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媛
青年亚文化通常指青少年将自身从父母所属的成人文化社群中分离出来的,凸显青年独特意识、文化诉求、具体行为的一种在世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芝加哥学派二十年代兴起的越轨群体研究与伯明翰学派英国二战后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等。而当前在我国网络空间中所呈现的青年亚文化则更倾向于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西方学术界所提出的“后亚文化理论”——在新的媒介传播和消费时代出现的各种更富有流动性、虚拟性和混杂性的青年亚文化风格。
2009年美国HULU 视频网站所代表的“长视频+正版”模式成为了国内视频网站的转型参考,但此后的版权泡沫问题,让许多视频网站不得不面临购买传统视频版权所带来的运营压力。在此背景之下,国内视频网站开始尝试制作符合互联网内容调性和传播特征的内容,以求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青年亚文化开始正式投射到网络剧的生产与制作当中,并对我国日后的影视市场、社会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年亚文研究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曾将文化定义为“以有意味的形式和形态去实现或具体展现群体生活的一种实践”。伯明翰学派视域下的青年亚文化,例如泰迪男孩、嬉皮士、光头党等,都是依托固定空间场所或物质符号来表现其所在群体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阶级意味、种族差异、代际矛盾等问题,亚文化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集体问题的解决和回应方式。但随着二十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进入到“后亚文化”阶段。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介,为青年圈层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虚拟空间,使得更富流动性和碎片化的文化参与成为可能。
在此基础上,由于我国文化产品长期以来侧重意识形态与主流话语的传播,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此前未能得到有效供给。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以青春、耽美、恶搞、玄幻等为代表的圈层文化通过小说、动漫等形式初步涌现,并最终随着娱乐消费趋势的加剧,这类青年亚文化元素被作为一种亚文化资本,通过IP 开发投入到影视产业链条中,使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并从中实现相应的文化认同。
同时,近年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进行的泛娱乐生态布局也推动了以青年亚文化元素为内核的网络剧从生产、推广、宣发、外延等各个环节走向完善。阿里大文娱在产业链上游依托书旗小说、UC 阅读实现青年亚文化元素的内容储备,中下游通过优酷土豆、阿里数娱对IP影视化成品进行协同推广。而腾讯在影音文漫游全产业链布局,从内容开发、影视自制、用户培育等维度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剧是一种满足以90 后、00 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文娱诉求的文化产品。新生代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拥有更宽广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倾向于接受一些小众、长尾的青年亚文化内容。相比在制作和播出环节都有着严格标准的传统电视剧,网络平台在内容呈现上有着相对较高的自由度,而且在2012年之前我国对于网络剧的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宽松的政策环境一度让以青年亚文化为中心的网络剧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而根据我国目前网络剧的内容形态,基本可以将我国网络剧中的青年亚文化元素分为六类,如表1 所示:
表1 我国网络剧中的青年亚文化元素分类
青年亚文化在以往的研究中曾被视为小众青年社群集体生活呈现的“有意味的形式”,通过特定物件与行为方式构建其特有风格,以此回应集体在当下社会空间中与主流文化冲突相对应的问题。但近年来后亚文化语境下,网络社群的流动性、碎片化使得青年亚文化原有的政治性、阶级性、对抗性逐步消解,青年亚文化日趋成为青年群体以兴趣为节点的文化消费内容。而伴随着泛娱乐战略的兴起和IP 商业化开发的加速化,大量以青年为主要受众的网络小说、动漫、游戏被批量改编为网络剧。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当前文化生产领域对青年文化消费市场的过度迎合,带来了网络剧市场轻质化、空心化的文化内涵匮乏困境。
