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管理,唤醒爱与责任
——记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德育改革创新之路

2019-08-02 07:14余凌供图西华师大附中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西华家长学校

本刊记者_余凌 供图_西华师大附中

四年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真的很一般。地处城乡结合部,录取分数线又低,成绩好一点的学生都不愿意来。四年后,记者驱车赶往学校,从巴中市区出发,下了盘山公路转入小道,学校就在前方。这一次,周边的大婶、阿姨纷纷赞道:“这些老师不容易哦,他们是真心在为娃娃好。”四年,老百姓的态度,为何180°大转弯?带着困惑,记者走进学校,探寻其别具一格的创变改革之路。

教育精准扶贫迎来新生

“2015年,我到校担任校长。当时,学校的中考录取分数线比巴中最好的中学整整低了300分。”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校长唐渊回忆道。

学校前身是巴中五中,一所有着4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经历颇为曲折。学校以前在巴中市的主城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为了配合整体规划,校址几经搬迁,甚至一度在废弃棉纺厂厂房办学。后来,学校又和晏阳初职业中学合二为一,生源的复杂性更加严峻。直到2006年,终于有了现在的校址。2012年,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区,算是彻底解决了办学地点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

不过,仍有其他问题,亟待新的破局。

学校前身社会口碑,真的很一般。因为办学的动荡,历任校长虽然付出大量努力,但依然无法扭转老百姓心目中的标尺——分数线才是硬指标。学校生源多来自农村,城区成绩好的学生根本不会来。

改变,要从唐渊到任校长的2015年说起。

当年,巴中市政府与西华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合作方面,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西华师范大学与巴中五中携手共建的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巴中实验中学。这是响应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全新尝试。

眼下,无论国家层面还是民间资本,教育扶贫成为主流。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扶贫也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即从物质方面的扶贫转向精神层面。这一新局面,人力资源重于资本力量。如何引入高质量人才,也成为各地政府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西华师范大学对接巴中的基础教育,让高校引领、服务社会的触角深入到贫困的大巴山区。既实现了高校的社会担当,又引入了贫困地区急需的人才缺口。这无疑是双赢的举措。

五中成为试点学校,也是巴中市教育局在综合考量各方意见后得出的结果。五中几经搬迁、生源复杂、积贫积弱的状况,急需引入高校的专业指导、未来规划和师资培训。西华师大介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使得试点学校提升的空间巨大,改革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这所全新的学校也是西华师范大学参与建设的第一所附中。唐渊就是西华师大派到学校担任校长的。

新学校成立了,校名也改了,但如果没有真东西拿出手,让家长和社会满意,依然不会获得认可。提升西华师大附中的办学影响力,迫在眉睫。

学校集思广益,认为可以从世界级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身上汲取营养。晏阳初是巴中人,西华师大附中前身的一部分恰好是晏阳初职业中学。学校在高校专家的帮助下,确立了秉承晏阳初办学理念的发展之路,在“育人”方面下功夫。育人,最重要、最基础的落脚点在德育。

德育工作如何开展,唐渊总结出两个字“唤醒”。他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去‘唤醒’,既要唤醒学生,也要唤醒老师。只有这样,学校未来的发展、学生未来的发展才真正有无限的可能。”

而重要的一步,便是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附中的老师开始行动。

多方合力保障好教育

学校生源复杂,留守学生占比高达60%以上。他们往往敏感脆弱、孤独不安,但内心依然渴望关爱。而多数家长常年在外打工,陪伴自然难以实现。“我们也为人子女,也养儿育女。”唐渊曾对老师讲,“推己及人,把作为家长、子女的经历和情感带入平时的工作中,就能真正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家庭需要什么。”

学生入校成绩不好、行为习惯差,没关系。只要唤醒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家长都能感受到,一切工作就好开展了。

唤醒的意识重要,唤醒的能力也重要。老师需要以爱育爱,进行思想渗透。思想走上正轨,就会有正确的生活情感价值观,这也是进行其他教育的根本保证。

老师和学生、家长交流,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

唐渊说:“成绩上有客观差距,我们必须认清现实,但国家对人才的界定已经不惟分数论了。我们需要培养知行合一、符合国家和社会道德要求的新公民。”

