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梅
(福建省泉州市东海中学 泉州 362000)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相作用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生命观念是指对生命现象的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分析后所进行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它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1],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最基本内容。生命观念不等同于生物学重要概念,但却是由众多概念支撑、总结提炼出来的。学生应该在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并能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解释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2018年福建省生物学中考(ⓔ 电子资源)秉承“立足基础、关注衔接、着眼素养、指导生活”的原则,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发展,彰显生命观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理念。其中,相应的生命观念在试卷中具体的锚定点梳理如表1。
表1 相应的生命观念在试卷中的锚定点
2.1 构建概念体系形成生命观念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教师应遵循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形象具体的事实性知识为载体,通过绘制概念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概念体系,促使生命观念的形成。例如,围绕“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通过绘制相应概念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等生命观念。再如,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可以让学生将细胞、组织、器官等概念串联成知识链绘制出概念图1。纵向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主干,横向以各层次的组成分类为枝叶,形成概念体系,从微观到宏观,促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图1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概念图
2.2 创设生活情境形成生命观念 新课程理念注重生物学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适时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事例,尤其是学生生活中容易关注的事例或当地的社会热点,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例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可结合泉港碳九泄漏事件,指出水体污染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可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此鲜活情境的导入,迅速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求知欲望,助力形成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再如,学习“特异性免疫”时可应用社会热点事件“问题疫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提升疫苗常识、用药常识等生物科学素养,正确认识生命,善待生命。
2.3 借助活动体验形成生命观念 基于初中学生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活动设计成小游戏、小型竞赛、实验探究、参观调查、模型制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体验过程中习得知识,落实有效教学。此外,活动体验集主动参与、团队合作于一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热情,促使生命观念的形成。例如,“植物的主要类群”一课中,可为学生提供易采集到的藻类、苔藓、蕨类等植物,通过设计分组比赛、交流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先对植物进行逐个观察,感受各类群植物的结构特点,进而归纳各类群植物的异同点,在纵向比较分析中进一步体验各类群植物的进化特征与联系,从而渗透进化与适应观。
2.4 巧用信息技术形成生命观念 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生动的优势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壁垒,以其现代化与多样化的优势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化抽象为形象,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立体感强,极大程度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与想象[2],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例如,“生命的起源”一节,由于年代久远,语言讲解显得枯燥无味,应用视频展示这一过程,如亲临其境,物质与能量、进化与适应等生命观念深刻植入脑海,事半功倍。再如,讲解“蒸腾作用与水循环”一节中利用动画演示,生动形象,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等生命观念轻松掌握,效果极佳。此外,教师可利用课件、微课等形式将生物学知识与相应的生命观念进行优化整合,提高生命观念渗透的效度。
总之,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已然在新课程体系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注重学科知识和生命观念的融合,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探索有效教学,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与生活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