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萌,叶 军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ZHANG Meng,YE Ju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一般意义解读,是指该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和养成的素质,满足用人单位实际岗位需求的程度,具有预测性、模糊性等特点[1]。随着国内外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之间产生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评估主要难点问题提出相应技术途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选用评估方法以及设计评估过程等,以期更好地指导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软性的评估对象,其真实水平要在一个较大的时间尺度内才能表现出来,影响其结果判定的因素又具复杂性,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有关问题研究始终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物流管理作为近些年快速成长壮大的学科专业,具有特色鲜明、与社会领域关系密切等特点。然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研究,仍然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或通过定性方式直接评估,评估结论利用率、转化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提升[2]。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践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开展评估,或是单个评估环节的研究,或是具体评估案例分析等。对于培养质量理论研究也大部分停留在其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规范性上。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专业培养质量的目的、对象、地位、作用,培养质量的分类及其特征等,缺少深入性、针对性研究,效益产出率低。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多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过程、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等进行评估,实际上评估的是高校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这样造成的问题:一是不能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直接评估;二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三是从质量的符合度观点出发,较高的办学水平和良好质量保证体系,所培养的学生未必能满足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要求[3]。此外,高校毕业生作为具体个人,能否得到社会认可和好评,还涉及很多非教育的不确定因素,如性格、成长经历、社会背景等。
目前高等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基本上是参考或借用西方教育评估较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结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对如何有效地提高评估信息采集可靠度与可信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性、结论使用的条件与范围等问题,可行的方法不多。
就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言,直接评估学校产品(学生)的质量(社会要求符合度)较为困难。尤其是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涉及到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如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用人单位的二次开发作用、人事评估制度不健全、学校与用人单位无行政关系等[4]。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评估体系,开展有效评估。
现阶段评估工作,多依据对具体对象个体样本的评估结果,综合后得出总体结果。这种方法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有说服力。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很多因素如创新能力、业务能力、专业素质等均难以客观量化。评价者通常靠对被评价者的主观印象进行评判,加之一些感情因素,导致个体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低,区分度差。应尝试采用以下方法解决此问题:一是主观评价对象明确界定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学生群体,不设计针对单个被评对象的主观评价指标;二是按意见集中度的高低获取有倾向性的评估意见;三是在能够客观评估(考核、业绩计分等)的因素上,获取个体样本的评估信息。
用人单位对某个高校或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意见,是教育或培训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但评估者的意见,往往源于对具体人的印象,他们可能刚刚毕业,也可能工作多年。显然,这些被评者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业绩,有些取决于高校教学培养,有些取决于用人单位使用与培养,且受复杂社会环境影响。评估所起的作用,必须剔除用人单位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因素,而这又是十分困难的。应尝试采用以下方法解决此问题:一是在评估因素的选取上,不采用或少采用受后期用人单位使用与培养影响较大的要素,如奖励、晋升等;二是在用人单位的评估对象选取中,限于毕业工作2年以内的学生;三是注重对在校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估。
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应满足第一次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需要,而且还应有坚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符合度都应给予评估。由于评估主体是用人单位,相对高校而言,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考虑评估对象的第一次工作岗位胜任能力,从而弱化对专业人才未来发展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评估。应尝试采取以下方法解决此问题:一是在确定主要课程相对重要权值时,分初次岗位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判定;二是将既有现实价值、又有未来发展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因素,列入评估指标体系中并赋予更多的权重值。