“德育前置+德育干预”成为了这方面的抓手。

德育前置,从学习生活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思想品德、法制成为各班的必开课程,而且不能被替掉。与此同时,贴近学生群体的校本课程适时推出。其教材则来源于每周的国旗下讲话。

国旗下讲话,内容系统且重点突出。每一期都经反复论证,兼具时效性与必要性。涵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纠偏等道术兼备的议题,但更多的还是身边真实案例,譬如孝顺双亲、敬畏生命、感恩励志……多数由学生自主编写而成。让学生讲身边事,去发现身边的感动。之后,学校有效果追踪,形成完整的闭环。每周班会也以本周国旗下讲话为主题,结合本班情况进行二次发酵。如此,将德育工作落实做细,避免喊口号式的假大空。

此外,西华师大附中还立足留守学生占比高的校情,提出德育干预的新举措。学校将不同学生分门别类,比如心理抑郁学生、孤儿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等,建立专项档案,配置师资进行专题研究。

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多数由学生自主编写而成,让学生讲身边事,去发现身边的感动

目前,特殊学生达到两百多人。心理老师和班主任根据档案资料,采用谈心、一起体育锻炼、和家长协同等多种方式,随时追踪学生情况。情况复杂的学生,简单的手段,难以取得效果。老师则会制定个人方案,配合心理疏导等,持续关注与沟通。除了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每个班主任也有常态化培训。

这种针对特殊学生的做法,将同质化教育与异质化教育结合起来。异质学生放到异质的环境中成长,往往会放大内心的敏感,产生反作用。在同质化的环境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效果却能事半功倍。

“每一位老师都需要进家庭,进社区。”唐渊解释说,“教育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他成长的环境,而和监护人的接触也能够掌握孩子校外的生活轨迹。”

于是,走访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成为附中老师的必修课。家访让老师愈发理解学生的现状。下班后,老师不辞辛劳的奔波,也让学生理解了老师的付出,从而真心将老师当作朋友,而不是站在对立面。

现在,心理老师时常忙不过来。学生信任老师,愿意诉说烦闷、压力和秘密,老师也注重保护学生隐私。这样的信任感,可谓德育干预发挥作用的前提。

曾有一名高二学生晓红(化名),夜晚有了轻生的念头。行动之前,只给心理老师发了微信。老师十分着急,一边联系值班老师,一边连夜从城区的家赶往学校。得知此事的唐校长也急忙赶往学校。经过两小时的沟通,晓红放弃了轻生的念头。现在的晓红,积极向上,学习与生活充满阳光,还被推选为班干部,带动了全班的精神面貌。

家校沟通方面,学校也是煞费苦心。多数家长常年在外,家长会便适时调整,安排在其回家期间,比如春节。很多家长找不到教育方法,学校就搭建平台,开设家长课堂,每学期都有专项培训。有亲子教育经验的老师自然成为家长课堂的主力军。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可惜对于外出务工者,实现着实困难。于是,线上交流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学校时常开展各级家校共育研讨会。班主任也被派往全国知名的家校共育论坛、学校取经。这些极具借鉴意义的经验,班主任用接地气的语言发到家长群,让家长打卡学习。有时,老师也有点无奈。一些家长固执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和自己无关了。

但学校的努力,终归获得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一天夜里,一名高三女孩突发急性阑尾炎,学校联系不上女孩在北京打工的父母,只好联系她爷爷。凌晨一点,老师将女孩送到医院,又安排人手去接她爷爷。老人家赶到医院,用他最朴素的道谢方式要给老师下跪,被大家赶紧搀扶起来。这件事在家长中引起极大反思:有时候,附中在孩子成长中,承担了太多本应由家庭承担的责任。

不过,老师们也表示,从这些孩子身上,自己也得到了提高。清晨,在附中校园操场,会出现真正的“全民锻炼”。附中的老师调侃,他们应该是全市起得最早的老师了。很多老师,五点过起床,从市区赶来。六点过,他们已经和学生一起锻炼了。这么早起来,累吗?多名老师说,一来身体真健康了许多,二来多陪陪这些孩子,孩子会和我们走得更近。

