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角度下谈国内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019-07-30 10:10纪美辰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7期
关键词:供给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纪美辰

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大,需求范围广,需求方向多样化,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管理人才需求市场也出现了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企业的初中级管理岗位出现空缺,高级管理岗位更是缺少人才,甚至出现一人多岗现象,可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大量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人才培养的三大方面指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供给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7-0003-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就成为当下一个热点话题。而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1]。可随着经济形势变化,管理人才需求市场上产生了供需结构性矛盾,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的管理岗位同时也出现空缺,这一现象体现出经济发展模式改革无疑对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应采取新的政策。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分别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2]。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方面,学生在校内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指的是高数、英语等基本课程)、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由这几类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十分合理。一是国内通识教育课比例过偏低。国外的通识教育课所占的比例近50%,而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此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大致为20%左右。二是我国部分高校必修课远多于选修课。欧洲和美洲等发达国家选修课比重一般都在30%以上,而我国很多专业选修课所占比重一般在10%—20%,任意选修课的比重则更低。三是理论课所占比重远多于实践课,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偏低,基于学科属性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学生也应具备动手操作能力,但很多高校该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总学分的比例不足20%,严重影响了学生理论知识、素质拓展能力、课外实践能力的紧密衔接。

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高校教学内容陈旧,不能跟上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人才的质量,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下,我国部分学校的一些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已经不能反映出目前社会经济的现状。比如,有些教材的内容还停留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框架下,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角度来阐述较学内容;另外,一些教学内容并没有遵循从易到难,由低到高,有层次、有计划地安排,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导致学生在考试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短暂记忆,不能真正地接受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2.管理和评估制度。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方面投入的热情往往降低,自控力下降,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上课迟到、缺席,对课堂内容不清楚,课后学习力度不够等一系列现象,这需要学校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例如,某些学校的奖学金金额过低,名额偏少,学校可对奖学金政策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奖学金的金额与名额。

在进行期末考核时,各学校多以学分制为主,但是方法往往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部分高校仅以期末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方式,虽然某些高校的考核方式中结合了课堂表现,但在期末成绩评估中,考试成绩仍然占70%以上,課堂表现仅占一小部分比例,导致了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做笔记,无法保证课堂效率,甚至有时连课堂纪律也出现很大问题,造成多数学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掌握了浅层的理论知识。

3.教学方式和方法。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仍为填鸭式教学,采取的是单向输出政策,老师作为输出方,学生作为接受方,双方互动性差,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探索答案,而老师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忽略了“启发式”教学。

另外,从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三段式”已无法满足国家和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即使做到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课堂笔记只是书上内容的缩减版,几乎没有自己总结和归纳的知识点;课后复习一般是以书后习题为主,没有对所有知识内容进行复习,甚至连知识框架结构体系都不清楚。这些问题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文化基础和理论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二是专业技能也仅仅停留在技能考证层次的水平,与实际的管理岗位难以无缝对接,即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的需要。

二、国外教学经验启示

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它的特点是上课时间灵活,学制短,采用小班制,培养对象没有任何的规定,不受年龄和基础的限制,比如在学员中,全日制的学生比重仅占30%左右,而非全日制学生约70%,学员年龄分布在14—70之间,在职人员占招生总数的约70%[3]。其最大的特点是TAFE的毕业生接受的是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学员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工作,企业无须对员工进行重新培养,这样的学员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培训费用,而且省去培训时间。所以当接受TAFE教育的学员与接受传统教育的学员应聘同一岗位时,企业更愿意接受前者。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从职位需求的能力角度出发来对学生进行培养。CBE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具体方法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某一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得出该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制定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当课程结束时会考核学员是否达到要求。若达到了要求,学员可以顺利毕业,否则会继续进行培训。CBE的课程不会进行统一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它强调学员的差异性,每一位学员可根据自身能力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制定不同课程方案,是一种以学员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一种独特的教育体系,它在德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二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与它更是密不可分。因此,“双元制”教育也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培训,它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担任学生的主要教育工作者,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是4∶1,并且企业会承担2/3的教育费用,学校仅承担1/3。学生们的教材会根据实习地点、实习方式、社会的发展情况而改变,更新速度较快。这种教学模式使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学校与企业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人才,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双方均达到了共赢。以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为代表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实质上是“双元制”的拓展形式。“教学工厂”是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双元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比如工商管理系的传媒教学企中心、客服服务中心、学生中心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使学生体验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经历从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即使在校内也可以获得与实习相同的经验,为他们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外,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韩国的产学合作均值得我国学习,它们的共同经验启示如下: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学生仅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不足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才是关键。上述教育模式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摆脱书本的束缚,通过实践将知识灵活运用。

2.能力与岗位无缝对接原则:在大学期间,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上述的培养模式,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提升,使毕业生已具有岗位需要的各项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融入新的环境中,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方法

管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如何增加管理人才的有效供给,优化管理人才结构,提高管理人才要素生产率,改善中低端管理人才“产能过剩”现象,实现管理人才需求市场的“精准对接”是摆在我国面前的紧迫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由于我国部分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故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应避免选择内容过多重复、知识点高度重合的教材,并尽量选择知识内容由浅入深的教材,既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学。另外教材的内容应新颖,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向社会所需的管理人才方向发展,缩小管理人才供给差距。

2.“针对式”课程配置。首先,学校将实践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一模块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例如:有的模块培养的是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有的模块培养的是思维创新能力。然后由学校对学生统一进行能力水平测试,将学生的各项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测试后根据学生各种能力所达到的等级进行模块权重的分配。这种针对学生的能力而进行课程配置的“针对式”教学,重在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对学生实行分类教学。分类教学的结果是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提高综合能力水平,适应岗位所需。

3.“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是指企业家进校园。学校可以邀请某些知名的企业家在校内进行演讲,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现场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并对学生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利于学生认清现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更合理、更实际的规划。

“走出去”是指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达成协议,以学生与企业雇佣劳动关系为主,学校积极配合,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设置相关专业,选拔、培养学员,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这种合作模式使三方互利、互惠、互补,对于高校来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对于企业来说,降低用人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对于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素质,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逐步缩短管理人才教育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4.“互动式”教学。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学生缺乏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从传统的“单项式”教学转换到“互动式”教学,即学生与老师间、学生与学生间都进行讨论与交流。其特点是老师在課堂上不仅讲解问题还要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研究结束后由学生对问题发表见解,老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研究问题、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其问题分析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课堂积极性。

四、总结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出现弊端,管理人才需求市场出现了供需性结构不平衡,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是培养出合格管理人才的必然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针对式”课程配置;“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互动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在一定层度上弥补了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的师资力量,共同培养出优秀管理人才,填补管理岗位的空缺,真正实现管理人才市场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于潇漫.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新发展[J].财经界,2016,(17):106-107.

[2]王宇航.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7,(1):191-192.

[3]LindaCondon.澳大利亚的绿色技能政策和实践[J].赵鹏飞,译.职业技术教育,2015,(15):30-39.

猜你喜欢
供给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