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9-07-30 10:09张冠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动力能源改革

张冠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问题成为人类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满足社会对能源动力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展的相关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高校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更好的对此类课程进行教学,并且如何确保学生在选择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分支课程中依旧能掌握相关知识,确保学生以后的毕业选择问题,成了各位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能源;动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88-02

能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动脉,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可以说掌握能源的国家就掌握了话语权,这句话足以证明能源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为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课程加入了新的专业,就是能源动力类专业。该专业就是为了向从事能源动力类的开发和利用输送专业人才。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在一些西部国家,机械工程专业包括能源动力类专业,并且能源动力专业不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而是作为机械工程的一个分支,西部国家称为热流科学或者能量系统。美国的一些顶尖高校将机械工程的教学和研究范围覆盖了全国本科教材的机械类和能动类,如此为之,就将能源动力的范围和领域扩大。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要优于传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的,传统能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并且使用之后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不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方针,也严重影响全球的环境。另外,传统能源引起的战争问题已经受到强烈的反响,部门国家借以能源问题发动战争,百万民众苦不堪言,许多家庭因此不完整。

我国对能源动力类的教育起步较晚,于20世纪50年代才有了雏形。受苏联教育的影响,我国将能源动力分为10个三级专业,随后经过三次修订,最终将这10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即能源动力类专业。合并之后,扩大了能源动力类的覆盖范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此类专业的学生能掌握有关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的基本理论,学习有关能量转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掌握对一些设备的运行、操作、研究的能力。当然,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此类专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能力,根据科学的方法来有方向性的培养人才。经过多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对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的速度惊人,但是目前我国在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依旧有不足,以大学为例,以下将详细阐述:

二、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不足

(一)专业的划分较为详细

目前,部分高校对能源专业的划分较为详细,例如潮汐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等,在教学时都对这些不同的发电方式进行分别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充分精通,但是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性,不利于学生对有关能源动力专业类知识的拓展。并且在以后就业选择方面会有很多的限制,不利于此类人才的发展。

(二)人才定位不明确

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对能动人才的需求方面大多数是设备进行运营、负责维修与管理的人才,同时也对研究此类专业的人才比较缺少,但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实际应用要强于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具有高能力的实用性人才承担大梁。由于这种实际情况的出现,大多数“985”和“211”高校此类人才的教育方向就是向实用性人才来进行培养的。这种培养方向已经成为各高校的特色以及优势。

三、大学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在培养人才方面,以“高素质、高能力、应用型”作为培养目标,对人才实行专业的培訓,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就业面,强化专业方向,增加就业能力等。具体操作为:(1)所有的知识都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开展对不同的发电方式有相对应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水力发电为主,以风力发电为辅;(2)以热力转换知识为原理,开展火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课程,以流体机械和热力机械为主,生物质能为辅。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不会受到局限,可以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种做法既不会限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会影响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

2.教学的重点手段就是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大学应该完善教学设施,引入大量的实验教材,取消一些无用的课程和科目,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课程,让教学有层次、有方向、有选择的教学。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课程重复、传授无用知识、实用性不强的现象,如此为之,可以减少学校的建设成本。另外,大学已经设立了很多校外实习基地,在一些与学校合作的能源企业和学校学生可以实习、参观等。

3.以校外实习为主要实践手段。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需要有较强的操作和动手能力,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所以大学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鼓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动手实践。由于能源和动力专业作为一个高新专业,社会对此专业的辨识度不高,导致学生在选择工作过程中的困难比较大,所以,以学生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校外的实习基地成为让社会接触此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手段。另外,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可以让基地的作用发挥到更大。校外基地对学生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这也要求基地需要有更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以协议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输送能源动力类人才。

四、改革效果

1.大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要掌握能源转化原理以及设备运行的基本原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课程(例如《流体机械原理》、《汽轮机》)作为公共课程,将一些水力发电、热力发电、新能源发电等教学模块作为选修学分。根据目前的就业反馈表明,在加入一些选修模块之后,学生选择工作时,只要不跨出自己专业的范围,基本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结合实践操作和学习条件,大学开展了较多的基础知识课程,例如《流体机械原理》、《流体力学》、《液压传动与控制》、《泵站工程》等课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理论讲这些基础课程分为两个学期进行学习,让这些学生能系统、有条理的进行学习,相比之前的一些零散、重复性较高的课程而言,这种有条理、系统化的教学成果收益更为明显。

3.大学的周边地区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实践基地,并且已经正常运行。目前,大学已经有将近20多个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学生的课外实习基地,足以让学生满足毕业要求,这也缓解了我国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能源与动力类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大学的能源与动力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好,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达到百分之百。在第一届毕业生中,有4人继续攻读能源与动力专业的研究生,其余毕业生都进入了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大学以专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其他方式进一步增加与其他公司的交流,确保学校能与企业有一个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且根据大量的回访表明,我校的此类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较强,完全满足公司和企业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结束语

对能源与动力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的方向不同,培养模式和方法则有所不同,包括对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学生的培养、对热力发动机和汽车工程方向学生的培养、对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学生的培养、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学生的培养。在高效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也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多要考虑该专业的共性,一方面要夯实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要拓展学生对这类专业的知识,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不受到影响,这样的学生在今后才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容易适应社会对能源与动力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万,陈从平,方子帆,李响,赵美云.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完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6):60-61.

[2]刘会猛,黄荣华,王兆文,成晓北,叶晓明.强化工程素养着力能力培养——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5):63-64.

[3]张力,杨晨.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52-154.

[4]韩丽军.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

猜你喜欢
动力能源改革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改革之路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改革备忘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