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的思念

2019-08-01 16:15茹菲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醪糟墨绿木耳

文_茹菲

《诗经·周南》里有一首《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是一首怀人诗,女子手持浅筐,去野外里采卷耳,采了又采,总被满怀的愁绪和思念打断,这浅浅的竹筐,怎么也装不满。

卷耳是什么?注家历来争论不休,清朝有个方以智,说,这大概是地耳吧。

周南在陕西、河南这片地区。每到夏秋阴雨连绵的时节,在秦岭、巴山的荒坡野岭、黄土高原的河滩沙地中,一簇簇、一朵朵黑里透绿的鲜地耳,从草根、滩涂石阴里长出来,软软地铺在地上。这些铜钱大小的木耳,水灵灵、嫩生生,迎着光看去,茶绿而又半透明,肥润脆滑。这时候得抓紧时机,及时拾摘,一会儿就是一篮子。若等太阳出来一晒,地上茶绿肥润的地耳,便会干缩得很小,难以辨认,人们便不采捡了。

地耳无根无叶,无花无枝,也不属于菌类。《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八卷·地耳》说:

“地耳亦石耳之属,生于地者也,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即早采之,见日即不堪。俗名 “地踏菰”是也。”

其实,它的学名是“普通念珠藻”。这种不起眼的藻类和紫菜,海带等皆为近亲,它靠最原始的细胞分裂来繁衍生息,被表面一层胶质物包裹。它的根不具备吸收水分营养的作用,当旱季来临,根就萎缩了,被风吹起随处飘散。

地耳采得多晾干,可以保存起来,像木耳那样随吃随泡。

大概千年前某个雨后,女子去采摘卷耳,忽忽日出,晴光万丈,山坡野地里本来一团团舒展的茶绿润黑的生命,刹那迅速干缩,卷成一粒粒灰黑的颗粒。

这如何采得盈筐?人生的忧伤,总起于对外物的观看,和随之而来的对自我的凝视,这一颗敏感忧伤的心灵,在这一突然而迅捷的干缩与消逝中被深深网住。

捡拾地耳,本是想做一味佳肴,用清水将鲜地耳里面的泥沙、碎草、杂物细细漂洗干净,如滚水煮熟,捞起来跟萝卜丝一起加盐、醋、酱油、糖凉拌,滑脆适口。它的味道多么独特,如木耳之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比粉皮为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别的爽适。

也许,是剁碎了,配上各色山菜,肉酱,放在甑里蒸成菹醢,配着黍米饭。

也许,是摘一把新鲜韭菜,在青铜镬里用膏脂香煎,加洗净切碎的地耳,黑绿相见,爽滑劲道,野味鲜美。

当心上的那个人,从外边风尘仆仆归来,放下行李,夹一口吃将起来,口齿留香,一扫路途的疲惫。

吃一口地耳吧,让这柔脆滑润在唇齿间翻滚,细细品来,感受这沉甸甸的千年的思念

葛仙米就是地耳中形状圆圆的一类,泡发开,如墨绿的半透明小球

今天在陕西,还吃得到地软包子,材料更为丰富,花生油烧红,葱姜蒜爆香,加上肉末,或者猪油渣子,油煎豆腐切细丁,粉条段柔软弹滑,混合在一起的馅料糯白、亮黄、墨绿间杂,在铁锅里滋啦作响,盛出来的馅料再撒上白芝麻、小葱段,淋上香油。包成的包子,在蒸笼里蒸的白暄圆润,一开锅盖,蒸汽里浓郁的山野鲜味让人恍惚回到了青草摇曳的故乡。

也许,远方的归人,更需要的是热热的羹汤。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

“将米(地耳)细拣淘净,煮半烂,用鸡汤、火腿汤煨”。

那这个采卷耳的女子,也许就是这样,舀半罐鸡汤,把陶罐放在火上,细细炖煮地耳,炖得软软糯糯。秋寒来时,良人归家,温热鲜美,弹滑香脆的煮菜,温暖心田,整个人都舒适放松下来。

现在陕西人的筵席上,还有一道“醪糟醅烩葛仙米”,葛仙米就是地耳中形状圆圆的一类,泡发开,如墨绿的半透明小球。地耳用糖水煨熟,南瓜去瓤蒸熟碾茸。清水烧开加冰糖调味,下地耳、醪糟、南瓜茸,滚开后勾芡撒糖桂花可得。这道菜多在酒宴将尽时上桌,有醒酒的功效。

也许,这位女子所怀念的那个人,正在那崔嵬高岗独自跋涉,马儿疲惫,人也憔悴,他掏出金罍兕觥,满满地灌自己一杯酒。也许夜半才终于归家,满身酒气,女子捧出醪糟醅烩的地耳甜羹,喝下去香甜嫩滑,酒气顿消。才是两人相见的互诉千山万水间的思念。

也许,她只是个贫家女子,瓶粟屡空,丈夫在外行役,不能归家,她只能采卷耳充饥。地耳对贫苦人家来说就是难得的吃食和美味。明中期的嘉靖年间,有一个叫王磐的,不忍看到江淮流域百姓因水旱交错流离失所,又怕其等误食毒物。便“目验、亲尝、自题、手绘”五十二种野菜,以此来教导灾民按图采食。后来名医滑浩为这些野菜各题了一首歌谣,地耳这首是这样的:

“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

庄前阿婆呼阿翁,这个采卷耳的女子,又去呼喊谁?死生契阔,与谁成说?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戎州(宜宾)一座僧舍的破房中,贬谪出京的黄庭坚收到了寡居雅州(雅安)的表嫂史炎玉托人带来一部自己的诗集及一个竹筒,里面装满了类似木耳的暗绿色干片。来信中,史炎玉告知绿色的干片为芦州绿菜(地耳),食之清爽甘美,为当地的佳肴。

由于政途的打击,奔波的劳顿,他的心情颇为沉郁悲寒,他把在戎州的居所命名为“槁木寮”“死灰庵”,以表示其心如槁木死灰。但是当他把这些暗绿色的干片,泡在水里,看它们吸饱水分,重新变成活泼泼墨绿透亮、肥润可人的样子时,黄庭坚心有感触,挥毫写下一首著名的《绿菜赞》:

蔡蒙之下,彼江一曲,有茹生之,可以为蔌。蛙蠙之衣,采采盈掬,吉蠲铣泽,不溷沙砾。芼以辛咸,宜酒宜餗。在吴则紫,在蜀则绿;其臭味同,远故不录。谁其发之,班我旨蓄。维女博士,史君炎玉。

这首诗淡泊而宁静,以绿菜的清脆淡雅来赞美史炎玉的贤淑多才。也许,千年前那个采卷耳的女子也如同史炎玉一样,怀着如此的关切和忧伤,惦念着某个伟大的诗人,想用晒干的卷耳,带去清爽而甘美的慰藉。

吃一口地耳吧,让这柔脆滑润在唇齿间翻滚,细细品来,感受这沉甸甸的千年的思念。

猜你喜欢
醪糟墨绿木耳
醪糟:舒筋活络,大补气血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卖醪糟的老爷子
巧洗木耳
小河
发现木耳
不会微笑的小墨绿
那一抹淡奶油的馨香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