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 聂新辉
摘要: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石河子大学育种教研室通过加强教学实验环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善良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充分利用育种学学科优势,对课程实验实践体系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作物种子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79-02
作物种子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型,探究种子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特性、生命活动规律,旨在保证农业生产获得高产、高效、优质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学科,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对种子特征特性、生理生化特点、化学成分构造、发育及成熟过程、种子休眠及萌发、种子活力及寿命的概念、特点、机理、变化特性及调控措施等进行剖析,阐明种子的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及原理,并要求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其操作技术以解决生产实践遇到的具体问题。
结合新疆农业教学特色,通过对作物种子学课程建设进行全面剖析和阐述,为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以原有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改革。通过不断探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期望对种子学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照。
一、《作物种子学》课程特点
作物种子学不但要研究种子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而且要求加以掌握和利用这些特性,为播种提供纯度高、品质好的种子而实施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快速发展的现代遗传学和育种技术,育种学早已演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育种工作已经被一般所谓的种子学排除在外,它包含种子检验、种子形态解剖与鉴定、种子生理生化、种子微生物、制种与良种繁育、加工贮藏等各个领域。因为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设置更多的实验课程并安排较多的实习机会,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该课程的美妙。
二、《作物种子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而不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丰富,涉猎面广,涉及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寿命、活力、休眠和萌发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种子发育、成熟及种子处理的过程及特点,并运用这些原理来表述并要求熟练掌握种子加工、储藏、质量检验的技术理论和操作技术。这些内容繁多且复杂,有些还很抽象,并且课时有限加上课时有限,导致课程中的重难点不突出等,使得很多知识都像在灌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以至逐渐降低了对该课程的热情,因此,结合本课程具有的实践性特点,本课程需要在保证授课内容完整性、知识实用性、实验可操作性情况下,对课时合理安排,精简授课内容,从而提高该课程授课效率有很大帮助。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师虽然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当今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新方式应当是学生探索为主,老师提点辅之[1]。原《作物种子学》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及兴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当下,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是种子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其图像、文字、声音并茂的特点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手段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上课效率[2-3]。但也正因其广泛应用,教师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一味地依赖、片面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参与意识下降,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降低,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不能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最终检测形式也只是进行试卷考试,很多学生只是在考前进行突击,达不到我们希望要的学习结果。
三、《作物种子学》课程改革方案
1.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且实践性强。我校农学院的课程安排中,有《育种学》等相关课程,其中有部分内容和《作物种子学》有交叉重复,因此,我们优化教学设计,将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并结合当前科技的发展,引进前沿学术研究,结合新疆作物生长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作物,结合生产实际重点讲述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的、对实践技能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做到在贯彻教学大纲、不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同时,保证在校学生受到必要训练及额外必要理论补充。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解决了教学过分依靠教材的问题,使课本和大量的前沿科技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既秉承了少而精练且实践性强的教学理念,也摒弃了冗长乏味的教学内容。
2.调整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重视实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即使须遵循教学规律,也要用于开拓创新,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因此需加强实验实践环节,明确其目标、内容及达到最终想要的结果,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使学生能够接受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提高创新意识,以适应种业发展的需要,并且逐步改进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手段和内容,注重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借助学科科研平台参加或主持学校的SRP(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项目,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实验室公开制度,通过导师提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开展研究项目及兴趣实验,从而了解种子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强化理论基础、提升实验技能及创新力,使科研与学生创新培养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到种子公司、种子检验部门和科研课题组参观实习,使学生与企业、部门零距离接触,再由相关专家介绍种子贮藏、加工、检验设备和工艺流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建立相应的种子学实践成绩综合考评体系。考核内容包括:预习、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以及平时考核和期末测试的环节,力争在每个细节上增强学生的兴趣。(2)引进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针对“作物种子学”课程内容宽泛的问题,我校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一些科技前沿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因条件限制不能實现课堂现场教学或不能进行实地观察试用的器材设备进行课堂呈现,不仅改善了课堂氛围,还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针对教师资源短缺、教学资源受限等情况,为达到学生充分掌握“作物种子学”目的,邀请相关领域从事种子生产实践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此举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提升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在《作物种子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任务分配,尝试让学生带着设置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课下查阅相关文献,制作PPT课件、课堂5—8分钟讲解、随后3分钟同学及老师提问、点评等环节,实现自己独立思考、布置解决方案的目的,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心理素质还提升了学生自主创新力,丰富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改善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听课氛围。(3)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针对考核形式,我们改革了原有的以一次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采用实践考核与理论考试两部分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法,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进行了全面评估,还促使学生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得以提升。具体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如下:基本理论考核仍执行闭卷考试,这是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的考查。实践考核则主要以实践场为主要考场,通过对生产中常见问题的模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依据所学知识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独立设计试验方案并解决这些问题。这种考核方式,实现了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和督促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点学透彻的两个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在作物种子学的教学工作中,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学习,鼓励科技创新”的原则,时刻保持知识更新,完善教学质量。“种子学”的任务不但要为我国种业发展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而且还要为我国种业研究提供具有科学素养的科研后备人才。石河子大学育种实验室团队将会团结协作,发挥科研优势与进取精神,加强学科的连贯性、完整性,结合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力争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鱼小军,陈本建,师尚礼,尹国丽.“草类植物种子学”课程改革、建设与实践——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01):11-13.
[2]李玉红,李大伟,李征,逯明辉,陈儒钢.“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01):85-88.
[3]刘子凡,罗文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J].种子,2016,35(0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