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摘要: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了不同的斗争和尝试。争取教育独立,倡导平民教育,宣扬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这些都为最后夺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教育;“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123-02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2013年教育部部长指出,中国教育梦就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在2013年3月25日教育部召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表示:“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老一辈的教育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都做出了不同的斗争和尝试。本文试结合史实,简述近代中国不同的“教育救国梦”。
一、教育独立
20世纪中期,军阀混战,经济陷入低迷,政府官僚互相牵制干扰,教育备受摧残。随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西方教会大学逐渐在中国出现,这些教会大学的政治目的不言而喻。胡绳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处进行“殖民事业”时,传教士常常为先驱者,基督圣经被看作是和炮舰同样有效而相济为用的武器。[1]因此,蔡元培、孟宪承、陈垣等一批教育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提出教育独立、办学独立,不让教育成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附庸。
蔡元培始终把教育视为拯救国家的基本途径,提倡思想、学术自由。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
陈垣在民族危亡之际始终保持办学独立,带领辅仁大学师生坚持“三不”,保持着一代学人的国格,并且在非常险恶的环境里把生死放在一边,对抗敌人,辅仁大学因此赢得了“抗日大本营”的赞誉。国学沦丧之时,他提倡加强国学研究,重视国学教育,坚决抵制奴化教育,为保存国家尊严、提升民族自信心付出了大量心血,也使辅仁大学渐渐成为现代中国大学中的国学教育和研究重地。
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仁人志士在追求救国理想的道路上摸索前进,最终由早期的依靠民主革命救国落脚到依靠“教育救国”。以往官式大学和书院都是被统治阶级所垄断,这些学校只有少数持有特权的人才可以入学,多数平民则无权参与,致使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文盲,并形成了一种知识阶级奴役平民阶级的社会现实以及读书人耻与农商为伍的社会思潮,因此仁人志士们认为只有立足国情、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大众,才能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由此各种平民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思想、女子教育思想纷纷出现,代表有陶行知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马君武的锄头主义教育、邓中夏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等。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早年,他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等。他最先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上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为延安和抗日根据地输送了不少革命人才。1917年陶行知发起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企图通过教育的力量去沟通阶级关系,改良社会。他决心筹募100万元基金,号召100万位同志,创办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他认为建立100万所乡村学校就可以挽救国家的厄运,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给后代。[2]他认为要改变教育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
从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出发,晏阳初认为中国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农民素质。他认为,只有真正提高农民素质,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发展,实现民族的复兴;而要提高农民的素质,主要是通过教育。晏阳初认为,知识分子应与平民生活在一起,真诚地向平民学习,这样才能使对农民的教育内容更实际、更实用、更实效、更具操作性。平民教育应遵循“以平民需要为标准”的基本原则,看农民需要什么、缺乏什么就教什么,学了之后立刻就可以用,所以先教认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卫生和礼俗等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1922年在长沙开展的全国识字运动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验,取得了重大影响。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义务扫盲活动,并设立了乡村教育部。如在河北定县推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计划,“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来解决贫、愚、弱、私四大病,并将在定县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作为中国近代平民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与蔡元培一起享有“北蔡南马”之誉的马君武主张教育应体脑并重,加强生产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对传统的“读书人耻与农商为伍”。在教学内容中设置劳动课,有计划地安排劳动课。同时,他提倡用“锄头主义”来建设学校。在马君武的号召和带动下广西大学掀起了“锄头运动”。
三、党的教育
在近代一系列救国运动中,学校特别是各大高校由于拥有优秀的学者、活跃的思想氛围、先进的思想意识,使其成为新思想、新浪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就是其中的翘楚,而北京大学的教育家们也成为中國第一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并迅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高校由此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孕育摇篮。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均为高校教师。
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迅速高涨,于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初便开始为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不断奋斗。从废除所有限制妇女的法律,使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到改善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再到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工农文化教育运动。
1921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它的目的是为平民办大学,培养的目标是把有志于革命的青年培养成革命人才,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打破了学术和阶级垄断。自修大学还经常组织学员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在实际斗争中学习马克思主义。自修大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革命干部的培养起到了重大作用。1923年11月自修大学被强行关闭,接着,中共湖南党组织又创办了湘江学校,它是自修大学的继续和化身,至1927年3月为止。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农民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教育;开办了平民女校,为我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革命根据地里,开展干部教育及针对成年男、女的社会教育和工农业余教育,并对适龄儿童积极发展小学教育。这些都对发展生产、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建设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近代史上出现不同的“中国教育梦”思想,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革命家为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也为最终革命取得胜利、人民获得幸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石开玉.近代史上不同的“中国梦”思想[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