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小学音乐课堂

2019-07-30 01:53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声部唱歌音乐

文/广州市增城区荔江小学

一、课是看的还是学的?

在一些比赛课、录像课、评比课、公开课等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提问题,学生就立刻全部举手;老师布置的分组活动,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都没有离开过座位,站出来都能表演的像模像样;歌曲老师还没教,学生已经能跟随录音完整唱下来;课堂上不仅学具很丰富,各种道具都有,甚至专业演出服装已经备好;课堂上学生能为歌曲编写二部合唱,全班也能现场演唱出来……这些是夸张一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可能没有这么夸张,但其中之“奥妙”我想也是人尽皆知的。我在想,老师提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而非个例)如果学生都知道了,那是不是老师提的问题是否太浅显?这样的提问价值在哪儿?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多少人?那些复杂的道具是否在大多的课堂都能用的上?哪些是一次性的材料?那样生动活泼的课堂老师一天能上几节?

凡是耐看的课,学生的思维和课堂都很活跃,学生的热情、师生的互动都很好。我们的课堂需要一些动力,那样学生才有兴趣,但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课堂上看与学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如果只是一味做秀,那不要也罢。

二、教学环节和流程是否每节课都是必须的?

经常去学习、观摩、听课,我发现在课堂上“听→学→唱→律动→器乐→创作→整体表演→评价”几乎都成了教学套路。是否每节课都要这么多的环节呢?这样一节课能否完成呢?倒是我经常看到老师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不停地“赶工”,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能是乱唱、乱动、乱敲、乱写、乱说(经过精心排练过的课除外)……,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音乐律动,如果不是一种发自学生内心的、又不能很好表现音乐的、又不能辅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纯粹是为了形式好看一点的,可以不要。我一点也不反对律动,只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各种形式让律动变得更加真实、情感、有效。

三、是不是低年段就不用唱歌谱?

很多老师说《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不是提出低年段不唱谱,从四年级开始吗?我翻阅了一下《新课标》,上面也没有明文说不准唱,只是提倡以感受音乐为主。

先暂且不谈该不该唱谱,如果你从一年级带一个班到四年级了,当你准备教学生唱谱时,是否发现学生的唱谱功能已经弱化了?如果你有孩子,你想让他学音乐,你准备从几岁开始?给你一首新歌,你是否觉得唱谱比唱词更简单?为何我们的学生简单的不会,难的对他更容易(其实很多学生唱歌词根本没唱准)?我觉得唱谱是可以随时的,没有年级和年龄的限制,找到机会就唱。

举一个例子,一年级第一课《我今天上学喽》(花城出版社教材):

这个歌曲有4个乐句,其中1、2、4是一样的,他们每个乐句的前两小节都是“5 ·3︳5 31 0︳”因为是第一课,学生认识简谱吗?肯定不认识。那我就和学生玩游戏,教学生直接唱“sol ·misol mido”(不用看书),然后告诉学生,我现在做一个动作,我一做这个动作你们就唱这一句(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当然设计成什么动作,什么音响或者什么游戏老师们可以自己充分想象。接着玩接唱的游戏。效果如下:

(生)sol ·misol mido0” (师)我们今天开学喽!

(生)sol ·misol mido0” (师)我要上学喽!

(师)穿上新衣裳,背上新书包,奥!

(生)sol ·misol mido0”我去上学喽!

这样一遍下来学生已经唱了三次“do、mi、sol”,两段词就是6遍了。一年级的学生很多也不认识“啰哩啰哩啰”这几个字,如果直接让他们的脑子里进入“sol ·misol mido”,就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二者的学习难度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学生先接受谁而已,歌词可以以后再加入。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为巩固我们以后还要经常运用各种方法。我们只要找到了机会,就让学生唱。例如一年级下册的《神奇的do、mi、sol》那课,手号、唱名都有了,为何不让学生认认?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当然,这一切一定要在趣味中学习,不能一味地回归到原来的传统教学中为技能而技能。

四、平实是不是平淡?

