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07-31 13:07:00高惠洁张智鹏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川芎嗪注射剂丹参

高惠洁 张智鹏

作者单位:526040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分院中心药房(高惠洁);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张智鹏)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天然药物、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有效物质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提取制成的注射剂,能对患者的血液流动性产生明显影响的药物。中药注射剂优势明显,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迅速起效、方便使用,可更好地祛除血瘀,疏通血脉[1]。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临床的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即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妇科、外科、骨科等科室中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得到推广使用,取得的效果较为满意,但是也有不良反应发生[2,3]。现收集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并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 9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常用种类、分布科室和安全性等,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并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 9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565例,占53.05%,女1 385例,占46.95%,年龄19~86岁,平均(46.3±10.9)岁,其中 19~59岁 1 091例,占36.98%,60~86岁 1 859例,占63.02%;用药疗程 3~20d,平均(12.7±2.9)d。纳入标准:符合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指征者;有完整临床资料者;年龄在18岁以上者。排除标准:对所用药物过敏者及不能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计算机信息系统记录的2018年1~12月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数据,设计调查表,重点记录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药物的名称、分布科室、不良反应情况等,药物名称包括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冻干粉针、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灯盏花素粉针、丹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葛根素、香丹注射液、注射用丹参11个品种,具体药物说明书参考《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及“药物说明书”。科室分布包括心血管内科、骨科、神经内科、中医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妇科、眼科、中医科等科室,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反应、药物热、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等。

2 结果

2.1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分布2018年1~12月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量排前三位的分别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7.80%)、血塞通冻干粉针(15.08%)、疏血通注射液(11.93%),其次为舒血宁注射液(10.95%),灯盏花素粉针(9.83%)。见表1。

表1 2018年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分布

2.2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科室分布2018年1~12月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科室分布前三位分别为心血管内科(23.29%)、骨科(19.36%)、神经内科(16.00%)。见表2。

表2 2018年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科室分布

2.3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良反应情况分析2018年1~12月我院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共有8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8%。其中位于前三位的不良反应为以水肿、皮疹、潮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反应,占34.09%,停药后给予抗过敏处理后恢复正常;以呕吐、恶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系统反应,占28.41%,停药后给予止痛止呕处理后恢复正常;以头晕、失眠、头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反应,占17.05%,停药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均比较轻微,发生后均给予停药处理,药物热患者给予降温处理恢复正常。见表3。

表3 2018年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价格低廉、易于取材等优点,因此在临床长期应用,尤其对一些中医急症、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较好。传统中药的使用方法多为汤剂口服,但操作复杂、便携性比较差,对部分急重症患者容易延误病情,也有部分患者因自身原因无法口服用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的应用[4]。在中药现代化制剂中,中药注射剂是一种重要剂型,注射液不仅保留了中医中药的特点,而且弥补了传统中药给药途径不足的特点,结合西医的快速起效的优势,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利于患者的预后[5]。活血化瘀类中药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血脉、消除疼痛、去除淤血、促进恢复,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在血液运行不畅或无力,有外伤却没有伤口仅在局部造成淤血肿痛和受寒气或热气影响而导致血液滞留等疾病[6,7]。

2018年1~12月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种类前三位分别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7.80%)、血塞通冻干粉针(15.08%)、疏血通注射液(11.93%)、其次为舒血宁注射液、灯盏花素粉针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及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8];血塞通冻干粉针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皂苷和人参皂苷两大类,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效,临床多用于中风偏瘫、瘀血阻络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属瘀血阻滞证者的治疗[9];疏血通注射液主要含有水蛭和地龙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临床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且在糖尿病、关节炎、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10]。其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使用频率最高,主要是由于该种药物的价格较低,患者更易于接受。本次研究中男女比例相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科室范围较广,科室分布前三位分别为心血管内科(23.29%)、骨科(19.36%)、神经内科(16.00%),这可能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范围有关,活血、化瘀、疏脉、通络等为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主要作用,且本次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较大,为我院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主要应用人群,可能与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且大部分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均与心血管内科专科疾病有关。2018年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共有8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8%。其中以水肿、皮疹、潮红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类所占比例最高,以呕吐、恶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系统反应及以头晕、失眠、头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反应次之。主要由于近几年,随着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相应提高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提取工艺复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因素、药物工艺因素、患者个体差异、药物配伍、用药疗程、药品监测和评价[11]。

综上所述,2018年1~12月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种类主要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冻干粉针、疏血通注射液,科室分布主要为心血管内科、骨科、神经内科,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及神经系统反应。临床在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时要严格遵循临床药物使用指征,强化临床管理,加强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等的药物相关培训,从而使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更规范,提高用药安全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川芎嗪注射剂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2:58:30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46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12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11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44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2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