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红
摘要: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后关头,军事战争成为国共双方进行较量并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整个西柏坡时期的军事历程可归纳为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收官四个阶段,在每个战略阶段部署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都鲜明地凸显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特质,并最终将中国革命推向属于人民的胜利。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军事斗争;战略部署;三大战役;战略收官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9)02-0005-05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涵,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最重要的精神特征和要义,它贯穿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军队军事较量的全过程,为中国共产党最终推翻专制、独裁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最终实现人民解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障和力量源泉。
一、战略防御——敢于蔑视强敌,树立必胜信心
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公开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当时国共两军实力对比,国民党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共产党面临的内外局势非常严峻。共产党敢不敢以革命战争来反对反革命战争,怎样才能在战争中推翻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①
(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在战争初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双方兵力的对比差距较大。国民党方面总数达430万人。共产党方面,只有61万人的正规军和66万人的地方部队和后方机关人员,总数127万人。国民党军队装备先进,武器精良,拥有大量的炮兵,还有相当数量的坦克、飞机和舰艇。共产党方面只有缴获日军的各种步兵火器以及极少的山炮、野炮,没有坦克,更没有作战舰艇。国民党方面控制着全国大部分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控制着占全国76%的土地和71%的人口,控制着全部工业。而共产党方面,只占有全国24%的土地和29%的人口,经济上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只靠人拉肩扛,军工生产基础薄弱。在国内,一些中间派人士被反动派的表面强大所迷惑,产生了悲观情绪和畏惧心理,甚至主张共产党应妥协退让;在国际上,美国加紧进行“冷战”和反共,苏联也并不看好中国共产党。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敢不敢用革命战争来反对反革命战争的问题。在此局面下,为了揭露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虚弱本质,鼓舞军民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念,毛泽东综合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列举了世界战争史上俄国沙皇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反动力量从表面上看是强大的、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当斯特朗问到对美国使用原子弹有何看法时,毛泽东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他坚信,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民,而不是国民党所谓的一两件新式武器。熟读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十分坚定地说:“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虽然在中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中国人民在美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的联合进攻之下,将要受到长时间的苦难;但是这些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正是透过当时纷繁复杂的军事政治形势看到了战争的本质,看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在人民战争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的事实。
(二)正义的战争必定战胜非正义的战争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毛泽东还站在人民解放战争正义性的角度,为全党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他明确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蒋介石发动内战是反人民、非正义的,我们正是用正义战争反对蒋介石的非正义战争。
所谓“正义性”,是因为我们共产党是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只要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就会让敌人陷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我们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而蒋介石集团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基础极其薄弱,这一阶级本性决定了其战争的性质是反人民和非正义性,归根结底是要失败的。我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来自人民,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战斗的。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我们的人民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虽然,“反动势力面前和我们面前都有困难。但是反动势力的困难是不可能克服的,因为他们是接近于死亡的没有前途的势力。我们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因为我们是新兴的有光明前途的势力”。
二、战略反攻——敢于把战争引向国统区,变被动为主动
1947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已经整整一年。在一年的时间内,国民党先后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未实现预想效果,反而兵力不断下降。中国共产党方面虽基本处于防御阶段,但在对抗中不断取得胜利,兵力不断得到补充,局势走向好转。在双方实力不断拉近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勇于把战争引向纵深,进一步夺取更大的胜利。
(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内战进行一年后,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③其具体表现为国民党军队从430万下降到370多万,且士气低落;共產党方面军队从127万上升为195万④,并且解放区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土改,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部队士气高昂。在激烈战局下,双方局势正在发生变化,这成为中国共产党由被动开始走向主动的转折点。这个转折宣告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的先后失败,显示其军事面临“严重危机”,因此,1947年7月4日,蒋介石紧急颁布了《戡乱共匪叛乱总动员令》,向全国发布戡乱共产党动员令。相反,在解放军取得了节节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不仅增强了军事自信,更增强了政治自信。在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转变时刻,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了政治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在《宣言》中响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这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变被动为主动,敢于争取更大胜利的信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也成为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和解放军发出的全国总动员令。这个动员令顺民心、应民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
