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嫚 张在萍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以60例胰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就诊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30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30例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肠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综合比较后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胰腺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且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得以缩短,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胰腺癌;早期肠内营养;营养指标;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203-01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3%,随着胰腺癌在我国发病率的不断增高,成为中老年患者健康杀手。胰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厌食、饱胀及腹痛等情况,同时,上消化道梗阻情况发生,使得营养物质的摄入及吸收受到较大的限制[1],因此,术后需要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临床研究表明,对胰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良好预后[2]。下面本文针对60例胰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对我院胰腺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整理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以60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30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30例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最小年龄者38.7岁,最大年龄76.4岁,平均年龄(56.47±5.28)岁;观察组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最小年龄者39.1岁,最大年龄79.4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n=30)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本组患者均实施胃肠减压措施,手术后禁食,给予患者口腔、皮肤及药物方面的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日常注意事项,对患者实施术后静脉注射营养液,加强术后生命体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n=30)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手术当天,将患者鼻腔中置入减压管,并于手术结束前,留置肠内营养管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干预。手术结束后,借助微量泵,12h内持续泵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将滴速控制在10-15ml/h,患者患者有无腹胀情况发生。手术结束后24h如患者无明显不适,则给予其500ml能全力,根据患者疾病恢复情况,逐渐增大能全力剂量,最大剂量为1500ml-2000ml。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为:①心理护理。提前与患者说明肠内营养护理的作用,告知其肠内营养治疗的必要性及目的,指导患者配合的方法,并对鼻插管可能引起的不适提前告知,并给与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治疗配合度及依从性;②营养管护理。为防止管道移位及扭曲现象发生,护理人员应该知道患者翻身,翻身前留出较长一部分,避免出现脱管情况。严格按照无菌流程操作,减少感染事件发生率。如果出现管口堵塞情况,及时使用温开水冲洗,然后使用负压抽吸,用手在管道进口位置反复捏挤,如果堵塞现象严重,可使用尿激酶和碳酸氢钠,使得管内的纤维凝块及蛋白质得以溶解;③并发症护理。针对腹胀情况,护理人员可适当抬高床头,喂养结束之后患者取半卧位,1h后再恢复右侧卧位,合理配置营养液,减少糖分高及脂肪含量更高的营养液的输入。针对腹胀情况,严格把控营养液的温度,37℃为最佳温度,同时,注意营养液浓度,喂养之初禁止给予高浓度营养液。针对反流及误吸情况,护理人员加强监护,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及心率过快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營养情况及肠功能改善情况,营养情况通过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血总蛋白等指标反映;肠功能改善包括: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平均数±标准差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肠功能改善情况比较综合比较后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血总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肠内支持在临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危重患者,术后对其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意义深远,能帮助患者获取每日营养所需,帮助患者机体得以恢复[3]。对数肿瘤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之后,能在短时间内改善营养状况,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胰腺癌患者由于上消化道阻塞,使得患者存在较大程度的营养不良,且手术创伤大,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情况进一步加重,再加上术后禁食严格,为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有效的营养支持十分重要[4]。与肠外营养支持比较,肠内支持能较好改善患者营养情况,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患者消化及吸收功能,改善肠功能情况[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之后,患者的营养情况得以好转,肠功能改善时间得以缩短。
综上所述,针对胰腺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且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得以缩短,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尹默. 胰腺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 25(9):1231-1235.
[2]沈鸣雁, 卢芳燕, 王仁芳, et al. 针对胰腺癌患者的多学科专业化护理实践与成效[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5):542-546.
[3]刘肇修, 肖明兵, 江枫, et al. 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J]. 山东医药, 2016, 56(40):53-55.
[4]李晓青, 钱家鸣. 《2016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V1版)》更新要点及临床路径[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 32(8):1458-1462.
[5]曹瑞金.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J].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