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辨伪二三事

2019-07-31 11:46陆也
收藏·拍卖 2019年4期
关键词:石花白点拓片

陆也

碑刻作为金石文化里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古就是人们感兴趣的热点,在浩瀚纷繁的金石著作中人们把碑刻拓帖类出,去咀嚼、品评、摹临、赏玩。古往今来,人们出于各种目的,或因原石佚毁且意义重大而重刻,或因玩好及传播而翻刻,或因经济的贪利而翻刻做伪,其翻刻和做伪的手段花样繁多,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对碑刻的追逐势利现象致使真假难辨、良莠误识,给学界研究者和碑帖爱好者带来诸多困惑和尴尬。因此,碑刻的辨真识伪就成为石刻文献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为此,本文仅就现今流行的墓志翻刻做伪手段及其工艺方面的辨伪方法,结合浅薄的心得进行试析,以求教于方家。

碑刻做伪的三种方式

历史上的碑刻做伪,分重刻、翻刻、伪刻三种方式。重刻、翻刻,就原石而言均属做伪的范畴,然而两者却有着质的不同。

重刻

重刻,多用于较大的名碑名石,在原石佚毁,漫漶不清,或原石尚好,且具有某种重大意义的情况下,因为宣示和传播的需要而进行的种完全师尊原石的形制,并依早期拓本补遗拾缺,舍其糟粕,尽可能再现原碑初始风貌的精工再镌过程。这过程,往往是在种组织力量的作用之下,公开而隆重地进行,然后树之于公众视野供人们瞻仰。古代名碑重刻的例子甚多,如<峄山刻石》《西岳华山庙碑》《孔子庙堂碑》《缙云县城隍庙记》《干禄字书碑》等。除此之外,还有篇碑文由位以上书家书丹的文多书式的重刻,及篇碑文多刻式的重刻,如唐《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偃师圣教序》,宋《大观圣作碑》等。时至今日,重刻之风又起,近年来重刻的名碑如江苏溧水《校官碑》、陕西渭南《西岳华山庙碑》、浙江诸暨《会稽刻石碑》、河北石家庄《集王圣教序碑>、四川绵阳《干禄字书碑》、河南洛阳《辟雍碑》等。日本重刻中国名碑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翻刻

翻刻,则是把碑刻某时期的拓本局部或全部,或改變原有布局地转刻到木或石上,新石则伪以旧色,然后进入商业行为,以新代旧,以假充真,或传拓牟利,或卖石赚钱。这种翻刻行为在进行时往往具有定的隐密性,待拓片流出被识者所鉴后,才逐步趋于公开或半公开。古代碑刻翻刻的例子很多,马子云、施安昌先生所著<碑刻鉴定》 书所记碑志翻刻的数量就达百种之多,赵振华先生《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对近代洛阳地区翻刻的碑志也有论述。

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加之碑石开采及加工工具的技术进步使得碑版的镌造变得容易,碑刻的做伪之风便悄然重起。就洛阳地区而言,翻刻及利用现代工艺翻模复制的做伪手段之多令人瞠目,其种类不但涵盖了碑志帖摩崖四石,假的画像石、画像砖也有所见。从当今洛阳地区碑刻做伪的途径分析,大致有两种情况, 是官方的,二是民间的。文博单位翻刻版如:《范仲淹神道碑》《王拱臣墓志>《琅华馆帖》《常氏墓园石刻》等。民间翻刻碑志如:《龙门二十品》、汉《袁安碑》、汉《肥致碑》、魏《元苌墓志》、魏《元寿妃墓志》、魏《元囧墓志》、隋《高善德墓志》、唐《张说墓志》、唐《武承嗣墓志》、唐《升仙太子碑》、唐《萧元祚墓志》、唐《王琳墓志》、唐《元次山碑》、唐《郭虚己墓志》、唐“严仁墓志》、唐《颜家庙碑》、《琅华馆帖》、《拟山园帖》等。

碑志的翻刻做伪手段颇多,因当今碑材的取石加工方便,木版的翻刻多已不用。就整石翻刻的工序而言, 般是先行翻刻,然后再行做旧。翻刻时,先把原拓的复印件平覆在石上,用胶带把复印件的边与碑版粘牢,复印件下面衬垫誊印纸,然后用较细的铁笔沿字口和石花边缘双勾描摹,待全部誊印完成后,再依石上双钩轮廓入刀刻字。也有把复印件直接胶粘石上,然后依纸上字口直接操刀。待全文及石花图案刻毕后,上好的石工还要三番五次地在翻刻版上拓印拓片,以比对原拓逐稿精修,以至满意后,原拓上有界格的,再比以直尺,划上界格,翻刻即算完成。也有在旧的石板上把所要翻刻的志文重新排版翻刻的,还有依照老志文重新书丹翻刻的。

