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圆圆
摘 要:伴随辽宁省社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模式的发展,地域性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从辽宁省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的区域发展、民族特色、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及人才培育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传统工艺目录、制定多元化振兴路径、打造民族区域特色、培育知名品牌与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建议,冀望为促进形成辽宁区域性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策略研究,构筑区域性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体系起到有力支撑作用。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辽宁省;发展振兴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066-02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标志着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为传统工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8年10月,辽宁省发布了《辽宁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意见》,明确了该省未来几年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移民文化共同孕育了辽宁省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振兴传统手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有助于对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一、辽宁省传统手工艺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领域均衡问题
建设辽宁省传统手工艺目录是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基础的,该省目前公布的5批248项非遗名录中,传统手工艺主要涉及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两大类。这两类包含的48个项目中,食品制作类、雕刻塑造类、剪纸刻绘类占有比例最大,分别为34%、21%、17%。而辽宁省在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申报的11项中(雕刻塑造类4项、剪纸刻绘类5项、纺染织绣、文房制作类各1项),有10项属于传统美术类,只有1项是传统技艺类。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申报上向传统美术类倾斜较大,而数量最多的传统技艺(食品类占最多)却只有1项获批(文房制作类)。项目领域的均衡性、数量与质量的对等无疑会影响未来手工艺的振兴发展策略,也会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二)突出民族特色问题
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总计66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2%,拥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和锡伯族人口数居全国第一,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满族文化特色突出的省份。满族民间故事、满族剪纸、满族民间刺绣、满族婚礼习俗、满族祭祖习俗、满族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满族传统医药等较有代表性的满族传统文化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但仍有空间继续挖掘和开发,如满族服饰制作。在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涉及21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技艺,其中没有满族。在东北三省中,吉林省申报的是朝鲜族服饰制作,黑龙江省申报的是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特色服饰制作。而辽宁省还可以扩大民族特色的申报范围,锡伯族、蒙古族和朝鲜族都可以同时与其他省份同报,挖掘辽宁省民族传统工艺的特色。
(三)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不足问题
传统工艺要传承发展,就要融入当代生活。结合时代需要,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加强创造性。辽宁省目前的传统工艺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明显不足,很多成果不能进一步有效转化。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经济社会就会淘汰。不能让优秀的传统工艺止步于我们的手中。
(四)人才问题
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因此,人是手工艺传承发展的核心。近些年辽宁省人才流失现象却较为严重。传统手工艺人才,面临着传承人年龄老化、断层、缺少中青年传承人进入队伍,更缺少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
二、辽宁省传统工艺振兴实施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参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辽宁省传统手工艺发展實际,提出以下振兴实施建议。
(一)开展情况普查,推进辽宁省传统工艺目录建设
开展辽宁省传统工艺发展情况普查,在普查中挖掘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优秀项目,对这样的项目要积极推荐省、市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或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已经入选的项目要列为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给予政策上有力的支持。
(二)针对不同类别传统工艺制定多元化传承发展路径
辽宁省传统手工艺涵盖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如剪纸、刺绣、玉雕、煤精雕刻、面塑、手工布艺、建筑彩绘、建筑营造技艺等。在制定相关保护措施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因类而异。转化的方法要依照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借鉴京津冀、陕晋交界等手工艺较为发达地区实例,介入当代艺术、信息、科技、服务等手段,多方位建立与传统手工艺的链接纽带,交融和互动,形成传统技艺的当代创造性转化,形成独特的“辽宁经验”,在更广范围内、更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三)借助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打造辽宁省传统工艺特色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计66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2%;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即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其中,满族和锡伯族人口数居全国第一位,蒙古族、朝鲜族分居全国的第二位及第三位,为辽宁省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资源。
满族文化在辽宁省表现出最为突出的民族特色。该省传统手工艺很大一部分依托于满族文化,其中满族剪纸、满族民间刺绣、满族荷包、满族传统小吃、满族酿酒工艺等较有代表性的满族传统手工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满族的服饰制作、家具建筑、器具制作等方面挖掘民族地区群众手工艺技能。完整系统地对满族文化、民俗进行整理和记录,这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及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
(四)让传统手工艺产品回归生活,焕发生机活力
传统手工艺要进行活态传承,就要让“物”回归日常生活,让传统手工艺的载体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所说,“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当代社会,商品化和产业化是传统手工艺无法回避的选择,但并不是用粗制滥造的机器化大生产来取代传统手工艺,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与核心价值、同时进行发展与创新的思路。
(五)培育具有优秀传统工艺的品牌和企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在尊重传统与创新创造并重的前提下,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现代科技手段、现代产业模式有机融合的方式方法,加快创新成果向产品化、商品化转化。打破以往只保护、只投入、没效益的局面,向其他省份已经形成传统工艺品牌的成功案例学习,培育辽宁省优秀传统工艺的品牌和企业,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六)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热爱家乡,留住人才
传统手工艺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因素,要传承发展更离不开以“人”的培养为核心。辽宁省共有省级以上传承人198人,含国家级传承人38人。他们历经了辽宁的时代变迁,他们热爱自己的手艺和辽宁这块土地。但据数据统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3.29岁。由此可见,推动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进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势在必行。引入新鲜血液,形成合理梯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吸引年轻人投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去,尤其是传承人的子女、亲友,和辽宁省自己培养的大学生、职业技术人员等。要留住人才,为家乡的振兴与繁荣发挥作用。
(七)推动传统工艺产学研生态体系建设,吸引人才加入
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等建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工作室和实验室,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现代科技手段、现代产业模式有机融合的方式方法。建立传统工艺发展智库,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工艺相关课题研究,出版有关传统工艺的专著、图册等研究和实践成果。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产学研生态体系建设,吸引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意人才来辽宁省开展项目合作。
结语
傳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及发展,涉及到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内容。辽宁省传统手工艺振兴要以区域性研究和分析为依据,提出创造性转化的不同模式,并使转化后的手工艺为日常人民生活所需所用,为辽宁省区域产业升级所求,提高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让传统手工艺创造性地活化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与现代文明的生产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柳宗悦.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航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
[3] 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J].贵州社会科学,2018,(11):79-83.
[4] 潘鲁生.保护·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路径[J].美术与设计,2018,(2):46-52.
[责任编辑 本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