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思凡 刘冬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秘鲁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与秘鲁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往来日益频繁。秘鲁于2018年元旦之际成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文章以秘鲁报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介绍了秘鲁的主要报纸,并总结了其特点。
关键词:秘鲁;新闻传播;报纸;报业概况
秘鲁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部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邻智利,西濒太平洋。秘鲁首都利马,国土总面积为1 285 216平方公里。全国划分为24个省和一个直属区(卡亚俄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西部沿海地区为干旱的平原,东部为热带雨林。秘鲁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如藜麦、咖啡种植及出口)、渔业(受秘鲁寒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矿业、制造业(如纺织品)及占据国民经济重要位置的旅游业。
秘鲁总人口3182.6万(2017年底人口普查局数据),居南美洲第五位。其中印第安人占45%,印欧混血人种占37%,白种人占15%,其他人种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和其他30多种印第安语。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各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饮食、文学和音乐风格。
秘鲁是传统农矿业国,经济水平居拉美中游,经济政策在近数十年中大幅摆动。1975年实行的经济改革目的是实现收入再分配及摆脱对发达国家的过分依赖,但最终收效甚微。从2001年托莱多政府执政开始实行“恢复经济政策”至今,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成果未能惠及广大下层民众,贫富悬殊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0年至今,经济重返快速增长轨道,增幅在拉美国家中位居前列。
1971年,中国和秘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双边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国际事务中,双方相互理解,密切合作。在台湾问题上,秘鲁历届政府均坚持一个中国政策。2008年11月,胡锦涛同志访秘期间,中秘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4月,秘鲁总统乌马拉访华期间,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秘鲁报业发展始于18世纪,在民主化变革中逐渐成长起来,它的发展过程值得一提。在发展初期,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审查制度。早期媒介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深受当时的文学热潮影响。每一次的政局动荡、社会变革,都会对舆论产生不可逆转的导向作用。在西班牙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秘鲁报业发展艰难,直到1821年7月28日脱离西班牙统治,报业才得以摆脱压抑的大环境,开始向前发展。发展过程中,腐败严重、犯罪组织活动频繁以及贩毒分子的存在使新闻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首都利马是秘鲁的报业中心,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因此对新闻的敏锐度相较于其它地区更高。在许多优秀的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受到当地学生欢迎。电视无疑是秘鲁媒介中受众度较广的一项,如今秘鲁有70多家电台,其中25家位于利马。在利马最普遍的七个电视频道中,秘鲁国家电视台(TV Perú)占据第七位,它的信号发送至全国各地,并且该电视台的节目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报纸在新闻业的地位也不容小觑,秘鲁有72家日报,其中半数位于首都利马。走在利马的大街小巷,报刊亭的数量非常多,甚至有免费发放给公众的报纸。
一、主要报纸
《商业报》(El Comercio)创立于1839年,是秘鲁最重要也最古老的报纸,全国日均销量超过10万份,总部位于利马。它的宣言是:“秩序,自由,公知”(orden, libertad, saber)。从2016年3月14日开始,由于印刷成本的削减,《商业报》只在周末采用大版式出版,工作日采用柏林版式进行排版设计。
创立之初,《商业报》是一份经济、政治、文化型报刊。曼努埃尔·阿木纳塔高(Manuel Amunátegui)和阿雷杭德罗·比略塔(Alejandro Villota)掌握该报的控制权。直到1875年,阿木纳塔高把报纸的控制权转让给何塞·安东尼奥·米罗·盖萨达(José Antonio Miró Quesada),從那以后《商业报》的控制权一直掌握在盖萨达家族手中。
目前,米罗·盖萨达(Miró Quesada)家族依旧掌握《商业报》的控制权,现任总经理为自2016年11月上任的哈伊米·格拉拿。《商业报》的报道主要聚焦于首都利马,但从2007年底开始,它开始报道一些北部城市的新闻,之后也在南部城市阿雷基帕(Arequipa)设立分部。
《商业报》占据秘鲁日报销售的77.86%,它旗下有《秘鲁21报》(Perú 21)、Trome、Depor、Gestión,秘鲁版本的免费报纸Publimetro以及杂志《我们》(Somos)、《家庭及更多》(Casa y Más)和秘鲁版本的《你好》(Hola)。除此之外,自2003年开始,它还拥有秘鲁公共电视台70%以及付费新闻电视台Movistar TV一定数额的收视份额。
《秘鲁21报》(Perú 21)隶属《商业报》,由秘鲁经济学家安古斯托·阿尔巴雷斯·罗德里克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新生代报纸。短时间内,它凭借夸张诙谐的漫画风格跻身秘鲁报业前列。
