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龙岗区爱联小学
写作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更好地在现实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且是学生认识自我和创造自我的一个过程。但现实中,很多学生不爱写作,提起写作就怨声载道,存在抵触心理。老师一让写作文,就眉头紧锁,抓耳挠腮,语言干瘪乏味,东拉西扯不会构思。怎样让学生喜欢写作,让学生与习作课堂心灵相通,体会写作的快乐呢?“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发散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兴趣是激发一个人行动并坚持下去的动力,写作也是这样。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怎么能写好习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心智不太成熟,天性活泼好动,要想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思维导图是以文字、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的,有效改善了传统习作教学单纯老师讲解的枯燥,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习作《记一次拔河比赛》为例:利用思维导图,以“记一次拔河比赛”为中心,确立第一层分支:开头、主体部分、结尾。然后进行第二层分支的发散:开头包括地点、时间、参加人员;主体部分包括拔河前、拔河时、拔河后;结尾写自己得到的启发。第三层分支的确定就是具体的神态、动作、心理等。老师先给出思维导图示例(见图1),提示学生据此绘制思维导图。
图1
最后安排学生先说后写,以思维导图作为题纲,大胆地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这一环节不仅让习作更有逻辑,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提建议。学生在这次习作中,不再是看热闹的状态,而是动脑、动手、动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小小的成功体验,打开学生心扉,克服写作畏难情绪。
在写作之前,选材是难题。“巧妇难以无米之炊”,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将平时积累的各种素材通过思维导图把脑中想法绘制出来,形成多维素材,这将有效改善习作素材匮乏、无话可说,对习作的畏难心理。
如以“特点鲜明的人”为话题写作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回忆自己熟悉的或遇到的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然后划分出“亲人”“师生”“陌生人”这三个分支,接着又分别从这三个分支入手将不同的人不同的特点用相对应的事例依次罗列出来。(如图2)最后根据相关的联想的内容进行内容筛选,组成最佳的写作内容。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体会到写作的快乐。
图2
学生写作之所以会东拉西扯,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晰,找不到方向,在于没有准确把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思路的优化,让学生写作有思路可循,言之有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学生审好题、立好意,确定主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具体组织写作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绘制出来的,就是一篇文章的提纲。提纲写得写得血肉丰满,文章就有了基本雏形。这样教学,学生的习作自然就会有条有理,绝不会东说说、西说说。如图3:
图3
该思维导图的核心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这一主题,然后分列“开头”“正文”“结尾”这三个主分支:运用倒叙的手法,引出“老鼠靠垫”的由来,然后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跟妈妈去逛商场,看到可爱的老鼠靠垫,很想拥有它,但价格昂贵,爸爸说要送礼物给我,我说要老鼠靠垫,认为爸爸不会买给我,可爸爸答应了,结尾点名明中心表达情感:严厉的爸爸买回我心爱的东西,令我感动。这样一篇文章的整体思路就很清晰、直观,学生接下来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就自然能够轻松地动笔写作。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写出来的作文会比较呆板,没有生气,缺少写作技巧,无法使整篇文章具体生动起来。此时,学生需要完善和丰富思维导图,在确定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框架上,去斟酌字句。可以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上增添一些可能用到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具体;还可补充此时灵动产生的一些名人名言、妙词佳句,以便备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如让学生写“美丽的乡村”,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丰富习作内容,并简单地在思维导图上罗列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在思维导图上准确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还可以为最终的书面写作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材料。如图4所示。
在习作教学中,评改作文是极为重要的,教师点评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反思,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过程。
图4
传统的习作教学中,一般是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的批改也仅限于错别字、写作方向,而缺少在写作思路及内容上的交流。思维导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互动,拓宽自己的思路。首先可以在小组内互评作文,这个过程学生往往兴趣盎然,反复推敲,拓宽思路的广度和深度。除了评改作文,还应评改同学动笔之前绘制的作文思维导图。这期间,学生的作文经历一次次的修改,一遍遍思维导图的过程,不知不觉提高了习作质量,也降低了习作难度,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作文评改中唱独角戏,干得又苦又累,还没效果。
当习作遇上思维导图,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思路,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出发,教给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缓解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