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永建 张中星
历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史观,使学生形成史感。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生对史料的解读。毫无疑问,歷史教学中最重要的史料就是教材。但有些教师对教材顶礼膜拜,将历史教学降格为“讲教材”“背教材”和“考教材”。这样的历史教学,学生虽能获得高分,但却不能形成史学素养。所以,重视证据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一、重视证据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
在很多人意识中,“学历史就是学怎样记忆”,这淡化、窄化了历史教学的作用。历史真实和历史材料真实是两回事。历史应该真实,历史材料并非历史本身,因此历史材料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作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必须重视证据意识。证据可以是正向、旁向佐证,也可以是逆向否证。
部编历史七下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讲述了唐代盛世局面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教材概括显得单薄,尤其是教材突出了唐太宗和唐玄宗两位帝王的历史功绩,对武则天的介绍很少。为此,笔者让学生课后借助互联网,查阅史料,探讨“唐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如帝王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对之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深层次分析唐代盛世局面的成因。证据不仅弥补了教材书写的空白,而且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重视证据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历史是感性的,因为一切历史其实就是“人”的历史。历史更是理性的,因为借助历史,不仅可以洞察过去,更可以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历史教学,应当培养出能独立思考的大写之“人”。重视证据意识,有助于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力。历史教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史料,尽可能准确判断、还原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重视证据意识,就是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法。所以,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寻史料,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部编历史教材七上第三单元详细介绍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材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只是只言片语的概括,导致学生感受、体验不到秦始皇的具体贡献,更看不到秦始皇所犯的具体过错。为此,笔者援引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秦始皇能一分为二地展开评价。比如: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完成了中央集权;但过度专制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让秦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学生在探究历史中反思、批判历史,汲取历史智慧。
三、重视证据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怀。当下的学生,往往历史思考力不足,他们在运用史料时容易断章取义。还有一些学生,在对待史料时容易偏激。所以,对于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要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只有拥有人文情怀,学生才能站在“人”的立场上,审视历史。
《辛亥革命》一课中,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革命纲领,并且将之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概念记忆的层面上。笔者援引相应史料,对“三民主义”给予形象化阐释。例如,当时清政府没落、腐朽,只会屈服于西方列强,国内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被首当其冲地提出来了。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拥有权力的国家,这就是“民权主义”,等等。经过详细分析,学生不仅认识了“三民主义”,而且还理解了“三民主义”的先后顺序。证据,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品格和史学素养。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知晓相关历史知识,更需要发展历史思维,形成历史判断力和历史鉴别力。在历史教学中,重视证据意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