学生越来越自信、阳光、有担当,他们不仅活跃在校园里,巴中市的街头也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自主管理:学生才是主角

如果问附中老师,学校这几年发生巨大变化,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他们一定会答: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举措,也是唐渊到任校长后最重要的改革。

早在高校做教育研究时,唐渊便捕捉到:未来,教育改革对学生发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而现在的新高考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自主管理,首先成长规划得自主。成长规划,即近年大火的生涯规划。唐校长对学生说:“你们都是中学生了,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今后你们想做什么也应该有意向性的思考。如何规划人生,主动权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父母的指导、老师的指引只能是参考。”要做好成长规划,管控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是必要条件。

为此,学校设计了一整套学生自主管理体系,让学生在事中练,在做中学,知行合一。

如今,很多校园活动,自管会成为中坚力量。有些,甚至是他们想出的。比如,每天晨练后,他们会带着全体同学日省吾身:一省言行是否文明得体;二省心态是否积极向上;三省学识是否进步提高。平时,他们也会配合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如学习质量中心配合教务处、行为督查中心配合政教处……凡是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自管会成员的参与。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近四年,成效明显,自觉排队、无人监考、上下楼靠右,已成常态。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唤醒了附中学子的主人翁意识。很难想象,这些孩子进校前的样子。

自主管理制度的推行,教师的质疑是要跨越的第一道难关。一些老教师,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但面对学生依然头疼。总觉得“熊孩子”自己管自己,根本不可信。不过是标新立异,玩概念。这些老师并不配合,甚至反感,认为这破坏了正常的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唐校长决定让愿意推行的班级去实践其可行性。当试点班级解决了多年顽疾后,反对之声渐渐消散。以前,附中孩子上课习惯差,聊天、睡觉、玩手机,屡禁不止。现在,在同学的相互监督和鼓励下,居然得到根治。

这一点,高一英语老师庞利君,感慨颇深。她说,之前带了两届学生,刚好卡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分界点。第一届学生,让人头疼又辛苦。从早到晚,学业和生活,她都要操心。唐校长来了后,班主任外派至实施自主管理的学校学习经验,回来后又统一培训,再去自己班实践。即便这样,很多老师仍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随着推动的深入,庞老师发现自己轻松许多,空闲时间也多了,可以专心教学。班级的日常管理,她只需和班级自管会成员沟通,布置一周任务即可。

链 接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在组织结构上,全校设立了校级、年级、班级和小组四维一体的自主管理委员会体系。班级自管会有学习质量中心、行为督查中心、文体宣传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组织考核中心和安全财务中心,设一个自管会主席、六个副主席,一个秘书长。校级自管会,每个中心主任、副主任各增两人。自管会的干部,全由学生竞选,写竞选纲领,发表演讲,做出承诺,最后大家投票,老师不插手干预。

平时上课,六人一组,每人身兼两职,一为学科组长,一为管理组长。比如,既是数学学科组长,又是文体宣传中心组长。主席负责监督执行任务,副主席则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六个副主席推出一名主席,主席团成员轮流主持班会课。

年级、校级自管会成员需要层层选拔。每周日,校自管会向各年级自管会下发《西华师大附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推选表》,班级自管会推选2名同学(每周推选的学生不能重复)。每周三中午,主席团召开成员分配会议,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岗位,周四进行公示,周五全员培训,下周一到岗履职。老师,只负责培训学生。

每周日晚或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后,班级自管会汇总各中心检查结果。午休时,由主席团成员开会商议上周班级问题的解决方案。下午班会课,值周主席向全班同学通报上周情况,安排本周任务。如遇问题不能解决,则层层上报,直到解决。无论哪一级自管会,发现问题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专人负责不得推卸;二、所有问题必须形成完整闭环。

