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强 韩亚芬 方强
摘要:本文根据碳源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描述合肥市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各个碳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2016年碳排放增幅可达75.26%;合肥市碳排放组分中主要以化肥施用量与翻耕为主,化肥施用量占总碳排放的42%~46%,翻耕占总碳排放的37%~43%;对2016年的合肥市空间变化进行研究,长丰县排放量可达为14.9万吨,居于首位;庐江县为12.89万吨,合肥市辖区与巢湖市排放量最小。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 合肥市; 时空变化
基金项目:农业部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FIRI2019-01-0201)、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8mooc390、2017jyxm0501)、宿州学院重点建设课程(szxy2018zdkc5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710379049)联合资助成果
中图分类号: F327;X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14.007
农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基础,也是产生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1]。目前,农业碳排放量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据17%[2]。实现农业碳排放的减排成为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如今,对于农业碳排放开展的大量工作,主要集中于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研究,如闵继胜等[3]、田云等[4]对中国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以及时空分析,贺亚亚等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时空比较;杨红娟等、王强等分别以云南省和东北为例,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孙耀华等、李琦等分别对我国、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合肥市作为分析对象,来分析其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为农业碳排放节能减排以及农业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以狭义农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农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测算方法,本文主要使用能源排放量进行计算(IPCC),见公式1。
农业碳排放估算公式: ■ (1)
式中:E表示农业碳排放总量(万吨);■表示第■类农业碳源的农业碳排放量(万吨);■表示第■类碳排放源的量;■表示第■类碳排放源的排放系数。根据相关经验与查阅相关资料,本文农业碳排放来源主要选择化肥,农膜,农药,有效灌溉,翻耕这5类。采用农业碳源排放系数如下(见表1)。
表1 农业主要碳源碳排放系数
2 结果与讨论
2.1合肥市碳排放时间特征
2.1.1合肥市碳排放总量变化 根据本文采用的农业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出合肥市2004年~2016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并计算出其环比的增速,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33.59万吨上升到2016年的58.87万吨,增加了25.28万吨,增长了75.26%。根据碳排放的增长幅度,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4年~2010年,碳排放量缓慢增长,由2004年的33.59万吨到2010年的40.33万吨,增长了6.74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0.87%。因农用塑料薄膜与化肥施用量逐步上升,导致碳排放量增长。第二阶段为2010年~2011年,碳排放增长迅速,由2010年40.33万吨增长到2011年61.48万吨,增长了21.15万吨,增长了52%。主要是因为庐江县与巢湖市划入到合肥市,合肥市耕地面积由2010年的22万公顷增长到2011年34万公顷,碳源使用量增加,导致化肥施用量与翻耕产生的碳排放量快速上升,合肥市整体总量上升。第三阶段为2011年~2014年,碳排放量小幅上升,由2011年的61.48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62.63万吨,仅增长1.15万吨,仅增长了1.9%。第四阶段为2014年~2016年,碳排放量小幅下降,由2014年的62.63万吨减少到58.87万吨,减少了3.76万吨。
2.1.2合肥市碳排放组分的变化 从图2中可以看出,合肥市碳排放组分中主要以化肥施用量与翻耕为主,化肥施用量占比为42%~46%,翻耕占比为37%~43%;而农用塑料薄膜、农药施用量、有效灌溉所占比例较小,农用塑料薄膜基本在5%~11%,农药塑料薄膜基本维持在3%~6%,有效灌溉基本稳定在1%。
图2 2004年~2016年合肥市碳排放组分
在2004年~2016年间,化肥施用量、翻耕、农用塑料薄膜、农药施用量、有效灌溉的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比例有变化,化肥施用量与翻耕比例略有下降,都从2004年的44%分别下降到2016年的42%、30%,而农用塑料薄膜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从2004的5%上升到2016年12%。其中,2011年大幅增长,环比增长60.37%、51.09%、37.13%、30.53%、48.00%,主是由于行政区划,将庐江县与巢湖市划入合肥市中,合肥市耕地面积由2010年的22万公顷增长到2011年34万公顷,直接导致了合肥市总体碳排放量的增加。
2.2 合肥市碳排放空间特征
本文选取了2016年的合肥市各个(县)农业碳排放数据,使用平均值分法将合肥市各县区划分为3个等级,取平均值的1/2倍、3/2倍作为分界值,小于9.8万吨的为第一个等级,是低排放地区,主要是合肥市辖区,巢湖市和肥西县,分别为3.7万吨、6.47万吨和8.44万吨,因合肥市辖区农业耕地面积为48.41千公顷,占合肥市整体面积的8.6%,其为经济文化中心,主要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农业发展较少,导致其碳排放量低。巢湖市耕地面积为77.9千公顷,巢湖市致力于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其碳排放量偏低。肥西县耕地面积为85.35千公顷,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带,发展第三产业,其碳排放量在2016年居于第三位。而居于9.8万吨到14.7万吨的划分为第二等级,为中排放地区,指肥东县与庐江县,碳排放量分别为12.48万吨和12.89万吨,其位于合肥市的总部地带,肥东县北部主要以农业为主,导致其碳排放量过高,肥西县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农业发展较慢。大于14.7万吨为第三等级,是高排放地区,为长丰县,其碳排放量为14.9万吨,长丰县为合肥的农业大区,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耕地面积多,农业投入量大,导致其碳排放量过高。
3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2004年~2016年合肥市以及其县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合肥市農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合肥市碳排放组分中主要以化肥施用量与翻耕为主,化肥施用量占比为42%~46%,翻耕占比为37%~43%;而农用塑料薄膜、农药施用量、有效灌溉所占比例较小,农用塑料薄膜基本在5%~11%,农药塑料薄膜基本维持在3%~6%,有效灌溉基本稳定在1%。
二是合肥市各个县(市)主要研究2016年农业碳排放量,其农业碳排放量最高为长丰县与庐江县,其碳排放量分别为14.9万吨与12.89万吨。最低的地区为合肥市辖区与巢湖市,碳排放量为3.7万吨和6.47万吨。各个地区碳排放量主要是由于化肥与翻耕引起的,化肥维持在39%~50%,翻耕在49%~33%,农药和有效灌溉面积最小,农药为2%~10%,灌溉仅为1%~2%,而塑料薄膜施用量引起的碳排放量在不同的县区所占比例不同。
参考文献
[1]刘阳,汪季,刘静,等.保护性耕作对玉米农田碳储量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01):14-17.
[2]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3]田云,张俊飚,尹朝静,等.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6):91-98.
作者简介:杨志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通讯作者:韩亚芬,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质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