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计划”:什么是永恒?

2019-07-29 03:34freelee
看世界 2019年15期
关键词:美国宇航局旅行者星际

freelee

“旅行者计划”是一个现代寓言。一方面,当“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均带着人类文明的信息投入无垠太空时,它承载着一个“终极”话题:什么才是永恒?另一方面,两台“旅行者”探测器更主要的任务是观察太阳系内部的“近邻”星球,诠释了“欲树大格局先从小突破开始”的道理。

后发先至

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号”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16天后,它的姐妹飞船“旅行者1号”也发射成功。

在最早的设计中,两枚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木星、土星。其后美国宇航局发现,基于176年一遇的行星位置排列,只要对探测器的航行轨道稍加调整,便有机会只用一枚探测器便造访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颗远地行星。而最终,探测器均完成探测远地行星的任务,从而得以无悔地向太阳系边缘进发。

“旅行者2号”更早发射,探测四大行星的任务最终落到它的身上。根据原本的规划,“旅行者2号”在完成木星和土星任务之后,只要用少量燃料修正航道,就能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向天王星和海王星前行。

探测器的路线,始终在地面团队的掌控之中。然而,因为拍摄平台被过度使用、润滑油消耗过快,拍摄平台一度卡住,这恐怕会令天王星、海王星任务成为无用功。靠地面人员指示拍摄平台慢慢旋转、最后脱离卡死状态的办法,“旅行者2号”解决危机,有惊无险地按计划奔向目的地。

“旅行者2号”成功完成人类探索太空史的一段篇章—所有已知的太阳系大行星,都被人造飞行器拜访过。

“旅行者1号”发射较晚却后来居上,是因为美国宇航局有意将其放置在一条速度更快的轨道上。这是從一开始就进行好的规划—为了跑得更快,反而要晚点发射。“旅行者1号”注定要比“旅行者2号”更早地抵达木星、土星,因此其“1号”成色名副其实,也藉此成为目前最高速的人造飞行器,不断航行到离人类最远的区域。

“旅行者2号”探测器

两枚探测器都履行了非凡的使命,在探险途中先后发现木星具有行星环、木卫一有火山活动、土卫六有浓密的大气层、天王星有磁场……在拍摄了大量全新照片、发送大量宝贵数据后,两枚“旅行者”原定的旅行计划已经结束。然而,既然探测器的运作依然健康,美国宇航局欣然把新的使命交付它们—星际任务。

尽管使用了最长焦距拍摄,原始照片中地球仍只有0.12个像素那么大。

所谓星际任务,就是“旅行者”要离开日光层(太阳风粒子可以抵达的最远处),进入更遥远也更神秘的领域。尽管对普罗大众来说,“走出太阳系”的话题更容易激发情怀,但严格意义上说,两枚探测器飞出的是日光层,并不是太阳系。

日光层的边界,会随着太阳11年活动周期而膨胀或收缩。穿越日光层后,距离太阳系引力控制的边界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保守估计“旅行者”还要飞2万年左右。

“暗淡蓝点”

2012年8月25日,美国宇航局宣布,“旅行者1号”在距离地球121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处越过日光层,标志着人造物首次进入星际空间。2018年12月10日,美国宇航局再确定“旅行者2号”同样正式开始“星际旅行”。

到了星际空间,意味着探测器可以感受到日光层以外的区域对其的作用。 “旅行者1号”飞得更快,先驱的意义更强。其中,非常荡气回肠的一幕是“太阳系合照”。1980年,“旅行者1号”发现土卫六有大气层。地面团队决定终止其探索天王星、海王星的任务,而顺势靠近土卫六作进一步观察。完成土星任务后,“旅行者1号”直接奔向太阳系边缘。

1990年,“旅行者1号”已经航行到地球的64亿公里外,太阳与其他八大行星尽收眼底。美国宇航局在这一年的情人节,编译出60张这个时期拍下的照片,构成“太阳系全家福”。

这是人造物首次挺进星际空间前,对造物主世界的一次回眸。尤其令人动容的,是照片中的地球。它被称为“暗淡蓝点”,在探测器所折射的太阳光路中,散发着黯哑的蓝光。尽管使用了最长焦距拍摄,原始照片中地球仍只有0.12个像素那么大。

“太阳系全家福”的诞生,有赖于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奔走。这张照片的确是字面上的“回眸”—拍摄平台需要转动180度,“回头看”探测器曾走过的漫漫长路。最初,美国宇航局的专家并不愿意耗费探测器所剩无几的能源,但萨根直接找到了副局长。

最终,这张图片起到了萨根所预想的作用:在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前,人类进一步明白,我们的家园在宇宙中如何微不足道;在这上面诞生的生命,既可以被理解为奇迹,但更可能是宇宙毫不在意的一个瞬间。

“旅行者1号”的回眸,仿佛暗示了日后第一批先驱者终于航向星际空间时,灵魂深处必然的不舍和眷恋;但“旅行者1号”的继续前行,又似乎是彰读一份宣言:无论人类在宇宙维度下是如何伟大抑或渺小,人类的探索精神将永恒存在。

但真的是永恒吗?

