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降火贴佐治疱疹性咽峡炎61例疗效观察

2019-07-31 05:05朱翠华王龙龙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

朱翠华 王龙龙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降火贴佐治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入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联合中药降火贴贴敷双侧涌泉穴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中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或)溃疡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纳食正常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对照组总有效率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降火贴佐治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降火贴;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6-0066-02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呈散发或流行,起病急,夏秋季为本病的高发季节[1]。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中医学“口疮病”范畴,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疱疹和(或)溃疡、拒食、流涎为主要特征[2]。本病虽然属于自限性疾病,但是病程中能给患儿带来许多痛苦,出现哭闹拒食,因此目前多采用药物治疗以缩短病程及减轻患儿痛苦。目前本病的治疗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式,西医的治疗多采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但这些抗病毒制剂不良反应率发生较高[3]。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患儿对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的依从性较差。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用治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疾病[4-6]。笔者采用中药降火贴佐治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依从性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2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1例,其中男38例,女23例;年龄 1~7 岁,平均(3.7±2.1)岁;体温<38.5℃者为35例,≥38.5℃26例。对照组59例,其中男34例,女25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8±2.3)岁,体温<38.5℃者36例,≥38.5℃者23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7]中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拟定,临床表现为:夏秋季发病,伴有发热、咽痛,初期可见咽部黏膜充血,咽峡散在灰白疱疹,2天后可扩大破溃,形成溃疡,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部分婴幼儿伴有拒食现象。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主症:突然发热甚或壮热头痛、咽痛、咽及上腭部潮红,咽峡部疱疹、周围红晕或见溃疡。次症:口渴欲饮,伴恶心、呕吐、流涎,或有腹痛、烦躁哭闹。舌苔脉象:舌红、苔白厚腻,脉浮数或滑数。主症具备2项以上,次症具备2项以上,舌苔脉象必具备即可明确辨证。

1.3 治療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常规降温、营养支持、口腔护理及抗病毒治疗等,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给予口服抗菌药物。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联合降火贴贴敷双侧涌泉穴,降火贴方中吴茱萸9 g,黄连3 g,用姜汁调和均匀,涂抹成2 cm×2 cm大小,每天1次,每次4 h。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和(或)溃疡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纳食正常所需时间,以比较2组的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断疗效。显效:治疗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纳食增加,咽峡疱疹及溃疡消失,咽痛消失;有效:治疗48~72 h体温恢复正常,拒食较前好转,咽峡部疱疹较前缩小,无新的溃疡形成,咽痛减轻;无效:治疗72 h后,体温未恢复正常,疱疹及溃疡未见好转,或有新的疱疹或溃疡形成,咽痛未见减轻。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观察组中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或)溃疡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纳食正常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降火贴在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方面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基础治疗方式,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例数61例,显效24例,有效32例,5无效例,总有效率91.8%;对照组中总例数59例,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3%,2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降火贴佐治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可归属于中医学“口疮病”范畴,以发热、咽痛、拒食、流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小儿由于呼吸道发育尚未成熟,屏障功能不完善,呼吸道黏膜相对柔嫩,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表面纤毛活动性差,所以呼吸道自洁功能相对较差,故易患此病。《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曰:“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肾脉连舌本,因此本病与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小儿为“纯阳之体”、“心有余”,且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气有余则易炽,不得升散导致火热积于体内,循经上炎,熏灼口咽部。又因“脾常不足”,不易驱邪外出而内乘心脾,循经上行,熏灼口舌而发病。疱疹性咽峡炎多由外感、食伤等因素所致,外感风热与积于心脾之热相合,循经上炎,客于咽喉,致使热盛肉腐而生疱疹[9]。《黄帝内经》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位于肾经,为水火之宅,乃是气血阴阳升降要穴,心肾相交,可以通过泄肾火以清心火的功效。

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降火贴方中用药为吴茱萸、黄连,两者比例为(3:1),黄连、吴茱萸是中医药中经典药对,最著名的方剂是载于《丹溪心法》的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按(6:1)配伍组成,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10-12]。降火贴方中两者取中药粉末,用姜汁调和,贴敷于双侧涌泉穴,其中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临床可用于心火亢盛,牙痛,痈肿疔疮等病症[13];吴茱萸,味辛辣而苦,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属于“热病热用”,具有引火归元之功效,可用于外治口疮等病症[14],以姜汁调用,辛温发散,更是加强了黄连和吴茱萸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与黄连的药对配伍有抗炎,解热等功效[15]。中药降火贴中配伍的药量与左金丸相比较等于是增加了吴茱萸的用量,加大了引火归元的作用,更助于降温。

参考文献:

[1]吴高华,陈富超,李鹏.炎琥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的 Meta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8):821-823.

[2]马融.中医儿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5.

[3]崔瑞洁.41例利巴韦林所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44-145.

[4]吴夏秋,雷蕾,彭锦.穴位贴敷疗法儿科用药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7):1313-1315.

[5]厉金金.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7,49(8):39-41.

[6]林勇凯,孙赫,梁桂洪,等.穴位贴敷治疗癌性疼痛患者药物性便秘22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3):214-217.

[7]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78-488.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81-182.

[9]张玉,李志山.口疮病因病机中医古文献分析述要[J].江苏中医药,2011,43(4):77-78.

[10]沈姗怡,栗亚楠,赵志恒,等.左金丸类方浅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3):49-51.

[11]董贤慧,李宁,张鹏炜.汪逢春活用左金丸经验[J].河南中医,2016,36(6):979-980.

[12]李力强,张贵锋,曾艺文,等.左金丸合四逆散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2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14):1214-1217.

[13]王维琪.黄连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与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6):147-148.

[14]張志仙,蒋美玲,王欣慧,等.吴茱萸碱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1):4189-4195.

[15]邱超,崔元璐,齐学洁,等.黄连和吴茱萸配伍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4):582-587.

(收稿日期:2019-02-13)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
颈骨康胶囊治疗颈椎病70例疗效观察
一期手术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67例疗效观察
卤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扁炎软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不同时段烫熨疗法预防肛肠术后尿潴留的护理观察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