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文
如果,艺术创作仅仅停留在描绘眼界所见之物,题上几句祝贺话,讨个好口彩,显然其思维是单而艺术品格流于平庸化。另种所谓的艺术,处于在发泄自恋的氛围中,甚至于直接拿来国外的图式,令艺术的原创力缺失,都是灵魂处于空白的显相。
中国的如思维的形成,经历了曲折而漫长,从野蛮与文明冲撞的黑暗时期里,产生了对母系的单崇拜,到对父系的单 崇拜,最后才形成到对父母系如 的认知思维观上来,升华到了混然天成的和谐境界中。这种不单、不极端的思维模式,揭示了万事万物相联相生相和的规律,让孔子演化成了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史上重要的贡献,中庸的思维观在和平年代更有现实意义。
如今,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5G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将面临极大的变化。同时也激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随着科技给人类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人们交往的扁平化,观念变化上的不适应,从而造成人的身心分离,人的主动性退却等系列矛盾。哲学和社会科学,艺术创作和审美文化,如何给予人的心灵安顿,而不被物役化?
如何承续中华文化的思维的系统性和发挥融合的力量,焕发其生命力,让人们具有全球化思维,国际化眼光,提升人的和谐思维,需要社会有中国人文精神地提供培育和传播机制,不要拒绝来自西方的先进观念,又保持住自己的文化自信。古人云,超以象外,得其阒中。就是在提示我们,面对事物万象,变化多端,要具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理念,就是要在专业之外,研究生活,研究瓶颈,研究技术。为了不迷失民族魂,我们必须承继这种智慧和文化自信不可缺的精神力量。
换句话说,传统只是套路,跳出套路的创新定要生发于心。
有些人对“心”有点误解,认为“心”是唯心。唯物与唯心不可绝然的对立、分別,是可以互为转化而显现融合性,是符合辩证而统之规律。心在艺术中成为象,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的感悟,是对梦想世界的追求,是份和谐之爱的奉献,是张载的“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熔化之心,是艺术家灵魂使然之喷发之象。
反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移居国外的赵无极曾经说,“到了巴黎,我才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经过长时期探索,找到了中国大写意山水画构西方式表达。其老师林风眠先生,运用中国民间剪纸和水彩画结合的技术,在开创了代绘画先河时也做到了让全世界对读懂中国产生兴趣。
这脉延续下来,最感深刻的是看到柴祖舜的作品。刘海粟当年做上海美专校长,提倡研习了中西方绘画的所有技法和创作题材,对作为学生的柴祖舜也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衰年变法完成的心象艺术,是秉承中西融合的创新精神,心生于天地之和,象显在圆融至美。东西方到此无界。
融合与创新,为心象艺术建构了天与地,古与今,东与西,吾与物和吾与心的五个维度的迭代,这是个多元又统 的审美认知体系。这种通识思维上的艺术表达,需要深刻思考和积极践行艺术关照时代的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