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复合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实践与思考

2019-08-01 03:59张国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过程性考核复合型

张国艳

摘  要: 思政理论课考核模式的改革是长期、渐进的过程,且需要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而随之进行调整。过程性考核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考核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理论课过程性复合型多元化考核要实事求是,要因“势”而行,因“校”而异,因“课”而设,因“生”而定,与课程改革相匹配,与教育教学目标相辅相成。

关键词: 思政理论课; 过程性考核; 复合型;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3-0070-04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教育部文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明确要求: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近年来,高校开展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关于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居多,对于考核方法的成果性经验则相对次之。然则常教常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是最能够体现时代变化和要求的,加上思政理论教学的难题一直都在,所以,各高校都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进行着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理论课教师们也不断求索找到一个可以使学生认可、教师自身满意,能够最大可能反映教学过程的丰富多样性、教学目标全方位呈现的考核方式。

一、思政理论课过程性考核改革的意义

思政理论课考核模式的改革是长期、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配合教学模式的同步改革。近年来,由原有的闭卷考核模式向过程式考核模式转变,已经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考核的必然趋势。

(一)有利于思政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切实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高校开设思政理论课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这就内在地规定了思政理论课考核不能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应该是多方位的、动态的,既要考核基本知识理论,更要考核对思想、观念、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应用,既要有终结性的考核形式,更要有过程性的学习效果体现。过程性考核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处理能力,而且考核方式更注重环节性,体现了考核模式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切实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有利于建构合理的考核体系,引领、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负有知识传授,又负有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和神圣使命。当前,随着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知识传授,而是要实现知行合一,这是思政理论课最需要突破的难题和关键,也是思政理论课的归宿。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就应该是师生进行价值观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把教学过程化为思想激荡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可见,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去思考、分析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以此获得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并最后表现在行为实践中。因此,只有建构合理的过程性考核体系,才能够引领、锻炼学生的各种素养和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二、思政理论课过程性考核改革的关键

(一)切实体现与教学过程改革的对接与匹配

思政理论课的考核内容要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过程性考核的涵盖面和考核点要体现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因此,过程性考核的环节点不能简单随便设定,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摸索。在这方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多年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特别是近年来的知行转化教学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实践教学已经达到了全覆盖的规模。只有恰当的考核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过程改革的成效,为教学过程改革提供一个合适的呈现方式。这种考核与教学过程的匹配,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思政教学进一步改革,提升教学实效。宁职院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性考核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的可操作的考核模块,既有反映基本理论掌握的知识模块考核,也有反映素质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块考核,既反映平时学习过程,也能体现终结性学习效果。

(二)提升学生获得感,提升师生双方对课程的认可度

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复合型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多元复合型考核不仅全面反映教学的多元内容和学生行为养成的复合性,而且避免了学生因单调的考核形式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们能够认同老师平时带领他们在教学中所做的各种作业和锻炼形式。过程性考核能够避免学生因为一张试卷没通过就整门课不能通过的情况。知识考核部分虽然没有理想的成绩,但是由于其他方面积极参与,这门课程最终还有可能通过,因此,多元复合型考核可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认可度。

三、复合型过程性考核的“复合”结构的作用和要求

(一)作用

复合型考核能够消除传统的平面化的“点线”式考核的狭隘性,能够多层次、立体化地考核学生的价值观认同,促进知行合一。

建立复合型考核结构,意在改变过去传统的只在同一平面层次上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文字表达作为考核方式,无论怎样调节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比,变换各类题型,都是属于平面型的,无法体现多层次和立体性的考核。当然,这其中,能力考核也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对于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两大方面来说,平面的考核毕竟有限。另外,对于思政理论课考核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应该有素质品德的考核。如前所述,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不仅在知识,还有价值观培养,还有素质能力培养与知行合一目标。因此,结合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特点和现实可行性,提炼适合高职院校的考核基本框架结构,即解决“复合型”考核结构,已经十分紧迫了。

(二)要求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突出“立德树人”思想,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能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学习上,更要体现出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认同与实践。