张欢,是庞老师以前的学生。刚开始,非常内向,极不愿和人交流。庞老师推荐她参与班级自主管理活动。后来,她一步步成长为校管委会的秘书长,做事认真负责,和人沟通增多,性格也变得开朗。最重要的是,她认清了自己未来的道路。2018年高考失利,她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和长辈到外地打工,二是复读一年。她表示,若是以前,听家里长辈一劝,也许真去打工了。但现在,她知道自己未来想走什么路。她想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直活在别人的纷扰中。

通过自管会的历练,找到自己道路的学生还真不少。王江就是鲜活的例子。

王江,出身困难家庭,爷爷长期患病,父亲在外打工时腿脚落下残疾,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在读小学。他从小既要照顾爷爷,还要照顾妹妹。在爷爷患病最严重的时候,吃饭、洗漱、上厕所都必须有人,这全靠王江一人。有一年春节,他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回家,但父亲刚好在工地摔断了腿,又没挣到钱,觉得对不起一家老小,不敢回家。那一年的春节,王江和妹妹就在哭泣中度过。开学后,老师发现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开始自暴自弃,和多次长时间沟通,想让他明白成长和责任。同时鼓励他竞选自管会,在里面寻找存在感,也能管好自己。他拒绝多次,最后实在架不住老师再三的劝说,王江决定加入自管会。有一天,他找老师谈心,意识到自己当初有多傻,“我简直不是个人”。他渐渐从班级自管会到了年级、校级自管会担任工作。学习成绩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本是中等成绩的他,先断崖式跌落到倒数几名。进入自管会,一段时间后,他恢复到中等成绩,在学校自管会工作期间,成绩突飞猛进,排入前列。王江用他的真实案例去鼓励身边每一个人。后来,他不仅改掉全部恶习,还成为极其自律有担当的人。只要是他的工作,他一定准时执行。甚至,饭都来不及吃,被老师发现,买好食物,叫他到办公室吃好饭再去工作。王江后来考入了重点本科,在大学里也成为学生会干部。他用自己的正直和自律影响了附中很多学生。

现在,附中的学生越来越自信、阳光、有担当,他们不仅活跃在校园里,巴中市的街头也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周末或长假,常有附中学生走上街头做文明劝导,在路口劝导行人不要闯红灯,在旅游景区宣传巴中的人文底蕴,在巴河两岸拾取垃圾保护母亲河……每到清明节、国庆节、建军节,他们主动申请到南龛山将帅碑林、烈士公墓祭奠英烈,也到孤寡退伍军人的养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很多城市都在创建文明城市,其实这是一代工程而非一时工程。文明要从教育抓起,如果孩子在学生时代就意识到“文明”二字,就能影响到父母,成人以后又会影响到子女。渐渐地,整个社会就会有真正的“文明”。

在西华师大附中,志愿参加公益活动的学生比例达到40%。不同于功利性地,为留学或升学加分做准备。学校不过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落实新德育,让学生具有公民意识,即使他们没能在学业上取得高分,但他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如何安身立命?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是成为一名社会人最基本的层面。

透视西华师大附中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这也许真能激活00后的优点。00后,是最具创变思维的一代。而我们的老师大多是80后,还有更年长的,彼此有代沟也正常。有时,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上的偏差,反而易造成师生对立。让学生自主管理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从师生关系中的“上者”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平者”,这也符合互联网时代流行的平面化管理思维。

如今,很多外地兄弟学校都来附中取经,这对于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况的学校来说,可谓奇迹。全市德育工作现场会的会场也在附中,全市各校也来观摩、交流、学习。2017年,学校凭借学生自主管理制度成为巴中市教育局“立德树人、正品成格”实验与研究试点学校。

近几年,学校教学成绩也稳步提升。2015年以前,基本难有一人上重点大学。如今则可达两位数。本科上线人数也从三四十人跨越式地提升到150人以上。学校由无人问津变为家长自愿送孩子入读。2018年,报名人数首次超过招生人数。

早在高校做教育研究时,唐渊便捕捉到:未来,教育改革对学生发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自主发展、自主管理

猜你喜欢
西华家长学校
西华大学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人大代表调解:打造西华版“枫桥经验”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