(二)外线挺进,千里跃进大别山
进行战略反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直等待的战略步骤,但是从哪个战场入手,外线引向哪个方向,却需要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果断气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审慎、仔细研究了国共区域布局,决定大胆地把剑头指向中原腹地,指向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毛泽东军事战略上的超常之笔,也成为把人民解放战争引向胜利的伏笔。
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对于国民党来说,它处于武汉和南京的中间,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武汉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府,如派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随时威胁国民党的中心区域。同样,对于共产党而言,占据大别山,又反制国民党对解放区两翼的重点进攻,这相当于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插上一把尖刀,必定会迫使蒋介石回调兵力救援。“千里跃进大别山”就这样大胆地闯入毛泽东的视野,但是无疑这也是一招险棋。大军千里跃进,完全无后方,直逼对方心脏,这就像虎口拔牙,需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出发之前,毛泽东曾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行了三个前途的预测和估计⑤: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打游击;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毛泽东的这三个前途预计是建立在现实困难的基础之上的。事实证明,想在大别山扎下根来绝非易事。部队进入大别山,完全无后方,又无山地、水田地作战的经验,水土、气候不服;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地方反动武装不断骚扰,部队给养困难,伤员无法安置等,都对部队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面对如此形势,刘邓大军决定分头作战。经过半年多的斗争,大军终于站稳了脚跟,并且实现了毛泽东所预料的三种前途中的最好的前途。至此为止,刘邓、陈粟、陈谢在中原进行作战的三支大军不断互相配合,机动作战,最终实现歼敌19万余人,解放了当地100多座县城,共产党终于在江淮河汉之间建立了自己的中原解放区。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中原解放区建立之后第二年,1948年6月中旬至7月初,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在中原野战军主力的配合下,进行了豫东战役。这是解放军在外线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大兵团作战。豫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中原战场的局势,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在此战场上所构建的防御体系。
三、战略决战——敢于打前所未有大战,抓住时机进行决战
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争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性阶段。此时,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方的变化,内外线战场上共产党方面都取得节节胜利,在战略上,我军初步具备了与敌决战的条件。但是纵观全国,国民党的总兵力仍然超过人民解放军,整体装备仍然强于人民解放军,总的态势仍是敌强我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敢于抓住时机进行决战、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攻克敌人守备的重要城市和据点、歼灭其强大兵团。
(一)九月会议定方针
截至1948年秋,在全国战局中,外线的中原战场我军已经初步打破国民党的防御体系;内线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也显示出了一往无前的胜利气势。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冬季攻势。经过三个月的连续作战,将敌军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联系的狭小地区;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取得宜川战役的胜利。随后,在西北野战军向西府地区进军的巨大声威下,延安守敌闻风而逃。4月21日,解放军收复延安;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两个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经过72天的作战,攻克临汾。此外,在山東、晋察冀等地区解放军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全局上看,国共双方力量更是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战争刚开始时的120多万人发展到了280万人,并且在装备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建立起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坚能力,取得了打阵地战的经验;通过整党、整军,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术大大提升,各个被分割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解放区内也基本相继完成了土改,广大翻身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异常高涨。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则由430万下降为365万,并且士气低迷,战斗力下降。国民党反动派虽然还统治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却遭到广大人民的孤立和反对,处境日趋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队已经从内战初期的进攻转向防御,并由全面防御转向重点防御,五个战略集团处于被分割状态,主要用于守备重要战略要地和交通干线,相互配合困难,而且真正进行机动的兵力并不多。
在这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革命战争形势,确立新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政策,彻底打倒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这就是“九月会议”。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人民解放军要准备打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力争歼灭更多的国民党军队……要求全军要敢于打大仗,敢于迎战敌人的强大兵团,敢于攻取敌人重兵把守和重点设防的大城市,以推进夺取全国胜利步伐。”依照中央军委指示和九月会议精神,自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开始在各个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并随时准备将秋季攻势引向大兵团的战略决战。
(二)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战和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壮大革命有生力量为原则。解放战争第一年基本采取的仍是运动战、游击战的作战方法。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尤其是进入1948年秋季,我军已经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此时,国民党还有五个集团军分别在五个战场上,只有将这五个集团军歼灭,才能决定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通过决战,才能决定胜负。但是,解放军还从未打过大歼灭战和阵地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兵团还没有遭到致命的歼灭,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决战,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