新成的翻刻版石面字口如新,做旧是必然的。做旧之法主要有造伤、喷刷、涂抹、浸沾、腐蚀等。

造伤,其做法是在志面上用锤砸出硬伤,故意伤及字文,以摹仿盗掘时的铁制工具伤,或故意敲伤志边,摹仿磕碰伤,造伤般在做旧后进行,也有在做旧前进行的。喷刷,就是采用可使新石变旧的色液或化学溶液喷刷到碑石表面,如用高锰酸钾溶液的喷刷等。涂抹,用墓室内腐质土和成的泥巴或熟石灰掺少量黄土或墓内腐质土和成的泥巴涂抹在碑版表面,经碑版长时间吸附后再去除泥巴,也有用污泥或厕所底部的沉积物进行局部做旧的。浸沾,用酸性溶液浸泡或石灰黄土和成的泥浆中浸沾,还有用高标号白色水泥加色素仿土锈的做法。腐蚀,用醋精或酸性溶液进行整体腐蚀或局部腐蚀,使之新的字口棱角不在,石花自然,碑版表面更具苍桑感。尤为惑人者,是在旧石、旧志上的翻刻。 些老巷旧宅散落有各种老旧的青石板材等,这些石板材,久经风雨侵蚀,风化自然,石花浅显,包浆淳厚,是石工翻刻做伪的上佳选材。利用旧志的翻刻, 般是用年代较晚的墓志磨去上面文字后又重新翻刻上年代较早的志文。

伪刻

除上述翻刻做旧的方法外,做伪者还常以凭空臆造,东拼西凑,改名换姓,改朝换代、改职换衔,改字添字,变更里、坊葬地、时间等方法伪造墓志。伪刻的做旧方法与翻刻的做旧方法基本相同。伪刻墓志如:隋《杨公夫人陈氏墓志》、唐《李玦墓志》、唐《鱼政墓志》等。

比对鉴别拓片的破绽

碑刻复制品拓片的鉴别不外乎以下方法: 是比对原拓。这是碑刻拓本真伪鉴定中的首选方法,通过比对鉴别,找出瑕疵纰漏。复制碑刻的拓片从整体入眼,几乎与原拓无二,虽然字体形神俱在,石花漫漶逼真,但笔画略细是其主要特征。二是着眼于拓片上面的白点。留印在复制碑刻拓片上面的白点有两种,这种白点是碑刻复制过程中的工艺缺陷所造成的,原石上面本无坑,但在复制碑刻上却出现了小的慢坑或微凹,这样的慢坑和微凹反映在拓片上,就会出现由黑到灰,逐渐过渡到白色的慢坑白点,这种慢坑微凹的白点,在树脂质和高强度石膏质碑刻复制品上所拓印的拓片均有存在;第二种是规则的圆形小白点,这种小白点是在制成碑刻复制品时的浇铸过程中,气泡留置所致,反映在拓片上也就形成了小的白圆点,这种白点大如豆粒小如针孔,抑或不止个,有时也成群地如夜空繁星般无序排列。这种通过观察拓片上白点的鉴别方法,也可在没有原拓比对的情况下进行。三是着眼拓片四周的留白。碑刻的复制品往往只是复制了重要的部分,而不是碑的全部。比如它只是复制了有字的 面,所以厚度仅是原碑的部分,打拓片时般情况下是要把余纸向四边贴牢的,通过观察拓片四周贴痕也是判断翻模碑拓的方法。

尽管翻刻和伪刻采用了多种做伪做旧的方法,我们在鉴赏拓片时也不难发现其破绽。凡用新石翻刻伪刻之拓片,或石花及漫漶处比较生硬死板,或用酸腐蚀过度而满面蚀痕,且字有形而无神,笔画细微处刻划无力,勾画雍而无度,志边线刻图案刻划粗劣等;利用旧石的翻刻,虽然石花自然,但整齐如新的字口读拓可识。

以宏观与微观鉴实物

要在碑志实物上看出破绽,读出真伪来,就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着眼。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们眼扫过方墓志时,它的外形做工、志表颜色,就会清晰地告诉我们,这是方真志。有时,则必须通过字体、字形及镌工,图案风格及线工,形制与制度,行文和用词等微观地去分析。这种宏观和微观的观察方法,在墓志的辨真识伪中,是行之有效的。

