如今的课程改革中也毫不为过。在课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讨论古人的生活和国家的危机,讨论中国艺术在当今的发展。又跟近年流行的宋文化研究,《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热播纪录片结合,让学生对中华历史的认知更丰富、更细致。
校本教材《绅士淑女教育读本》
2017年9月喜迎十九大全媒体大型节目《还看今朝•四川篇》节目中,实外西区的许尔纯同学,代表四川少年以“绿色四川•熊猫故乡”现场作画,向全国人民介绍家乡,一时刷屏网络。
实际上,这个目前正在实外西区上高中的许尔纯已不是第一次登台,在同是画家的父亲许燎源支持下,他已举办五次个人画展。在媒体采访中,许燎源这样谈到儿子:“这与其说是画展,不如说是一次天性解放的练习,他没有意义和绘画系统性焦虑。任凭天性和临场与媒介的相遇,自由发挥,所呈的视觉都有陌生和从未际遇的灵光。”
许燎源的这种教育观念正是他选择孩子在实外西区就读的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学校教育,给了这个有创造欲望和天分的少年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学校教育也促进了许尔纯的生涯规划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就在去年,他将自己卖出的第一幅画的全部收入四千元捐给了贵州山区的打井村小学。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提高,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肖明华校长在采访中曾说道。
在实外西区,和许尔纯的家庭一样,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因为丰富多元化的“第二课堂”而选择了学校,不断印证着肖明华的教育理念。
“我家孩子从小喜欢管乐,刚好实外西区有管乐团。管乐团分A班和B班,一是兴趣爱好,一是表演班,我的孩子从小学5年级开始学,有底子,很顺利进了表演团。孩子回家不用再补课了,在学校艺术楼就可以练琴。最重要的,管乐的加强学习,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平常学校带他们外出表演,也很锻炼孩子个人成长的能力。此外,学校还有舞蹈、沙画、英语比赛等特色活动,其丰富程度,也不输专业表演。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孩子,连家长都觉得很骄傲。”
实外西区管乐团
一位母亲如此在网络上向其他家长介绍自己的想法。这位母亲提到的管乐团即实外西区著名的“麓之声”管乐团。近年来,这支乐团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多次获得优秀奖项。其中包括在香港举办的迪斯尼展演国际银奖,2018年在德国举办的世界中小学生艺术节金奖等,更有不少学子获得优秀个人演奏奖。
正如这位母亲所言,种类丰富的活动课已成为实外西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活动,有的注重融合德育和社会实践,有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的则发展成了学生的终生志向。
实外西区的国旗班活动是“全人化德育”最具特色的体现之一。在升旗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荣誉感、正气感和责任感,反复的训练更让他们学会了在团队中沟通人际关系、做事严谨精细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实外西区高2016届同班同学黎芸、黄可钊分获成都市文、理科状元
每年都会举行的初三学生、高三学生“野外徒步拉练社会实践”活动,其初衷本是为学生参加中高考减压,如今已成为实外西区的一项特色传统,也成为培养学生坚韧品质和团队意识的德育活动。
小语种选修课成为出国留学学生的一扇窗口。本文开头提到的张昕怡同学,因为初中时听了一节《德国科技制造》特色选修课,对德语产生兴趣,如今选修德语,预备留学。2015年曾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实外西区双胞胎姐妹德法留学》,如今也已临近大学毕业。作为学校小语种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廖若愚就读德国波恩大学日耳曼文学专业,在众人都表示文学不好就业时,她很清晰心中的目标:未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盛可馨则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就读经济类专业。
一年一度的歌手大赛、艺术节、英语短剧比赛、英语配音大赛、创意手抄报设计大赛等,都成为学生展示特长的广阔舞台。“尤其艺术节,家长及周边市民,蜂拥进校园观看,学生们一个个跟明星似的,光芒四射。”宣招办辛老师说道。
在学科竞赛方面,学校历年各类学科竞赛市级以上获奖总计超过600人次。2014年,苏坤同学战胜来自全国15个省份40支代表队183名选手,斩获全国一等奖并入选地理奥赛国家集训队,楼琼临、曾钰涵在北大创新作文大赛中分别获得高中组、初中组一等奖……
在体育活动中,优秀学子也不胜列举。游泳课程,邓裕坤、刘婉秋、张一昊、叶天可、付天傲等,都在省级、市级比赛中取得过好成绩,李昕逸在澳大利亚摘国际花样游泳锦标赛集体自由自选银牌。网球课程,如陈文涛、曾迪雅、程朗等。陈文涛获得四川省全民健身网球公开赛总决赛男子单打冠军……