影视呈现难度大,也是大部分以青年亚文化元素为内核的网络剧面临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网络剧政策环境的紧缩,许多IP 改编作品在从文本迈向影视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角色设定、情节架构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主流表达。例如网络剧《镇魂》,其原著中设定的男主之间的同性感情因不符合相关规定,被迫修改为“兄弟情”,原本作为核心的腐向卖点只得在剧中以擦边球的形式呈现。除了题材的敏感性,许多青年亚文化题材的超现实内容更是难以通过当前的影视拍摄制作技术得到精准还原,例如频频被人们所诟病的《盗墓笔记》五毛特效、《幻城》劣质造型,以玄幻元素为代表的的青年亚文化影视改编始终难以被当下的审美所接受。
随着青年亚文化在网络剧市场中的持续蓬勃生长,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进入到这一领域,导致近年青年亚文化网络剧产量的激增,该领域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以青年亚文化为内核的网络剧集多改编自网络游戏、小说等IP,在进行影视改编之前便拥有了相对牢固的受众基础。但因为剧集之间题材、剧情、人设、场景的相似,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的窠臼。例如2018年由赵丽颖主演的《楚乔传》与杨幂主演的《扶摇》,两剧都讲述一个身份低微的女子,用自己过人的战斗力搭救同伴,而在这个过程中揭示身份地位悬殊的权贵,并与之陷入相爱相杀的故事,因高度相似而被吐槽。如何对青年亚文化元素进行创新转化,提升其在网络剧为代表的影视化改编中的作品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国青年亚文化元素的网络剧通过小圈层细分化的内容给予了青年群体极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区别于传统电视剧集中呈现的主流话语、价值观引导,以青年亚文化为内核的网络剧侧重于表现一些小众题材,内容题材大胆新颖拥有较强的吸引力,满足了青年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彰显个性的文化消费诉求。但其中一些青年亚文化元素与传统认可的主流文化存在较大的冲突,一定程度上会为处于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群体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穿越、耽美、盗墓、早恋、犯罪等青年亚文化元素所涉及的虚幻、同性恋、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兼容,如果大规模存在于影视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中将衍生相应的社会负面问题,因此加强网络剧中青年亚文化元素的监管,势在必行。
随着泛娱乐生态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应当利用这一趋势健全青年亚文化网络剧的开发体系。打造优质的IP 资源库与内容生产团队在产业链的上游提供高质量作品母本,以优质的内容母本吸引高水平、专业化的影视开发制作团队。同时,重视影视角色的演员与原著或剧本的贴合程度,在选角上不盲目追求“小鲜肉”“流量明星”,始终将演员的演技及还原度放在首位。此外,积极提升数字影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水平,以更真实、合理的视角展现网络剧中的青年亚文化元素。综上,通过内容培育、开发制作等环节的完善来确保青年亚文化元素网络剧在质量上的稳步提升。
针对目前我国青年亚文化网络剧所存在的同质化、空心化、轻质化等问题,制作团队要勇于提升剧集的品质,在选材上尽可能绕开知名IP 争夺的红海,尝试朝着和网络文化调性、影视政策规定双重贴合的优质原创剧本的开发蓝海行驶。在题材的选择上,对于目前已经过于饱和的系列题材更要侧重过滤和筛选,另辟蹊径地对题材进行创新开发。同时青年亚文化影视开发制作团队要更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杜绝内容抄袭、侵权等问题,从而使青年亚文化元素网络剧在内容培育上做到既满足新生代的文化诉求也不过分迎合猎奇心理的双重平衡。
在政策环境的日趋严峻下我国网络剧产量在近一两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新增网络剧295 部,相比2016年349 部的数量同比减少15.5%;相较2015年379部的数量减少22.2%。2017年作为影视行业的政策大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预示着以青年亚文化为内核的网络剧开始走入更加严峻的监管环境。因此,当下以青年亚文化元素为内核的网络剧的发展需严格地遵守相关政策法规,将自身的非主流性、敏感性积极转化,规避相应的负面价值,使得自身与主流价值能更好地相兼容。要让青年亚文化网络剧在满足青年新生代特定的文化诉求的同时,不背离主流社会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