不同于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生活实践命题,理论知识任务自然是通过知识考核来检验,而实践使命则必须通过实践来检测。理论知识检验可以是单一的、平面化的,社会实践的检测则一定是立体的、鲜活的,这是由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内容的转换,更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就要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平面化的简单考核模式,实现考核形式的立体化,构建复合型考核结构。这种复合型结构总体上看,几门思政理论课要基本一致,但是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则一定是在具体的构成上会各有特点的,也就是下一层级的“考核元”一定要体现本校教学模式改革特点,体现课程特点,因“校”而异,因“课”而设。

四、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元”确定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3]过程性考核的具体环节与操作模式应当与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有机统一。宁职院在多年来教学模式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整合思政理论课过程性考核方式,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结构的独特性,把知行合一与价值认同的总体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导向,贯穿教学过程。同时,通过更为匹配的过程性考核方式的构建,既体现了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又体现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在基本复合结构的基础上,研究确定“考核元”

宁职院思政课教师们经过反复研究探索,在考核方式上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已经进行了很多方面有价值的尝试,而且曾经的某些做法已经被其他院校借鉴采纳。比如,学习报告书的考核方式,已经有兄弟院校采用;“说、讲、唱、演”等多形式汇报学习收获的考核方式,曾在浙江省思想品德课学会年会上作经验介绍,也被某些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但是我们没有止步,而是不断探寻调整更适合本校实际的考核方式,我们进行了梳理、总结、研讨,确定了每一门思政理论课的“考核元”。这些基本方面不是随意拼凑的,而是依据具体的思政理论课程改革以及生源特点来确定的。具体地,既有知识考核,也有能力考核,既有理论考核,也有实践考核,既体现终结性考核,也体现模块教学内容考核,既体现课堂教学内容学习效果,也体现网络学习效果,比如蓝墨云班课对课堂教学延伸学习的效果。总之,多项“考核元”是“复合型”考核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这些“考核元”在具体的课程中实事求是,因“课”而设”,因“生”而定。

(三)基本考核元的细节处理问题十分关键

考核元的细节处理关系到过程性考核是否真正体现了“过程”性,是否能让学生接受又有操作性,其合理性與客观性、可行性必须调整与完善。比如,在“基础课”中,志愿者时间如何确定,多少分值才是最合理的;“概论课”中,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作业内容和要求如何等,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还有高职院校的部分本科专业思政课程。比如,“原理”课中,学生阅读经典作家或者与哲学、经济学有关的文章后,反馈的形式如何确定以及具体分值多少;“纲要课”中,在剖析近代某场重要战争时,在比较今天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比较时,采用何种反馈形式以及分值如何设定;“原理”课与“纲要”课的考核方式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

五、结语

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考核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元复合型考核力求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由原初的排斥,经过思政理论课教师们的努力,最后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并具有获得感。

“如何把握好度,让分数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4]学界有人提出把学生大学时期的全部思想行为表现纳入到“基础”课考核范围。这个观点的出发点,自然有利于考核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给予“基础”课以更为丰富的、充分的考核依据。笔者认为,对于思想品德课的考核不应该如此扩大,把思政理论课的功能过于夸大,有将思政课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味。思政理论课教师不能抢辅导员的活,否则会筋疲力尽,费力又效果不佳。思政理论课与日常思政工作两者界限混淆,不仅不能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而且也不利于教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大一开设的思政课成绩要等学生毕业时才能最后确定,必然带来一系列麻烦,也会引发学生反感,而且也不利于教师管理。这只能是一种理论假设,实践操作意义不大或者说没有必要。思政理论课程和思政教育工作还是要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的,思政理论课过程考核的过程性要体现在课程本身所在的学期之中,不应无限跨界。

总之,高校思政理论课过程性复合型多元化考核要实事求是,因“势”而行,因“校”而异,因“课”而设,因“生”而定,与课程教学改革相匹配,与教育教学目标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课工作方案: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N]. 人民日报,2017-05-12(12).

[3]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Z].

[4] 张翮,章波. 改考促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路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方法改革实践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135-138.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过程性考核复合型
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探析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