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 治
我国茶界对茶艺掀起了一场争鸣,这是一场非常及时有益的讨论。茶艺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复兴已有近四十年,随着时间推移,褒贬越来越两极化,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说它有益,因为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茶艺理论说什么的都有,相当混乱,老茶客们感到痛心疾首,青少年爱茶者感到无所适从。理不辩不明,我们应当正视问题,从理论上辩明是非,才能指导茶艺实践健康发展。
那么,当前中国的茶艺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四点:
茶艺是什么呢?茶艺既是传统的民间品茶艺术,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做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必然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高校教材《中国茶艺学》对茶艺论述:“中国茶艺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的茶事实践,是一门生活艺术。”茶艺研究的对象是茶的内在美,茶艺的本质是通过优雅忘我地泡好一杯茶,符合礼仪地敬奉一杯茶,使大家身心愉悦地享受一杯茶。
茶艺的研究任务是在深入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古法创新,新法承古,融汇东西方文化,引进时尚元素和相关的艺术,创编出多姿多彩,有实用价值,能受到当代各个阶层不同群体欢迎的喝茶方法。
竹林下煮茶怡情
但是,许多茶艺爱好者甚至个别茶艺老师离开了茶艺的本质,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如何泡好茶,如何创新喝茶的方法,而热衷于用茶编故事。以茶为题材编故事并且表演出来那也是艺术,不过那是茶剧、茶小品、茶微电影而不是茶艺。
如果把茶剧、茶舞、茶小品、茶微电影当做茶艺,那么势必会误导修习茶艺的人舍本求末,走上华而不实之路。茶艺不是不可以和表演艺术相结合,但必须以扎扎实实泡好茶为根本,其它艺术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画蛇添足,更不可喧宾夺主。
我们对茶艺的定性是“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艺术有不同的归类,为什么我们不把茶艺归为“表演艺术”而归为“生活艺术”呢?因为表演艺术重在视听效果,只要好看好听它就算是成功了。而生活艺术重在实用,它强调过程美与结果美相统一。茶艺的过程美包括根据主题营造品茗环境,根据所冲泡的茶类以及这套茶艺所反映的年代、民族、社会阶层来选配茶具,然后紧扣主题布席、着装、配背景音乐和解说,同时展示冲泡技巧。
要达到茶艺的过程美必须学习茶艺美学,并能够根据茶艺主题正确应用茶艺美学法则。目前归纳出的茶艺美学简称“七无五有”。
“七无”是用禅语概括的中日两国都常用的七条法则:不均齐美(无法)、自然美(无心)、简素美(无杂)、幽玄美(无底)、枯槁美(无位)、脱俗美(无碍)、静寂美(无动)。“五有”是我国古典美学在“七无”之外还强调的美学法则。即:有对称、有照应、有节奏、有韵律、有调和对比。通过上述法则的灵活运用,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多样统一的总体美。
茶艺的“结果美”即落实到扎扎实实泡好(煮好)一壶茶。这看似简单,但是却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反复用心苦练基本功才能做到。泡茶的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把控好投茶量、冲泡水温、出汤时间三个变数。这里要特别强调是“变数”而非“常数”。“变数”要求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不做僵死的规定。
但很遗憾,我所知不少培训机构老师在茶艺教学中强调泡茶要标准化,即所冲泡的茶选定之后要用多少度的水,投茶量应是多少,浸泡多久出汤都有固定的常数。这些老师把茶叶审评法用于茶艺教学。
但是茶艺是为不同的“上帝”泡茶,要满足“上帝”的爱好是茶艺师的天职,因此茶艺泡茶要因人而异、因天气而异、因品饮者的心情而异。不同年龄、不同茶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对同一款茶的浓淡和温度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或不同的心情下对茶的浓淡冷热的喜好也不同。连老百姓都知道:“若要浓、酽、香就高温泡茶,若想鲜、爽、甜要低温泡茶。”并总结出了“冷水泡茶慢慢浓”的经验。在茶艺教学中切不可照搬照套茶叶感官审品的方法,更不可因循守旧。而是在训练茶艺实操时从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言察色、练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做到体贴入微,能根据“上帝”的喜好把控好投茶量、冲泡水温、出汤时间三个变数,冲泡出最受客人喜爱的茶。
茶艺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演示过程中泡茶者是绿叶而不是红花。茶艺的重点不是展示人之美,而是通过人去展示茶的色香味之美及泡茶的程序和技巧之美。一些茶艺爱好者不懂得我国古典美学的两条最高原则:一是“美到极致是自然”,二是“至真至诚才能动人”。所以他们在演示茶艺时,不仅不美反而让人反感。在茶艺美的六大要素(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艺之美)中人之美列在首位。
茶人之美包括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心灵美,但是这些美都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在人茶合一的茶艺演示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表现为神情淡定从容、自信自然;举止言谈礼仪周全、气质高雅;待人接物自尊自爱、和蔼真诚。可以概括,茶人之美,男性坚毅如松,虚心如竹;女性淡雅如菊,气质如兰。
在传承历史茶文化方面,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把当前影视中乱搞历史穿越的毛病引入到茶艺中。选定历史题材之后,不下苦功夫去研究所要反映的那段历史,比如,演绎唐代茶艺的可能没有认真学习过陆羽的《茶经》,演绎宋代茶艺的可能没有读过赵佶的《大观茶论》,演绎明代茶艺的可能没有认真研究过朱权的《茶谱》,更不要说去广泛搜集有关朝代的服装、音乐、家具、茶器及民俗文化了。不少仿古茶艺不是通过茶艺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而是乱搞“穿越”,把中国茶史搅成了一塘浑水,后人不知道要费多少力气才能澄清。
我们的喝茶方式总体比较保守、单调、创新的阻力很大。我国汉族茶人习惯于清饮。清饮固然很好,这种方法精细高雅,并且是鉴赏茶叶的必须手段,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儿童、青少年、妇女、少数民族的不同爱好。
茶艺应当尽快建立起精细高雅的清饮、温馨浪漫的调饮、养生健体的药饮,三足鼎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理论体系。在茶艺培训和推广时应当“四轮驱动”。即对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养生型茶艺分别培训的方法。用表演型茶艺宣传茶文化或提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用生活型茶艺引导消费,促进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用营销型茶艺解决卖茶难的“临门一脚”问题。养生型茶艺应当打破行业界限,主动联合医学界、营养学界、现代养生学界、佛教界、道教界和艺术界,集各方面之所长,使人们可以在充分享受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的同时益寿延年。
至于目前有些人在激辩的茶艺是当繁还是当简?是当返古还是当创新?是当热饮还是冷饮?这些“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因为喝茶是很自由、自在、自我的事,无须强求一致,只要能喝出健康,喝出好心情,就是好茶艺。
茶在中国既是一种生活,又是一种享受,还可以是一种修行。茶是一种生活,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这个层面上饮茶讲究方便,简易,实惠。
茶是一种享受,指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在这个层面饮茶讲究温馨、浪漫、有趣。
希望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茶艺的改革创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百花齐放的茶艺能够让中外茶友从一杯中国茶中品味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品味出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