《秘鲁日报》(El Peruano)是秘鲁共和国的官方报纸,其地位相当于《人民日报》之于中国的地位。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委内瑞拉国父”的拉美独立战争先驱西蒙·玻利瓦尔于1825年10月22日创立该报。《秘鲁日报》的主要职能是记录国家大事以及政府动态,语言较为官方。
西蒙·玻利瓦尔创建该报的初衷是为了宣传自身形象,赢得民众的好感。1826年5月,国家元首宣布它为国家的官方报纸并要求在其中刊登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社会新闻。它的第一任总编是神父卢卡斯·佩里瑟(Lucas Pellicer)。1830年玻利瓦尔的逝世对《秘鲁日报》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政局不稳定,社会治安混乱,十年间,报纸不断更名。在1851至1854年间,它名为《官方记录报》(El Registro Oficial)。尽管报纸的重要性相当于政府发言的官方渠道,但它也仅仅只在周三和周六出版,正如那个时期的其它报纸一样。
二、特有媒介
La Prensa Chicha是一种和秘鲁传统乐器Chicha同名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前总统Alberto Fujimori任职期间,势力强大,甚至控制了当时几家主流媒体,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舆论导向,更好地为Fujimori政府服务。下层人民和极度贫困人口非常拥护这家“报社”,受到社会危机的影响,它几乎改变了全秘鲁的教育、文化和社会的整体性。该媒体经常发布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来博得公众的关注,大部分新闻的标题都令人不寒而栗,夸大其词并且具有双重含义,非但如此,时常还配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图片。为了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不需要遵守媒体规则甚至是语法准则。随着2001年Fujimori政府的垮台,这种媒介并没有消失,据调查统计,每三名首都利马的报纸读者中就有一名阅读该媒体的报纸。
La Prensa Amarilla是一种通过噱头十足的标题、报道社会丑闻以及夸大事实的方式来哗众取宠的媒体形式。一般情况下,这些新闻报道既没有确凿来源也缺乏真实性。Amarilla是英文yellow的意思,该报的名字来源于1898年该社出版的一篇文章《We called them Yellow because they are yellow》,这是英文中的一个文字游戏,yellow同时表示颜色以及残忍的、懦弱的。
三、主要特点
(一)受众群体广,华文报主要面向移民社会
与中国的都市生活不同,秘鲁生活节奏慢,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相较于其它娱乐文化活动,人们更愿意在路边的报刊亭买上一份报纸浏览,或细致或粗略,都不失为一种打发时间,同时又能够了解社会动态的消遣方式。在San Borja区有一条继市中心后第二大华人及中餐馆聚集地Avenida Aviación, 在这里有着无数家chifa(因为发音同粤语“吃饭”,故得名),每天清晨都会有邮局人员送来当日的华文报纸。秘鲁有两家影响力较广的华人报纸: 《公言报》(La Voz De La Colonia China)和《秘华商报》(由秘鲁通惠总局主办)。上至年过花甲的老人,下至初出茅庐的中学生,在公交上、公园的长椅上、咖啡厅中,时不时能看见人们拿着报纸阅读的身影。
(二)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平民化、生活化色彩
从内容上看,报纸没有过多深奥的元素,叙事语言朴素平实,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能基本读懂报纸。大到当局最新决策、社会大事,小到某个街区的下水管系统需要检修,人人都能通过阅读报纸获取有效信息。
(三)百家争鸣,价格优势明显
秘鲁报业发展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刷行业成本较低,能够用人民币2元购买一份数十页、双面彩印的报纸,是较为罕见的。除此以外,各家报社的报道侧重点、分析角度不尽相同,良性的竞争关系促成了秘鲁报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胡晓娟.巴西新闻传播业概况及特点[J].新闻前哨,2016(1):89-95.
[2]王泰玄.巴西的新闻事业[J].国际新闻界,1984(3):38.
[3]管彦忠.拉美八国新闻业简况[J].新闻战线,1986(2):37.
[4]刘晓陆.墨西哥报业概况[J].国际新闻界,1984(1):33-36.
[5]Wood,D.The Peruvian press under recent authoritarian regim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utogolpe of President Fujimori.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2000(1):17-32.
[6]Vela,R.P.Media and the re-signification of social protest, change and power among Evangelicals: The Peruvian case?(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2009.
[7]Gargurevich,J.Introducción a la historia de los medios de comunicación en el Perú.Editorial Horizonte.1977.
[8]Barrenechea,R.P.El periodismo en el Perú.Instituto Raúl Porras Barrenechea. 1970.
[9]Mendoza Michilot, M.,Monfasani,R.,Pacios Lozano,A.R.,& Perla Anaya,J.(1948).100 a os de periodismo en el Perú.comunicación,1900,1949-2000.
[10]Requejo,J.V.El periodismo en el Perú.Centro de Documentación e Información Andina.1986.
作者單位:
浙江外国语学院
通讯作者: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