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态龛位视阈下的平果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保护

2019-08-01 01:56李光华
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李光华

摘 要:生态龛位是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命题。艺术生态逐渐被艺术学家所重视,借助生态学中的生态龛位概念引入“艺术生态龛位”的概念来谈非遗的生存、传承与保护关系,从而解释平果壮族嘹歌传承困境并制定对策,让非遗艺术平果壮族嘹歌回归正常的生态龛位,达到平果壮族嘹歌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艺术生态龛位 壮族嘹歌 非遗保护

“平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偏南、百色地区东部、右江中游,东与马山县、东南与武鸣县、东北与大化瑶族自治县相邻,西与田东县、西南与天等县交界,南与隆安县毗邻,北与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接壤……全县辖3个镇、12个乡……豪居着壮、汉、瑶等各族人民,1990年全县总人口412875人,其中壮族占91. 28%。”①平果壮族嘹歌作为古老的壮族古歌,历经平果壮族历代先民不断口头传诵、润色、删减形成歌书,歌书由古壮字记述流传至今。传承至今的歌书内容丰富,是平果壮族过往文化、习俗的延留与传承,堪称平果壮族的“百科全书”。2008年6月7日起,壮族嘹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平果嘹歌受外部文化冲击面临困境,传承状态不容乐观,亟待保护。

笔者在联系人的帮助下,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颁发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果嘹歌)代表性传承人陆顺红②取得联系,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2019年3月起,多次前往平果县。在传承人陆顺红的带领下在平果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嘹歌协会、平果嘹歌协会歌手培训基地、壮族嘹歌传习馆等机构进行调研,对传习基地的多名艺人、歌手进行。并在其带领下对玻琍歌圩、太平歌圩、及仰岩歌圩进行实地田野获取第一手材料。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对代表性传承人采访口述史的整理和在田野中歌圩活态传承的试切身感受,笔者已经基本了解平果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了解其内在的艺术生态从艺术生态龛位的视阈下进行研究。

一、平果壮族嘹歌的传承模式

平果壮族嘹歌的传承模式从古至今有些许变化,随着人口的迁徙与文化的流变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传承模式上笔者将其分为传统的传承方式与现代传承模式。

1. 传统传承模式

平果壮族嘹歌的传统模式部分与平果壮族嘹歌的演唱形式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嘹歌演唱時必须由两男两女进行。两名男性按照双声部开始发起对歌,然后两名女性按照与男性相同的嘹调与男性对歌。男女按照这样的顺序一问一答依次进行。这中演唱的形式决定了嘹歌传承为单姓别传承,即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外孙女,也可以是姐姐传给妹式的母系传承。父亲传给儿子再由父亲传承给孙子以及兄弟相传的父系传承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彼此互不干预同时进行。这种传承模式笔者将其称做是家族式传承。

再者,传统传承模式还可通过师徒传承,这种传承的模式在传统的传承模式居于次要的传承地位。由于在物质不丰富的时代,人们更多的时间要进行劳动生产,师徒式的传承代价比较大,通常由嘹歌演唱技艺比较高超的师傅传给天分较高,对嘹歌艺术比较热爱的人。这种传承模式在传承中具有一定的学习门槛,决定了这种非血亲式的师徒传承对与嘹歌歌词内容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推动最大。还有一种,是歌圩式的学习传承。人们可以通过长期赶歌对歌,在歌圩中耳濡目染目的熏陶式学习。这种传承的模式实质上也是传统的师徒传承。当然这种学习也主要依托单姓别传承,主要还是男传男,女传女。

2.现代传承模式

传统的传承模式在现代传承模式依然有一定的延续与保留,但是由于现代人活动范围大大的增加,年轻人大多离开家乡去更发达的城市寻找更多更好的学习、工作机会,家族式的传承模式正在消亡,会唱嘹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4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很少会唱,出现了传承断层,更多的进行新式的传承方式。

一是现代式的教学传承,建立了歌手培训基地与嘹歌传习所,这里的传习师傅多为脱产或者半脱产的嘹歌艺人,与传统的全年从事生产的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师傅略有不同。与之对比现代的歌师对嘹歌的知识更加丰富,对嘹歌的艺术形式与嘹调的种类比较了解的比较全面。因此也打破了原有师徒男传男,女传女的界限,不受性别的影响。除此之外,传承基地还与多所高校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学校教育式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是借助现代多媒体式的学习传承。在与歌手的交流中,笔者发现歌手们建立了微信嘹歌群,群人数达到二百余人,这种嘹歌群被当地人称为“微信歌圩”或者“网络歌圩”,群内互动良好,群内经常发布嘹歌歌圩信息,从事劳动生产或半生产的业余歌手们也经常在群里对歌。在老人家也会录制唱嘹歌的光碟,这种光碟被当地人称之为“纪念光碟”,这种自发的嘹歌光盘的录制保存了大量的嘹歌的试听资料,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

不管是传统的传承模式还是现代的传承模式都离不开嘹歌传承的重要介质——嘹歌歌书,歌书中有众多的传统歌词,可供传习者学习,传统的歌书全为手抄本,由历代嘹歌传承的共同总结传抄并保留,现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打印本,与书本集成与印刷品。对嘹歌的传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艺术生态龛位概念的引入