现在已从学校毕业考入西华师范大学的黄斯琦同学在实外西区时就已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主攻10米气步枪,并立志将射击作为一生的事业。艰苦的射击训练也曾让她一度气馁,怀疑自己,但最终成为“前行的动力”。“射击要心静、人静,然后才是枪静……但运动员生命是有限的,只会射击,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不利,学习同样重要。”黄斯琦回忆道。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地理位置优势,实外西区跟麓山国际社区的高尔夫球场合作,给部分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高级别的发展平台。现任模联社副社长杜枘樾就同时参加了高尔夫球队,她的同班同学柴钰茜,则已经获得了2017年“费度亚洲杯”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积分赛年度总决赛冠军及2017年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球队巡回赛(北京站)女子组冠军等成绩。虽然取得如此成绩,但经过思考,柴钰茜仍然选择了“从政”作为未来人生的志业,她的理想目标是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然后再出国深造。
而这一切活动和荣誉的背后,都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
“学校尽可能给这些孩子充裕的时间练习,支持他们到各地比赛。而最重要的,错过的功课,我们还会专门安排补习。你会发现,其实这些孩子特长突出,文化课成绩在班里也是前列。”赵老师对记者说。
“第二课堂”是家长和学校的双向选择,而大量家长的选择和学校的互动,也使得学校的课程更加完善和丰富。教师从“传统课堂”走向“百家讲坛”式的专题教学,不仅是一次教学组织形式的质变,在挖掘内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专业发展。
一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讲最热门的中兴芯片问题、“孟晚舟被扣”事件和物理学家张首晟的死因。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国际冲突最激烈的地方。
一位地理老师也会给学生讲天下大势,譬如一带一路、第二岛链、C形包围、中国能源命脉等,为学生呈现一种看天下的视角。
与百部名著相关的特色选修课成为最热门的课程。据实外西区最新问卷调查统计,最受学生欢迎的此类课程,既包括古典名著《西游记》之美猴王形象分析,《三国人物——曹操》,也包涵现代经典《红星照耀中国》《追风筝的人》。
而在历史课上,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现实的研究性学习成为常态。如《<光绪向左,明治向右>——近代中日变革的关键时刻》《说说穿越那些事儿》《一堂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反思——以“抗日神剧”为例》等课程成为经典,成为推动学生观看现实、认识世界的桥梁。与之相应的,撒切尔夫人、普京、比尔•盖茨等,也成为特色名人课程的人选,契合外国语学校独特的国际视野。
一位音乐组老师还给记者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几年前,音乐组带管乐团学生去香港迪士尼演出,在进入演出厅时,内地游客被挨个开包检查,原来只是因为他们在包里装了食物,而音乐厅明文规定不许携带食物入场。事件虽小,却给了师生们极大的震撼。
很快,在实外西区,一堂新的选修课《音乐会欣赏礼仪》应运而生。听众素质培养,成为本堂课的核心内容。但其延伸开来,还必须以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基础。在“欣赏100首名曲”课程中,西方音乐部分,《音乐巨人贝多芬》《永远的莫扎特》《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动漫中的古典配乐》等成为经典课。在中国音乐部分,如《中国古乐鉴赏》《中国民乐》,老师则带领学生体悟中国文化“意境”之美,讨论伯牙与子期的交友之道,思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文化内涵,了解古琴制作的“制器尚象”思维,进而再拓展到诸多乐器的学习。
在实外西区,人人都少不了一两项艺术或活动特长。如上文提到的许尔纯,爱好绘画,更喜欢篮球;曾经的成都市金牛区文科状元陈娜同学,钢琴八级,更擅长小提琴、拉丁舞等……
正在念高二的学生叶夕濛,钢琴业余十级,在她的同学中,器乐能手特别多。接受记者采访时,叶夕濛则和记者谈到了自己最崇拜的苏东坡,因为“他多才多艺,为官亲民,造福人民。陷入低谷时,乐观、旷达,精神境界高远。他还是个精于饮食的‘吃货’。”叶夕濛笑着告诉记者。
廖若愚和盛可馨的妈妈谈到女儿的教育,说得最多的还是艺术培养:“小学,她们也经历了强制学习的阶段,但当到了初高中,艺术带给姊妹俩的收获,已经不只是舞台上的自信,更多的是自己深爱上了音乐与舞蹈。”
一言以蔽之,第二课堂之所以受到师生和家长欢迎,其核心正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注重基础性,综合体现中学生课程培养目标,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二是体现时代性,加强授课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设置体现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三是反映选择性,为教师教、学生学提供自主空间,注重教师的积极参与,凸现学校自身特色。
通过特色选修课、活动选修课等开展,实外西区的校本课程特色机制也逐渐成形:基于学校,联系社区;以教师为主体,实现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将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
目前,《绅士淑女教育读本》《选修课优秀教案集》已作为校本课程实践创新成果结集,成为校长课程设计、教师们课程执教、管理者课程引领三者共创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