有时到异地音乐教学,事先我没有见过任何学生,但是我也一样真实地上,尽量让学生喜欢,很多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平实而不平淡,为什么?因为我始终抓住了音乐这一本质。

每个环节和活动,我都是从音乐入手的,没有为了形式而形式。在歌曲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我始终坚持学生要先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做到“听其声,知其行,观其形,闻其声”。教师肢体语言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活生生的最直观的多媒体。有些老师滥用多媒体,以此来替代直接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和情感,多媒体画面有时也会干扰了学生的聆听,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关注点。以前很多孩子会唱歌但缺少欣赏,现在很多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深刻的综合理解与把握。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真挚而有效,我可以为了学生感知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跪在桌子上,一会儿手舞足蹈,我会双手托住下巴,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这不就是最直观、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多媒体吗?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更贴近学生,和学生共鸣,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五、兴趣如何激活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如何用兴趣激活音乐能力?这可能是我们要再深思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课堂学习开心了,但知识和能力却下降了。难道兴趣和能力就是一对矛盾体?我觉得不是。孩子的天性是玩,玩中学,学中玩是很多老师所渴望的。

1.玩音乐,用音乐玩

课堂的活动应该围绕音乐进行,多设计一些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来玩,玩的是音乐。就像我上面举的《上学喽》的例子,认识三个音的学习不会很刻意,也不会很枯燥。再举一个例子:《丰收之歌》

4 66 6︳3 55 5︳2 43 2︳1-︳

为其配上《小星星》的旋律,形成一个自然的二声部。

1 1 ︳5 5 ︳6 6 ︳5 - ︳4 4 ︳

3 3 ︳2 2 ︳1 - ︳

这样的二声部练习,只要学生学会了原来的两首歌曲,我想不用5分钟学生都能学会。关键在于这两个声部谁更重要呢?这时候就看老师和学生的合作调配了,你突出上方的旋律就是《丰收之歌》,你突出下面的旋律就是《小星星》,让学生注意通过力度、速度、连贯与断唱等方法来调配,从而表现不同的音乐意境,这里其实有很多种玩法,但玩的都是音乐。这样的练习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进行了。如果平时的课堂上多些这样的“游戏”,这也有玩的价值。

再举一例《勇敢的鄂伦春》(旋律见3年级上册第7课):

为其配上一个表现马蹄声的固定音型的二声部:

333333︳3331 ︳333333︳

5- ︳

如果学生演唱有困难改为:

3 33 3︳3 31 ︳3 33 3︳

5 - ︳

一部分学生唱旋律,一部分学生唱二声部,这样既可以增加歌曲意境(还可以增加双响筒或木鱼的打击乐器),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准与合唱能力。教学中合唱、合奏能力的训练是班级教学培养学生乐感最好的方法之一。

2.玩游戏、用游戏乐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创新,将科学合理的游戏融入课堂中。教师在游戏性教学当中可以设定一些互动情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扮演游戏情境中的角色,增加团队互动、互助、相互协作和创新能力。好的游戏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活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音乐。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小动物唱歌》一课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即将过生日的老虎大王要在森林里办音乐会,届时所有的小动物都要参加,而且都要准备一个节目,那么现在大家来想一想,森林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呢?快来给他们出主意吧,并模仿它们的声音,把他们扮演出来。这样的活动情境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伴随着教师播放的动人音乐,初步认识了声音的不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真实而不平淡,音乐课堂就是这样子的,也许你不能把每节课都上得很精彩,但是你一定要让课堂对学生有用,且每学期都能上出几节精彩的课。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多学习,多观察,用心设计,师生一起享受这美妙的音乐和诗意的课堂。

猜你喜欢
声部唱歌音乐
遇见他们在唱歌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唱歌猪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音乐
一只大狼想唱歌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