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慕云
【摘 要】丹东日报社对本市脱贫攻坚的成果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报道,为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较好地发挥了响鼓动重槌、定音丹东的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 故事 公益平台
随着国家、省、市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的强力推进,丹东把精准扶贫工作视为第一民生工程,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了客观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行动,丹东日报社鼓励记者在吃透党中央政策的同时,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深挖扶贫路上的感人故事……实践证明,从土地上获取营养的报道,都是有生命力的。
一、讲好扶贫的故事 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讲故事是增加扶贫工作报道的有效方式。在基层,好的新闻线索其实很多,就看你是否真正用脚来跑。在城市呆着时,看到的材料都是死的。即使里面有好的线索,也可能发现不了,或者感觉到了,但因缺乏鲜活的事例和故事经常不得不作罢。而在基层就不一样,随时都会发现好线索。
在与基层百姓和干部交流时,丹东日报社的记者们挖出身边众多令人感动的扶贫故事,如:宽甸步达远镇新安村低保户刘世臣家的黄土房盖在半山腰,破旧的房屋呈半倾斜状态……市住建委驻村工作队高峰等人为刘世臣一家重新建造住房,把新址选在了出行更方便的山脚下。宽甸下露河朝鲜族乡马架子村的冷水大米口感软糯,产业前景看好。“资源整合、转型升级”是市发改委领导和驻村工作队为马架子村下的“产业猛药”。然而对于有着浓重土地情节结村民来说,种了多年的地要流转出去,心里的坎很难过去。工作队队员多次深入百姓家中做工作,最終帮助马架子村建立了明山家庭农场。如今,明山家庭农场仅冷水大米一项年销售收入就高达100多万元。宽甸虎山镇虎山村的村委会主任王春海是一位商人,他想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并被大家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多途径向有关单位争取资金300余万元,解决了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虎山村三面环水适合发展旅游,王春海就支持许多村民干起了农家乐。如今,虎山村民的存款总额早已超过一亿元……丹东日报社要求记者们在讲这些扶贫故事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要反映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怀,反映工作成效,透过一个个精彩故事和细腻独特的叙事表达折射宏大扶贫主题。在语言上要尽量生动活泼,少用文件式语言,多用群众语言、口语化的表述,避免板着面孔、居高临下的说教,以增强报道的生动性、亲和力,从而切实做到“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二、善于发现创新点 提高报道的政治高度
扶贫工作各地都在开展,为什么报道这个地方而不报道那个地方呢?这就要求记者所报道的内容有更高的新闻价值。地方工作报道的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应在全国或本地区、本行业的有关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对其他地区具有示范性,而且其经验做法在同类地区具有可借鉴性。
2018年,记者在宽甸太平哨镇采访时,发现镇政府把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7年4月,他们向上争取了资金110万元,建立起太平哨镇党群共建蓝莓示范基地。他们把2017、2018年度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因各种原因返贫致贫人员吸纳入合作社,此基地相当于为11个村分别建立了产业基地,也为每个贫困户确立了一项长期产业项目。三年后基地收益将全部用于各村贫困户,此种做法在丹东尚属首例。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宽甸“10+1+n”组团助学志愿服务项目时,发现这种服务形式同样具备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典型意义。所谓“10+1+n”,就是宽甸志愿者每10人成立一个爱心团队,通过银行汇款、微信转账、定期发放奖学金及到孩子家当面送钱款探望等“n”种方式,共同解决一个贫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问题。
上述两种全新的扶贫模式,经本报记者报道后形成良好的连带效果,丹东乃至辽宁很多地方都把这两种做法引入到本地,为全社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引。宽甸“10+1+n”组团助学志愿服务项目,还荣获了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
三、加强新闻策划 搭起社会公益平台
打破日常常规报道的相对平淡,不断形成规模化有影响力的报道高潮,是丹东日报社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扶贫报道工作中,丹东日报社始终将“创新策划”列为工作重点。
成功的公益活动,对于提升一张报纸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是十分重要的。丹东日报社联手宽甸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策划了一个为宽甸山区贫困学子捐书捐资的助学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活动一经报道,读者朋友们慷慨解囊为宽甸山区的孩子们购买图书、捐赠学习用品。抓住“99公益日”这个时间节点,丹东日报社又发动了丹东市大大小小几十个慈善团体共同参与,把捐书活动推向高潮。为了募集更多的图书,他们还到市内部分学校寻求帮助,并得到了校方的积极回应。听说此事后,辽宁省的一些爱心团队特地从沈阳赶赴丹东,为宽甸的贫困孩子们购置图书。活动进行中,一些国际级的公益团体也主动联系到记者,为宽甸孩子们捐赠了图书。一些媒体人称赞丹东日报社“做实事、解民忧”,是丹东地区媒体行业的表率和标杆。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资源条件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卖不出去,外界的资源也进不来。近几年,丹东日报社发挥自身的优势,搭建精准扶贫公益平台,既推广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又畅通社会各界援助贫困村、贫困户的渠道,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架起一座座桥梁。去年3月,看到宽甸硼海镇上甸子村积压了10万斤绿色萝卜,记者写下了《来自宽甸贫困村的求助!10万斤纯绿色萝卜再卖不出去就烂了!》。此后不久,该村的绿色萝卜便被抢购一空;2017年6月,宽甸的省级贫困村双岭子村的地瓜质量较好却苦于销售不佳,丹东日报社与市内知名企业取得联系,共同到村里商讨如何改善村民的生活现状,并先后两次参与到企业组织的爱心售卖活动,并刊发了《双岭地瓜认筹:为这里的村民打一场脱贫翻身仗》。在企业和丹东日报记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省级贫困村现已摘帽。
除此之外,丹东日报社的记者先后写下《丹东市脱贫摘帽进入倒计时》《脱贫产业遍地开花》《科学精细 啃下脱贫“硬骨头”——来自脱贫攻坚的调研与思考》等综述类文章。正是因为脱贫攻坚宣传报道及时给力,丹东的脱贫成果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级的媒体上展示,并获得如潮好评。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