辨形工

形工是指碑版外形的工艺。随着现代石材加工机械的应用和普及,碑版的加工变得便捷。而在古代,要把块毛石加工成为可供书丹镌刻的碑版,是要经过过墨、剔楞角线、錾凿石面、剁砍、粗磨、细磨、焙蜡等多道工序的,不但耗工费时,其艰难之程度可想而知。

古代的碑刻,不乏选材与镌造俱佳的例子,稍有逊色者,做工也相当考究。墓志就不然了,因为古代等级制度的森严,加上碑版加工之艱难,工艺之所限,大多数墓志碑版存在加工缺陷,即便是官品较高者的墓志,虽然制作精美,瑕疵也在所难免。墓志碑版方面常见的缺陷主要有:志面、志边粗糙不平,志边与志面的垂直角度不够,志石不方(呈微菱形),志面留坑(没有錾凿到位),磨工不到位而留有剁斧加工印痕,覆斗形志盖四坡面不平大小不等。这些缺陷正是墓志真品所具有的特征,拿这些特征去比对用现代工艺制作的面平线直,像豆腐块似的翻刻品、伪刻品,便会眼识破。

从形工辨别墓志真伪时,且不可放过对墓志和墓志盖底部的判识,这也正是做伪者容易忽视的地方。古代墓志底部大多经过錾凿的加工,留有的剔痕,有点状无序分布的,有斗形纹的,有的志盖底部还是用剁斧精工錾剁的等,凡有錾凿剔痕的,可以通过对剔痕的辨识来判断真伪。古代的錾凿工具因刚度不佳,在剔凿石面时,常因錾尖发钝剔痕线而呈圆弧形,剔痕线贯通感差,而且剔痕的行间留垅高低不平、粗糙不整,用当今的合金钢刀具錾凿的剔痕线,因錾尖锋利,剔痕呈方形,贯通感与速度感强烈,行间留垅规整起伏小。

辩石、辩色

凡出土的墓志通体包浆自然旧色淳厚,而通过喷刷、涂抹、浸沾染色及酸腐蚀过的墓志,虽然颜色做旧但也压不住新石的某种信息,换句话说,真的墓志所具有的信息特质是新翻刻之石无法具备的。

古代的碑版所用石材,因为交通运输的条件所限, 般应是就近取材,墓志的材质应基本符合墓志所记录的葬地附近的石材特征。以洛阳为例,出土的古代墓志以山体表层的“小青”材居多。石工习惯把青石分为“小青”和“大青”,小青颗粒细腻,性温而柔韧,易于行刀雕刻,大青颗粒大,性燥而脆硬,雕造时不但费工费刀,而且容易出现刀口的豁牙现象。“小青”和“大青”分青灰色和青黑色两种,又有表层石和深坑石之分。古代的碑版用材,大多选用山体表层的“小青”石材。山体表层的石材层状结构明显,因便于开采的原因,加工出来的碑版,大多是在石材纹理的平茬(也称卧茬)上面镌刻文字,而在立茬(也称竖茬)上面刻字的却很少。

利用旧石做伪的墓志,其石面的旧色与出土墓志的旧色有着质的区别。出土墓志因不受风雨的侵蚀,其石花多由石工在制作碑版时的錾凿打磨不到位或由石材本身某处的材质疏松等缺陷造成。而旧石长年曝于室外,久经岁月的洗礼,风雨侵蚀的痕迹明显,石花与出土墓志相比有明显的差异,锋利的刀口及字口内崭新的石茬与风化的石面旧色悖而不合,有的旧石的边上或底部还沾有曾经用做砌护之用的石灰等杂物。

辨线工

线工是指墓志线刻图案的剔刻工艺。古代墓志的志边、志盖多以线刻图案装饰之。真品墓志的线刻图案,线条粗细均匀流畅,翻转自如无硬折,无明显入刀和断刀痕迹,图案板块之间的留白处剔刻平滑、深度均匀,凡剔刻之处与其字面字口内的旧色相致。翻刻伪刻墓志的线工有明显粗糙感,因为当今合金钢刀具的过于锋利,在剔刻较细的线条时,极易造成行刀过快的现象,也带来系列的缺憾,如线条粗细不 ,深浅不,豁牙不齐,图案板块之间的留白处剔刻不平、剔刻深度差异较大,剔刻线内颜色发白,有浓重的新刀表象等。

猜你喜欢
石花白点拓片
粉刷匠的孩子,真让我羡慕
刷子李
杨陵区文化馆“熔古铸今·金石遗韵”杨陵区高浮雕拓片展开幕
石花
生石花,有生命的“石头花”
拓片
生石花
你读过历史,有没有见过历史的影子
BN1G冷轧不锈钢表面白点缺陷的分析
伪装高手“生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