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研究

2019-08-01 01:15薛赟
学理论·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陈先生道家老子

薛赟

摘 要:道家思想由于晦涩难懂因而总被世人误解为消极的退缩主义,但在现如今道家文化越来越受学界的重视,而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结合近代以来学者对老子道论的研究现状,主要论述了陈鼓应先生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特点,分别从“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为《易传》思想的主体以及具有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不仅展现出老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也为今后老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哲学;老子;道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61-02

陈鼓应先生是中国现代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被誉为“中国当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其一生造次颠沛,曾因参与台湾大学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而遭到台湾当局解聘,但其从未终止对学术的钻研。未来的无路可通使其不由得回望经典,道家哲学给予了此时的他精神上的出路,使其“思想视野超脱出狭隘的现实囚笼,心神朝向文明起源的开拓处”。就是在这种福祸相依的人生经历中,成就了陈鼓应先生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对当代道家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道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的深究,消除了之前人们对道家消极而出世的误解,并对道家文化的弘扬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推广和传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陈先生研究老子之道的特点进行探讨,是研究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老学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虽然道家老子是中国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人物,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也一直被传承和发展,但就近代以来,对道家的研究都较为分散,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把道家思想置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的一部分来研究,就专门对道家以及老子思想的贯通性的全面研究较少。王重民先生的《老子考》是第一部较全面的老学文献专科目录,是当时收录最为齐全的老学目录。由于是专门收录老学文献的著作,在研究老子和老子之道的具体内容方面没有做出贡献,但是在文献收录方面贡献极为突出,实现了文献的有序化,引文的标准化和完整化等。为之后研究老子的学者提供了便利。在陈鼓应先生对老子研究的过程中,也是参考了历代以来数百种有关《老子》的注说,就民国以来对老子的译注,陈先生就参考了一百多种。其中时间较早,影响也较为深刻的是江希张的《道德经白话解说》,其道论思想独具特色,他说道:“有道德的人,技能择人而授,不肯轻传,像达摩的拳术,道家的剑法皆是,岂是吝教,岂是不愿欲人有技能,盖预防后患,不得不小心。所以《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将民的道德培养好了,然后才教民技能。”(《道德经白话解说》)其认为道乃是“道德”之意,是超脱物质和精神之上的,在近代“全盘西化”的浪潮下,仍旧坚持传承中国传统之道德,以其他各家学说和世界各大教派学说为辅助,体现了老子之道的包容性。

在陈先生的《老子今译今注》中,提及最多也是对其思想影响最大的有两位哲学家,分别是蒋锡昌先生和严灵峰先生,蒋锡昌先生的《老子校诂》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了在字义的训释方面,因此陈先生在诠释老子之道的時候经常会引用蒋先生的解释,例如在诠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中的一时提到了“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蒋锡昌《老子校诂》)由此可见,蒋先生的著作有助于现代学者更好地专注于文本本身做客观性科学性的诠释,并且在其自序中也对老子思想的观点做出了独特的义理阐释,因此可以称之为近代老学研究之经典[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以来对老子道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文本的客观性诠释问题上,少数在义理方面的诠释也无法适应当下和未来的时代背景。如何去除世人对其思想的误解,正视老子道论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方面,并加以弘扬和应用,是现如今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方向,陈鼓应先生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陈鼓应先生所处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台湾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经历着“白色恐怖”,在这个时期下,陈先生处境艰难,但也正是因此,他从尼采和道家的思想中寻找到了一种积极的思想,既成了陈先生坚持研究的动力,也成就了其一生的学术成就。《道家哲学主干说》是最能突出陈先生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成果的文章,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陈先生在研究道家老子的道论思想的三个特点。

1.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绝大多数人,在提及中国哲学的开端时,首先会想到孔子,就如张岱年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中也说到“中国哲学之创始者,当推孔子”。而老子的思想被误认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在近代以来饱受质疑,虽有部分学者在努力为老子澄清,但之前对人们的误导实属深刻且长远。陈鼓应先生看到了这一问题后提出了“道家哲学主干说”,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和范畴多渊源于道家,而孔子只能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划时代人物。“道”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当中,意为道路,后来引申为规范和法则的意思,是老子最早将“道”提升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即万物的本根。陈先生认为,老子的道论不仅对道家的后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其他各家,尤其是儒、法、兵家的理论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老子的道论可以说是后期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陈鼓应先生把道家大体分为三大派别,分别是老学,庄学以及黄老学,三个派别之间虽然侧重点和深度有异,但就其中的道论思想而言,不论是庄学还是黄老学派,都是对老子道论思想的发展和补充。陈先生认为庄子对老子道论的最大发展就是人体悟了“道”之后的境界。例如在《齐物论》中:“恢诡谲怪,道通为一”的说法就体现了当人们悟“道”之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冲突以及事物间的差别便已不存在了,庄子纵情豁达的境界也从中表现出来。而稷下道家也因袭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道”的基础上提出了精气学说和“静因之道”的认识论,要求君主保持虚静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可以看出黄老学派更加贴近治国方面的要求,虽然老子对政治制度和社会表现出不满,但未能提出正面的具体主张,而黄老学派则弥补了这一缺失,并且对荀子思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仅仅是荀子,陈先生认为儒家的很多思想也都有道家的影子,从孔子开始,在陈先生的《老庄新论》中就老学与孔学谁先谁后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且《老子》的成书时间也要早于《论语》,因此才有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退隐念头,而后孟荀二人也都或多或少的受老子的道论思想的影响。《老子》中有关用兵的言论与兵家的思想联系密切及其无为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关联,在此不多做赘述。

