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飞
摘 要: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研,优化实践教学,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将“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线,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多维实践育人体系,培育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
关键词:实践育人体系;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116-03
文化创意产业做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现代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而艺术设计类行业占有文化创意产业很大的份额,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满足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应用技术水平的创意设计人才这个命题愈发显得重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设计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做为地方本科高校的二级学院近年来一直着力探索建立与行业、企业密切结合的多维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
(一)校企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夯实实践育人根基
1.基于人才需求调研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018年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180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需求问卷调查,了解一线企业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修订了学院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摄影五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设《工作室實训》、《企业项目班》、《参展参赛》等创新性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明确设置了就业、创业和升学三个模块课程。
2.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聘请河南西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州动漫行业协会秘书长郭金平等8名企业专家担任院系委员。先后邀请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全视影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勇等8家企业负责人、一线设计师到校参与专题论证会。
(二)基于艺术学科自身特点及学生自身认知规律,构建三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之外的特定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枝节,而是整体。积极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互动性。构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
第一层次是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普通教育通识类课程和艺术设计学科基础类课程的实践,侧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造型基础、形式基础等专业基础素养的培养。
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工作室课程的实践以及各类实验实训室的实践项目,侧重对学生视觉表现、设计创意等方面实践意识的培养。
第三层次是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一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项目班、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创新性课程中的以综合课题为载体的项目实践。二是认识实习、企业行业调研等深入一线的生产实践。三是专业考察、顶岗实习等社会生活体验的社会实践。
(三)以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三类实践教学平台
1.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建设
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满足课程基础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增加开放性,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企业投资建设校内校企共建实训室3个。与郑州明达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河南聚影影视有限公司共建创意摄影实训室,与郑州爱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UI设计实训室,与郑州卓鼎铭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数码输出中心。校内实训场地较好的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2.实习教学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整合学校、企业、行业三方人才、技术、信息、设施设备、品牌等资源。组织开展学生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企业项目进课堂、课程实训、共建工作室等活动的基地有37个。2016年12月与河南西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正式成立高校动漫服务外包基地,2018年正式挂牌成立“西吉动漫行业学院”,合作近两年期间共有3批学员进行培训学习,首批2014级学生于2018年6月毕业,13名同学被公司高薪录取,完美地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要“零距离”对接。
3.创新训练平台建设
一是成立校内校企合作工作室9个。如与郑州燃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二维动画工作室,与河南聚影影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摄影摄像工作室,与郑州雅道实业有限公司共建品牌设计工作室,与河南绘聚文化艺术研究院共建创新实践工作室等。工作室重点开展合作企业投放的“真题实做”项目,同时承担其他社会课题、学科竞赛、技能培训、学生研究性课题等。二是积极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特长班)。摄影专业与河南聚影影视有限公司共建订单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河南沙如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沙画特长班。三是积极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承办专业赛事。项目实施期间先后承办了两届郑州市教育局主办的郑州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动漫赛项比赛,由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河南省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河南省服装设计协会联合主办的2017河南省服装技能大赛,由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举办的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河南省包装行业包装设计师技能大赛;2018年承办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首届“创意河南”艺术设计大赛;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2018年河南建筑装饰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及获奖作品成果展。(详见表7)师生作品先后亮相第四届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中原国际时装周。
(四)以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
1.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年级采用“虚题虚做”、“实题虚做”、“实题实做”。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由学习状态向工作状态转变。近两年先后有30多个真实项目被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在近两年毕业设计中共引进企业实体项目87项,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河南森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将“杜康酒包装设计及应用”等三个项目引入毕业设计;服装专业与郑州隆盛祥隆禧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将“丝路”创意服装设计、“童趣”校服设计等项目引入毕业设计;与郑州德逸坊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将“格调”德逸坊礼服设计、“自然本色”德逸坊婚纱礼服设计等五个项目引入毕业设计。摄影专业与卜马梦想摄影会所合作,将《岁寒三友》艺术人像摄影项目引入毕业设计。
2.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重点开展企业投放的“真题实做”项目,同时承担其他社会课题、参展参赛、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等。先后有10余名企业导师和20余名专职教师进入工作室教学团队。2017年至今工作室累计开展企业真题设计70余项,近1 000人次学生接受了工作室的各类实训指导。如服装专业的遇裳空间工作室师生团队参与郑州帛菲服饰有限公司的服装设计研发,其中两个款式为公司爆款,连续2年热卖!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实现了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已成为师生创新实践的主阵地。
(五)校企互动,建设“校企互通式”实践教学团队
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来校做讲座、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实习和实验。学校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豐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1.深入挖掘利用“企业教师”资源
近两年先后聘任20位企业导师承担课程教学。如郑州雅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林主讲《文字设计》课程;河南聚影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龙主讲《摄像基础》课程;郑州卓鼎铭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峰主讲《印刷基础》课程,直接将教学场地安排在校企共建数码输出中心—嗨印社进行实地授课;在《室内手绘技法》《景观手绘技法》课程中,与河南绘聚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引入企业的教学内容,由河南绘聚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志伟,副院长李国胜,担任主讲教师;等等。2017-2019届毕业设计中共聘请企业导师10人,邀请30余位企业行业专家担任毕业设计答辩评委。
2.聘请业界大咖汇聚
先后聘请王少卿、吴元全、高水旺等20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担任特聘教授,增强了团队实力。
3.教师企业挂职锻炼
2018-2019第一学期,安排服装专业杨晓艳老师到郑州帛霏服饰有限公司挂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苏淑娟老师到海派视觉设计公司挂职锻炼。杨晓艳在郑州帛霏服饰有限公司挂职负责服装产品开发设计流程安排、纸样和样衣的审核确认和放行工作,同时,参与了该公司2019春夏款品牌服装的定位、形象、风格的制定、品牌的原创设计延续等工作,并参与了公司品牌销售推广等工作。苏淑娟在海派视觉设计公司参与了企业设计项目设计。通过挂职进一步与企业互动互通,企业需要学校培养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创新性、专业实践能力扎实、综合能力全面的设计人才,而学校需要的是企业较好的技术条件的支撑、消费市场需求动态掌控等。专业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做好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传递,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融入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为校企合作搭建沟通平台,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校企合作,相互借力,共同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一)专业取得多项省级建设项目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7年获批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8年获批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服装教研室获河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环境设计教研室获河南省高校合格基层教学组织立项。
(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提升
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成效显著。校级项目2017年立项15个,2018年立项19个;2018年获国家级立项1个、省级立项5个。近两年校级项目的立项率、结项率和优秀率均居学校同类学院前列。学科竞赛成绩逐年增长。2017-2018年学院学生获得地市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三、应用型创意设计实践教学的特色
(一)教学环境的真实性
建设“学工融合”工作室,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凸显教学环境的真实性,产学对接,建立课题带动创新、创新融入实践的良性循环。工作室的设立为师生营造出较为真实的企业氛围,在工作室中进行的教学没有了平常所谓的教室,工作室既是他们的教室也是各种设计工作的实践制作场地。
(二)多学期、分段式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在《工作室实训》《企业项目班》《参展参赛》等课程中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原先单元、独立的实践课程模式,采取渗透、交织、相融的方法,通过层进式学习和循环累积,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巩固已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项目化课程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
全面实施项目教学,实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现课程与生产相结合的项目化特色教学。教学内容的更新,真实项目的融入,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的加入,使工厂、展览现场、施工现场、拍摄现场都成为教学现场,学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实现行业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 叶国丰.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6).
[2] 韩建海,等.突出行业背景与办学特色 构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J].河南教育(高教),2013,(2).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