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应用

2019-07-30 08:31陆睿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陆睿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内涵和原理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重视实践作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源自于社会实践;最后,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文化发展的创作导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人民主体

随着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日渐式微的现状进一步的受到党和全国人民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并一步步的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如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使中华文化悠久绵长、亘古弥新。

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依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也必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历史证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但由于他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被列为国家发展的蓝图之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的将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其次,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运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体的阐明了文化的实质、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深刻的剖析了文化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这对于我国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内涵,更有利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下去,进而推动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实践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而文化则是人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因此,文化的本质也必然是实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实践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源于社会实践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方式到精耕细作,从以物易物到货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中华文化在中国古人的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有诗词歌赋、唐诗宋词的文学经典,有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的品德情操,更有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节日习俗,这些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瑰宝都是我们的祖先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在实践中才得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就如诗词文化的产生而言,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经典佳作,如《七月》反映农夫艰辛劳作、《采薇》反映士兵征战、《关雎》反映远古的青年爱情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也必然是要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继续发展下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实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因方便、快捷等因素而更加受到年青一代的欢迎和追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想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

1.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的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离不开与中华元素的交融结合。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到发展成为如今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也经历了一段长期与中华元素互相磨合的风雨历程。从马克思主义最开始传入中国之初就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守旧部分发生激烈的碰撞,到毛主席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实际国情相结合,再到建国以后每一代中央领导人都强调要时刻保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良作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经历了90多年的风风雨雨,虽有挫折坎坷但终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取得了巨大成就。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不断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新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走的更远、走得更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加强大。

2. 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急需进一步宣扬和推广的文化发展现状,不断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改革文化体制机制的重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论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价值。

其次,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能更加进一步的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更进一步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扬起到积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文学、喜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艺术、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繁荣正积极的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有利于更有效的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对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观点,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三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的智慧凝聚而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离不开全民族的智慧和努力、发展和创新。

三、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主体,即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文化的创作导向。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中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文化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义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发展的评判标准,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正如列宁所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他必须在广大的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源源不断的向前发展。

(二)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习近平从唯物史观的高度精确概括了群众在社会发展、改革以及创新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并多次强调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以来,都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找到灵感,任何谓之经典的文化作品都反映的是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情况和生活习俗,当今所能看到的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凝结出的文化瑰宝。只有以人民历史作用为中心,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要真心诚意地拜人民为师,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变革社会现实、促进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才能不断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向前推进。

综上所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观点,坚持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16-07-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2017-01-25.

[4]乔丽.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8(01).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06.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