为了克服传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法的难点,本文遵循评估基本原则,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群体为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整体评估,以加权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综合,对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上是否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进行评价。
多维度有三层含义,一是评估指标的多维度,将人才培养质量结构化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三类要素,然后每一种再细化为多种评价要素,这样细致的分解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评价主体的多维度,本方法将三类评价主体引入,也就是物流管理机构、物流企业和高校,增加了评价导向的综合性,避免了评价原则的单一性;三是评价方法的多维性,本方法综合采用了测试考核、客观评分和主观评定三种方法,对不同的评价要素采用最科学的评估方式,增加了评估的科学性。评价要素体系及其对应的评估方法见表1。
群体评价是将评价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而不对群体内的每一个个体进行评价,从而增加了评估的可信度。
3.2.1 评估要素的权值确定
评估要素的权值基于专家的排序与模糊分析法确定。由物流管理机构)三类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分别做出四组重要性排序,包括三个一级要素组合)以及每个一级要素下属的二级要素组成的三个要素组合。
对排序得到的排序表进行模糊赋值,序列的末位要素赋值1,向前依次加一赋值。
对排序结果进行模糊分析,得出评估要素的序关系矩阵:
其中:cij表示第i个专家对第j个要素kj的排序模糊赋值,n表示专家数量,m表示要素数量。
根据熵理论得到转化隶属函数,将上述定性的序关系转化为定量关系,该函数为:
可以得cij的定量转化值称为要素x的隶属度,矩阵称为隶属度矩阵。则n个专家认为要素Ij的平均关键度,也就是初始权值Pj为:
表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要素体系及评估方法表
则二级要素Ij的最终权值Mj为:
其中:Pj0为二级要素Ij对应的一级要素的权值。
3.2.2 数据获取与归一化
本方法获取的数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测试考核、客观评分得到的结论。测试考核由测试组织者通过高校对测试群体测试获得。客观评分则由高校提供现有数据。这类数据通过两个步骤进行归一化。第一是每个数据除去该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的上限与下限差的绝对值,第二是进行断点赋值,如果第一步的取值在[0.9,1]则赋值为1,如果取值在[0.8,0.9)则赋值为0.8,如果取值在[0.6,0.8)则赋值为0.6,如果取值在[0,0.6)则赋值为0.4。
第二类为通过主观评定得到的数据,也就是由物流管理机构、物流企业、高校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评估群体进行的评估。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分为优(A)、良(B)、中(C)、差(D) 四个等级,分别记做A=1,B=0.8,C=0.6,D=0.4。
3.2.3 数据处理
第一类数据的结论直接记做Qi。
第二类数据进行如下处理:设三类参评人员人数分别为Dx、Dy、Dz,三类人员中每一位参评人员对每一项指标打分分别为Xj、Yj、Zj,则三类参评人员对每一单项指标打分的平均值分别为令三类人员的权值分别为Vxci、Vyci、Vzci,每一项指标的最后得分为加权平均值:
3.2.4 评估结论
当Q≧0.9且每一个Qi≧0.6时,评价结果为优秀;当0.8≤Q〈0.9且每一个Qi≧0.6时,评价结果为良好;当0.6≤Q〈0.8且每一个Qi≧0.6时,评价结果为合格;当Q〈0.6或有一个Qi〈0.6时,评价结果为不合格。
论文选取天津某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17届毕业学生,共97人。通过多维度群体评估方法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得出每项要素的权值与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要素权值与得分表
按照评估方法得出最终评价分值为0.8136,最终结论为良好。
为了验多维度群体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将该方法与传统的单维度群体方法和多维度个体方法做了对照。单维度群体方法是每位专家根据提供的数据材料等,直接给出对测试群体的质量评估结论,然后对所有专家的结论取均值作为最终结论。多维度个体方法为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分别作出多维度评价,得出评估结论,然后取均值作为最终结论。单维度群体方法可执行性差,对参与评估的专家能力素质要求较好;多维度个体方法的评估工作量太大,本文仅选取学号尾号为1的10个学生参与了个体评估。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分别为0.844与0.880,均为良好。可见,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与本文方法一致,进而证明本文提出的多维度群体评估方法是可行的。
论文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构建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针对评估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较为科学地构建了评估体系和流程;同时,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尤其是随着物流行业发展带来的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转变,可以通过各项指标的权值得以体现。当然,该评估设计也有待改进之处:一是在计算各项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对个体进行评价时,采用专家打分法,其客观性、科学性仍然欠妥;二是有些指标如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管理基础知识、物流专业知识、使用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能力等可通过考试测定,而学术与科研能力可由其发表的论文、撰写的工作总结或研究报告、组织的技术革新等客观评定,并非一定要由专家主观评估;三是由于数据采集、获取有一定难度,选定的时间区间较小,对评估结论有一定影响,未来可协调教务部门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时间,为精准评估、科学评估提供可靠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