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平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要适应这些要求,备课是基础性环节。课备得好才能为上好课创造条件,才能为达成课程目标奠定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备课观,丰富课堂教学理论,充实实践策略等,努力从四个维度实现变革。
一、备的主体,从备教师“教”到备学生“学”
洋思中学课改的成功经验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二是教师到课堂不是为了教,而是组织学生学;三是一堂课的任务完成没有,不是看教师教完没有,而是看学生学会没有。三方面的经验都强调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强调教师“导”的功能。语文备课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基础建构,要立足学生的“学”,从激发学趣,教给学法,培养学力,指导学用等各个环节上狠下功夫,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激发学生乐学(引导)
钱梦龙老师认为,教师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要始终保持对发展的自觉。因此,素质教育呼唤“导师型”语文老师。备课前,老师要明确自己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导者。备课首先考虑的是本堂课我该怎样激发全班同学,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当中来。激发学趣,创设情境非常重要。按照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良好的情境创设中,营造氛围,调动激情,教学效果必然良好。
2.帮助学生学懂(指导)
备课中还要重视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自始至终注重“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学的重心是学生学,不是老师教。在备课设计中一定要关注如何指导学生学,设法激发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由教师讲解课文转移到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上来。要从学生当前的学习基础出发,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掌握本堂课的知识,指导方法,点拨要害,形成能力,发展思维。
二、备的内容,从备“书本”到备“生活”
1.聚焦学生生活
《学习的革命》中说,我们的孩子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现实快4倍的速度变化着。我们老师要备好一节课,除了静态的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外,还要找到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的契合点,在生活中寻求教学资源,恰当地融进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举个例子,《新白娘子传奇》这部电视剧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学生。有一天下午,我有连堂课,预备铃响后,学生就在唱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千年等一回”。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制止他们,他们就会扫兴。如果及时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等学生唱完,我就和学生聊起这部电视剧,笑着问学生:“剧中主人公是谁?”(许仙、白素贞),学生见老师谈到了电视剧,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又问学生:“他俩命运坎坷,但他們的儿子许仕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请问是什么事?”(考状元),我又问:“考状元是采用什么方式?”(做文章)。老师随即借题发挥:“古时候以做文章来选拔人才,可见写作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是很大的。而要写出好文章,跟学好语文密不可分。”这样,看似简单的一次唱流行歌曲就被我当成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备课材料。
2.贴近社会生活
把握时代的脉搏,才不失为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了“活水”。为消除学生对《藤野先生》中的人和事产生的时空久远感。我引入一个政治新闻事件作为备课素材,江泽民主席于1998年11月26日至29日访问日本,以此导入新课:日本首相在致江主席的欢迎辞中特别称赞了鲁迅先生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交往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江主席是第一位访问仙台市的外国国家元首,他受到了仙台市人民超过迎送天皇规格的热烈欢迎,他也专门为建在仙台的鲁迅纪念碑献了鲜花,并盛赞“中国现代文豪鲁迅先生和藤野严九郎先生在仙台结下的深厚情谊在中日友好史上传为佳话。”藤野严九郎究竟是谁呢?他和鲁迅之间有着怎样的一段交往史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备的视角,从备“单篇”到备“群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即九年4个学段课外阅读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4段(初中段)要求达到260万字以上。阅读速度要求小学每分钟300字,初中每分钟500字。面对暴增的阅读信息,如何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准确提取、合理整合、有效加工,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群文阅读的兴起,给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把备“单篇”拓展到备“群文”。
1.打通三个通道
(1)单文—群文—整书—群书(读书材料)。首先指导学生读懂单篇的方法,以单篇为“例子”,教给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量,发展思维,积淀文化,形成语感。
(2)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读书层次)。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单篇或比较阅读一组文章,把学生阅读实践延伸到课外,同时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相结合,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3)个人—群体—全民(读书效应)。班集体指导学生读书,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读书沙龙等形式带动更多人读书,不只是学生读书,还要带动家长、社区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全民读书增添动力。
2.防止三个误区
(1)防止一哄而上:群文阅读不能替代单篇教学。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阅读教学的颠覆。阅读教学是群文阅读的基础,好比合唱是建立在每个队员的唱功上一样。
(2)防止形神分离:1篇变3篇或5篇,不是简单的增加数量,而是提高阅读质量,激发阅读活力。群文的选文要避免随意性,要选取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文章,备课时需要教师从立意、选材、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选文主题。
(3)防止浮光掠影:选文多了,学生阅读容易肤浅、表面化。老师备课时一定要认真比较,在浩瀚如海的阅读材料中精挑细选,突出重点。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要精心设问,多采用主问题带动,板块式推进的方式。
四、备的指向,从备“应考”到备“思考”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语文备课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在转,实际上,作为融综合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发展思维的功能,所以要备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才算是符合语文学科教学功能定位的好课。提高语文备课中的思维含量,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设问有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备课中,师生教学呈现最重要的形式是提问。设问不能搞简单的满堂问,而是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能体现信息差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想知道但又不知道,这就叫信息差,这个信息差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在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就能螺旋式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2.时机有讲究
问题设置过程中,还要思考如何处理问题。有好多老师备课,把问题列出来,紧接着就把问题的答案附在后面,这种做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设置问题。科学的设置是,当学生的思维爬坡时,或者需要揭示重点时,或是突破难点时,在这些课堂节骨眼上设置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老师树立新的备课观,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容的基本性质,力求从备课的主体、内容、视角和指向等四个维度推进备课变革,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