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慢性病老人做个“心理评估”

2019-08-02 02:13许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心理科主任医师
自我保健 2019年4期
关键词:老同学情绪老年人

文·许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心理科)主任医师]

上个月,我参加了初中同学的聚会。一位老同学在闲聊中告诉我,她的母亲年纪不算大,却全身都是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等,每天吃大把药。但结果是,药效并不显著,老人的脾气却是见长,经常唉声叹气,动不动就生气,没事就找她和她爱人的麻烦。回想母亲年轻时,曾是个小学老师,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学生、同事都很喜欢她,现在却变得有些不可理喻。老同学很郁闷,怎么母亲会有如此巨大的改变?

听了这位老同学的诉苦,可能是职业敏感性的原因,我让她赶快带着她母亲去医院的心理科就诊。果不其然,一周后,这位老同学在微信上告诉我,她的母亲在医院里被诊断因久病导致了继发性情绪障碍。后来接诊医生给她的母亲做了心理评估,结果抑郁与焦虑都达到中度以上。随后,医生给她母亲开了小剂量抗焦虑药物,还叮嘱她如果母亲的情绪反复,或者波动比较明显,可以去试试心理治疗。

其实,生活中像我那位老同学母亲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呼吁:慢病老人,尤其是病程长久的患者,最好去医院的心理科或身心医学科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心理评估”,及早发现老年人因慢病所致的心理障碍。

慢病老人容易被心理问题盯上

究竟为什么那么多慢病老人都会存在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后认为,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老人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仅要终身服药,而且长期形成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也需发生巨大改变,一时间难以适应,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其次,单就疾病来说,如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往往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增高有关,焦虑紧张时这类物质的浓度就会增高,时间一长,导致血压持续升高。而糖尿病患者的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血液内肾上腺素含量上升,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因而失眠、紧张、心中不快等心理因素最易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总的来说,心理问题常与这些疾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了解慢病老人的病态心理

多疑和敏感的老年心态多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或别人低声说话,患者就会认为在议论或隐瞒自己的病情,等等。

而且,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患者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疾病本身,有时是因为工作忙而造成紧张气氛,或一时不能彻底解除病痛而引起焦虑与恐惧心理。而且,老人患病后很容易联想到生死问题,同时内心期望治疗能很快起作用,一旦疗效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或感受到其他不适就疑心病情加重。

行为退化或角色变化老年患者较明显,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难测,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

对于慢病老人而言,如果有其他新的疾病被诊断出时,老人还会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和否认。他们会不愿承认患病的事实,怀疑诊断结果,认为医护人员的治疗小题大做,同时高估自己的行动能力,不肯主动求治。比如我的一个邻居张大爷,他素来就有高血压的问题,在脑梗急诊入院前一天,还在公园遛弯、谈笑风生,忽然偏瘫导致肢体不受控制。当亲属去看望他时,患者却依然难以接受这种巨大的变化。

疾病后的孤独感很多慢病老人囿于疾病或被迫卧床,失去了与他人交流和外出的机会,子女们又忙于工作难以整日为伴,老人就容易感到心情郁闷, 情绪处于低潮, 甚至多愁善感, 独自流泪。

而且,慢性疾病老人往往容易出现自怨自责的心理反应。他们往往感到由于自己患了慢性病,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从而失去生活信念,容易产生抑郁、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甚至有自杀行为。

老人的日常家庭心理护理要重视

一般来说,每个人患病后的心理行为都会受疾病严重程度、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医护团队等的影响,而老年人本身就更加敏感和脆弱。因此,在老年人患病后,除了治疗躯体疾病外,心理护理也应得到重视,尽可能早发现不良心理反应。

我们建议,对于那些慢性病老人来说,如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家属通过一些聊天又无法帮助他彻底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时,最好请专业心理工作者,或医院精神科、心理科的医生给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作为家属,我们应在家中为慢病老人做好日常家庭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让慢病老人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鼓励老年人互相讲故事,充当人师等方法让老年人充分表现自己,提高老人的价值感。

2 帮助老人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如引导老人听音乐、练书法、饲养花鸟虫鱼等陶冶老人们的情操,丰富晚年生活。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 在社区卫生部门的支持下,为老人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老人保持与社会接触,帮助老人调整情绪,消除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

4 制定预防自杀制度。

5 帮助慢病老人正视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有明显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者,必须同时接受药物与心理治疗,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老同学情绪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姜 末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老同学
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