2.老子之道是易传思想的主体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易传》认作是儒家的作品,或认作是儒道思想的综合,但仍以儒家为主,陈鼓应先生则不这么认为,陈先生认为《易传》中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这一观点不可谓不新颖,但陈先生也给出了例证,认为在《易传》当中,《彖传》与《系辞》都是道家的作品,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而《易传》中确有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述,可是从另一方面讲,《易传》当中的天道观和辩证思维与《论语》中的内容则相去甚远,反而和老子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天道观方面,《彖传》中提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由此可见,《易传》在万物起源的问题上完全属于一种自化自生的观点,虽然老子认为在天地生成之前,先存在着一个“道”,但天地仍旧是生成万物的起始,在《老子》第一章中就说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且“有生于无”,并且《老子》中多次提到的“有”“无”“本”“母”和《易传》中的“生”“始”具有同样的意义。《系辞》中“易”与“乾坤”的关系和《老子》中的道器关系也是如此。

除了天道观外,《易传》中的辩证思维也源于道家思想,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儒道两家的切入点具有很大差别,儒家从正面入手,道家则从相反的方面入手,从“道”这个本源中产生出相反相生的两方面,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这种观点在《彖传》中的睽卦中也可以看出,“天地睽而其事同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天地万物相互对立,并在对立中相互趋同从而产生万物。这种以变来论证不变的方式和老子论道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来反映社会和人事的关系,再结合儒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最终形成了《易传》的体系,因此,陈先生认为《易传》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以儒家思想为辅,其根基还是来源于老子的道论体系。

3.老子之道具有人文关怀

最早的道家与隐士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再加上老子西出函谷关等传说的影响,道家一直给人一种神秘,避世的印象。也由于史料不足或对部分史料的曲解,使得道家思想中對社会和人文的关怀问题被忽略。在陈先生对道家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却无不透露出贴近人事,心怀天下之情。老子之道虽是恍惚幽深的,但却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陈先生从道的本根性、创生性、大化性、整全性和境界性五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中的人文意涵。也就是从“道”本身及其特点到道生万物的过程以及和万物间的关系都具有人文关怀。首先把“道”作为万物的母体本源,就已经显示出老子对人生命的重视,在一切欲望和名利面前,最应该重视的就是身体,也就是所谓的“贵大患若身”。其次对世间万物来讲,都是由道而生。不论地位高低贵贱,生命同样珍贵,在当时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不可谓不开明。最后陈先生认为,从天道推演人道,是道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乃是中国哲学最鲜明的特征,而老子的道论思想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此。很多人认为老子提倡不作为,但其实老子反而很重视实践,只是人的实践一定要取法于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只有这样才会“没身不殆”。体现出老子渴望看到百姓生活安宁,不受饥寒之苦的憧憬。陈先生对道家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道家思想的误解,更有利于在当代社会发掘其现实意义。

综上可见,陈先生对老子的道论思想研究可谓独特且颇具意义,但不得不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陈先生一生经历坎坷,在其最艰难的时刻,是道家的思想给予了他力量,可见其对道家文化深沉的热爱,从而在其文章中也或多或少的可以感受到其情感上的偏向。并且放眼先秦百家,思想争妍斗艳,其实并没有完全的界限和差异,在各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改进,就《易传》来看,笔者更倾向于将之看作儒道思想的综合,也正因如此,才建构了璀璨的中国哲学体系,所以在新的时代下,我们不能再去评判何为主流何为支流的问题,而更应该博采众长,综合创新,以中华传统之文明催生新时代更娇艳的文明。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杜运辉.张岱年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

[5]陈鼓应.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J].中国文化研究,1995(3).

猜你喜欢
陈先生道家老子
永远的怀念
先嗑为敬:陈先生的糖“蓄谋已久”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
《庄子说》(二十五)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漫画道家思想
逃逸
《庄子说》(十九)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