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

2019-07-30 06:30李思涤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5期

李思涤

摘 要:我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兴起于19、20世纪之交,发展到今天,已经蔚为大观。然而,在中西比较学术中,比较文学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形式。该形式的兴盛,使得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受到影响。在比较美术学学科的建构中,平行研究与跨领域研究始终是一大热点。然而,对于美术研究来说,美术史及美术概论,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对中西比较美术学现状的分析,提出该学科目前的研究规律,并总结其意义。

关键词:中西比较美术学;美术研究;图像学研究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界定比较模糊,并未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体系。该学科往往受到比较文学的影响,甚至在某些研究方法上,二者存在相似之处。然而,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兴起有可能早于比较文学。在20世纪初,欧美文化对该学科的建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此,梳理清楚该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及意义,是相关研究人员目前的主要任务。

一、比较美术学概述

兴起于20世纪之初的中西比较美术学,在我国一百年来的发展,可以说用曲折二字形容亦不为过。这么长时间以来,中西比较美术学仍然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更是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为此,有必要对目前的学科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回顾整个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史的全部进步与退步,从而较为完整地形成对于该学科的理性认识,以便于未来推进该学科的发展。

考察目前的比较美术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容易发现,很多研究方法,常常能在比较文学的学科成果中发现。所不同者,无非是将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文学研究改换成了美术学研究,但其研究手段的一致性则无法掩盖。美术领域中的中西交流与影响,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美术审美趣味以及风格的改换,是其主要研究的对象。

至于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在下面的段落中将展开叙述。在现代学科不断专业化的背景下,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被科研人员所运用,阐发研究即是明证。所谓的阐发研究,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旨在通过对域外民族的艺术成果进行解读,从而实现中外美术理论的交融阐释。该方法不仅适用于中西比较美术学,更可以根据美术学自身的特点来体现该学科的跨越性。

阐发研究可以将理论与艺术特点完美结合,可以实现中西民族美术成果的良性互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在该研究过程中,中西美术理论都可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对各民族的美术成果以及美术理论进行完善,最终实现中西比较美术学科自身的发展。

二、阐发研究、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阐发研究、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兩门学科具有跨民族、跨地域、跨国别、跨学科的特点,它们都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虽然比较文学与比较美术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大类,但是二者均因为其跨学科的特性,自身的专业性有所淡化,即比较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文学,比较美术学也是如此。对于二者来说,如何把握自己的学科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此外,比较文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需要建立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比较美术学也有类似之处,它需要中外美术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门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都很相近。然而,无论二者有多么相似,它们仍然归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也有所不同,而且二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细小的差异。

笔者考察当前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成果,发现无论是具体的作品分析,还是抽象的理论概括,亦或是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这些成果的研究对象始终聚焦在美术领域,所采用的各种分析材料也控制在该领域。虽然比较美术学中涉及的比较成分不少,但其最突出的特点,仍然是美术研究,而不是比较美术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不论该学科所研究的内容究竟跨度多大,都不至于使该学科沦落为大而无当的文化研究。

三、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其基本学科背景,是建立在对美术史、美术批评及美术理论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美术研究成果,也是通过上述三方面内容进行表现。中西比较美术学中的美术研究,离不开对美术的类型划分以及特点介绍,它体现了另一时代与一时代不同的美术现象。该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美术创造过程中的普遍规律,还能分析美术发展史上的各种发展逻辑,并且使得该研究与社会关系相结合。

美术批评,则是对具体的美术作品和具体的美术学派进行的介绍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某种美术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它还会分析该美术现象的起因和经过,最后通过特定的美术理论对该现象做出分析。美术批评具有特殊性,仅仅将研究方向指向某一时期具体的美术历史和社会现状,并不是通史式的研究。甚至其研究内容,可以细化到某一具体的艺术家身上。然而,也并非说该研究并不能反映一时期的社会思潮与艺术概括,它其实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学术史的概念,在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术史的研究,指的是通过历时的观点,考察中外美术发展的历史。这种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的画家、流派以及艺术风向的转变和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审美倾向等等。美术史、美术批评以及美术理论,三者为一个整体,互相促进并互相参考,构成了中西比较美术学的重要领域,并且始终不断地推动该学科的建构与发展。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上述三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求研究者具有专业的审美素养以及独到的学术眼光。这些基本能力,都是一个研究人员必备的学科素养。此外,研究人员最好还要掌握本体论发生角度的研究方法,并且拥有充足的美术分析经验,如此才可在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中占到优势,从而最终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古代最早的美术研究成果,汇聚在《周易》一书当中。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史中,不同的画家总结出的各种画论,更是中西比较美术学的重要参考对象。近代以来,丰子恺、林风眠、徐悲鸿等著名艺术家,更是以其经验和作品,丰富了美术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他们的各种艺术作品或者研究成果,深深地对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专家,如钱钟书等人,博通古今,学贯中西,他们的文学修养以及美术学修养,更是可以对比较美术学的研究人员提供相当充足的参考资料与研究价值。

一个优秀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人员,不仅要具有中西美术史的丰富知识,还要善于通过作品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以及学术价值;不仅要熟悉一幅作品的构图、色彩等微小层面,还要善于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艺术面貌,认识作品的本质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从而发掘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促进该学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四、图像学研究

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图像学研究。所谓的图像学研究,不仅已经成为目前研究传统美术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方法,而且也日渐成为美术研究领域中的一般方法。与艺术风格学不同,图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贡献于古代美术风貌和文化变更。从近期的学术成果来看,图像学的研究可以说与艺术风格学的研究并行不悖,已经成为基本的美术研究手段,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顾名思义,图像学的研究手法主要就是对图像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图像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考察不同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的图像含义,这些含义包括了作品的中心主题及抽象意义。至于通过将图像的内在含义进行归纳,从而抽象出某种理论,则是图像学的根本研究目标之二。这些理论可能涉及中西之间哲学观的碰撞,可能涉及不同民族、阶级的根本特性,更有可能涉及到不同宗教之间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伴随着全球化的潮流,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也就使得该学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为此,能否对该学科的规律和意义进行准确把握,已经成为影响该学科能否进步乃至飞跃的重要因素。本文的讨论即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归纳,试图对该学科的各种基本方法做出一个探讨,以满足相关研究者的研究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萌.论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J].河南农业,2017(33).

[2]陶涛.浅谈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规律及其意义[J].北方文学:中,2017(7).

[3]裴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研究——评《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藝术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7).

[4]侯晓春.从绘画角度谈中西园林比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5]王娇.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中西比较视野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8(2).

[6]彭吉象.时代呼唤“比较艺术学”学科的诞生——中西对话中的艺术理论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7(1).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