生态龛位又称生态位,生态龛位理论经过多位生物学家的发展,最终“E.P.Odum(1971)将前人有关生态位的概念进行了综合,认为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们在哪里生活,而月亦决定于它们如何生话以及如何受到其它生物的约束。”③由此看来,这种生物生存理论与外界关系的生态龛位理论与非遗艺术平果壮族嘹歌的能够生存至今的内部自我保护和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导致的衰落与重新受到重视有着十分相似之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 (E.H.Gombrich) 在研究图像艺术与形成图像艺术的各种文化生态条件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时, 把产生图像艺术的各种外部文化生态条件概括为“艺术生态龛位”。”④因此可讲贡氏的理论用于平果嘹歌传承与保护中,将平果壮族嘹歌置于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来谈传承与保护。

三、艺术生态龛位视阈下的平果壮族嘹歌的保护

1.平果嘹歌传承自律性保护

平果嘹歌在能传承至今依然没有消亡依靠的是自身文化的一种回到最适生存状态的能力即一种自律性使其回到艺术生态龛位位的能力。这种自律性的行为,是嘹歌歌者们自我保护最有效的途径。这种自律性的行为表现为:一是不同的时间不同场合演唱不同的歌书。在壮族嘹歌中传抄下来的歌书有《三月歌》、《贼歌》、《夜歌》、《日歌》等,其中,所谓《夜歌》即晚上唱的歌,《日歌》是白天唱的歌,但是《日歌》不可以晚上唱。由于嘹歌在在平果壮族中具有对歌传情的婚恋功能,《日歌》是白天对歌传情的歌,其中可能含有一些私密性的内容,与古代历代中国主流的婚恋礼教道德相背,所以只能在旷野外演唱,不可在夜晚家中演唱。夜晚唱《日歌》其中私密的内容让长辈听见也不得体。其次,上文我们提到嘹歌的演唱形式是两男两女,这种两男两女的配置避免了男女单独会面,在旷野唱《日歌》时若偶然被人发现,也更为得体。再者,在不同的场合要演唱不同的内容,比如有人离世,丧葬场合不能演唱欢乐的歌。这些约定俗成并严苛的自律性使得嘹歌除文革时期外随未被历代统治阶级承认,也并未受到打压。从自身极大的保护了嘹歌的生存。

2.民间机构与政府机构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在平果县对非遗艺术保护中传承机构比较特殊,既有政府机构,也有民间机构。其中壮族嘹歌传习馆是民间自发建立的传承馆,其中的嘹歌资料的整理都由民间艺人共同进行。平果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嘹歌协会、平果嘹歌协会歌手培训基地属于政府性的保护机构,虽然是政府性的机构,但是政府并不直接对机构进性干预,代表性传承人居于主要地位。这种政府牵头但是不过多干预的政策避免了嘹歌艺术生态龛位的偏离和越位。使得嘹歌在得到保护和重视的同时能够较为原始的自由的发展。

3.擴大嘹歌传的空间生态龛位

嘹歌的曲调一共分为六种,有传唱于太平、马头、城关一带的“哈嘹”;有传唱于古念、塘莲一带的“长嘹”;有传唱于耶圩、童姥一带的“底格嘹”;有传唱于海城乡那海地区的“那海嘹”;有传承于新安镇的“哟咿嘹”以及传唱于果化、坡造一带的“斯格嘹”。这六种不同色彩的曲调分布在平果不同的空间区域,不同的区域流行的曲调不尽相同。例如,在以往海城县那海一带的人只唱“那海嘹”,不会演唱其他的嘹调。在保护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将六种曲调全部交给来自不同区域的传承歌手。者种手段扩大了嘹歌曲调的传播区域,让嘹歌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再者,嘹歌协会与广西艺术学院、百色学院、广西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嘹歌进行异地传播,大大增加嘹歌的艺术生态的空间。

4.大力打造歌圩文化节

嘹歌作为平果壮族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过程中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所有形态文化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围绕一个规律来进行。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充分依托当前的精品文化, 并吸收其他民族音乐中的精髓, 打造特色传统音乐作品。”⑤在嘹歌传承处于“生态红线”边缘时,我们要在保存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对其音乐文化进行打造。目前多个村镇都开展了歌圩文化节,将歌圩文化重新到人们的视野。这种认为的文化打造将嘹歌艺术生态龛位进行调节,使嘹歌回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心。

结语

平果壮族嘹歌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生态龛位。在当代来谈对非遗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研究者往往可能会根据自身的主观意识做出片面的结论。我们的保护策略很可能会使嘹歌艺术产生偏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从生态龛位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找到嘹歌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找到平果壮族嘹歌的最适生存状态。从而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注释:

①平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果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②陆顺红,男,壮族,生于1963年2月25日,平果县马头镇江滨社区莫鲁屯人。初中文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果嘹歌)代表性传承人。

③李博.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④Gombrich, E.H.The Uses of Images:Studies i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rt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M].London:Phaidon Press, 2012.

⑤刘玲玲,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战线,2017(14)

注: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8年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批准文号:广艺政发【2018】114号,项目编号:2018XJ100。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
浅析“非遗”保护与创新
“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后非遗时代民族医药跨界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