黄金唱片

只要种族尚存,人类敢说探索精神绝对不死。然而,假如人类已经成为宇宙的过去式,又能留下什么印记?

1977年8月20日,“ 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被发射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号”拍摄到天王星的卫星米兰达

“旅行者1号”的木卫一图像,显示了星球表面活跃的羽流

“旅行者金唱片”成为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经典意象。早在1972年,美国宇航局已在“先驱者计划”中,推出携带人类文明信息上太空的创意。“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均携带着一片镀金铝板,上面刻有人类的两性形象、暗示地球位置的符号等信息。

“先驱者10号”同样有冲出日光层的宏愿,在1983年飞离海王星轨道后,成为首件离开太阳系主要行星区域的人造物。而那块暗示人类家园所在位置的镀金铝板,仿佛一枚宇宙中的漂流瓶,等待其他智慧生命从茫茫太空中捞起的一天。

“旅行者计划”所携带的金唱片,是升级版的镀金铝板,包含了更多人类文明内容的展示。116张图片(其中一张是校准图片)展示了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各种风貌,而55种语言的录音以及总长90分钟的不同风格、来自不同地区的音乐,同样诉说着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

中国是人类文明古国,金唱片中自然不乏中国元素:普通话、粤语、吴语和闽南语均被收录;音乐中包含古琴曲《流水》;图片中展示了万里长城的巍峨与中国人家宴的喜庆。

这些内容的假想閱读者,似乎是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命。然而,星际旅行的时间太漫长,按照“旅行者1号”目前的航线,大概要4万年后它才会到达另一颗恒星的附近。而所谓的“附近”,指的是该恒星的1.6光年范围以内。显然,要在这么空旷的宇宙里遇到“知音”,概率微乎其微。

因此,相比面向其他文明的自荐信,“旅行者”金唱片更像是地球文明自身的沉思录。首先,金唱片中没有展示任何贫穷、灾难、死亡等信息,而是凝聚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经典幻想。更重要的是,在近乎真空的宇宙中,没有什么化学作用会发生在“旅行者”金唱片上。而“旅行者”自己“撞”上一个天体的概率又是微弱得忽略不计。这意味着,金唱片几乎必然不会被毁灭。

不灭,正是永恒的特征之一。

永恒寓言

一个人类个体直接暴露在太空中,无可避免的下场是成为死人;但一件投向太空的人造物,却可以完成人类寻找永恒的夙愿。“旅行者”的故事中,包含了大量这种令人着迷的矛盾。

例如,“旅行者计划”是人类科技发展到新高度的见证,但它的作用却恰恰是反映人类的渺小。正如金唱片中收录的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介绍所说:“这是来自一个遥远小世界的一份礼物。”

同样令人着迷的是有关“永恒”的讨论。地球的寿命有限、太阳的寿命有限,这注定“地球永远是我们的家”只在一种情况下成立:人类无法完成地球以外的殖民。假如人类真的无法离开地球,那么到地球寿终正寝时,人类必然随之灭亡。在此之后,人类存在过的印记又在哪里?

“旅行者”金唱片走进太空、走进星际空间,若干亿年后即使地球灭亡,它依然在太空中漂流,成为宇宙中并不唯一、难以抹杀的人类文明信息(金唱片至少有两份)。金唱片本身不会毁灭,乃代言永恒的标记;金唱片中的内容,则发出关于“永恒的意义”的提问。如果永恒是无间断的痛苦,这种永恒又有什么好追求?值得我们传承、珍重的永恒,应该是什么?

相比面向其他文明的自荐信,“旅行者”金唱片更像是地球文明自身的沉思录。

萨根和他的伙伴们选取了各种各样的意象,来概括人类文明令人自豪的方方面面,强调人类文明为什么配得上拥有永恒。卡特在金唱片录音中,以另一种表达方式作出解释:“它(“旅行者”金唱片)标志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科学、我们的影像、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感受。”

萨根和卡特给出的答案,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浅显。但相比起答案,得出答案的过程更加重要。正如寓言要表达的道理也许并不深奥,而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引出道理,显然比直接说教,更能促使受教者享受教育的过程。

“ 旅行者”号飞船拍摄的若干行星和木星四颗卫星的蒙太奇照片,背景是伪色玫瑰星云,前景是月球

“旅行者”的故事也是这样一种寓言。百老汇剧作家贾里德·德拉尼以“旅行者1号”为灵感,创作了一部直接名为《旅行者1号》的戏剧。剧中同样提出了“什么可以永恒”的问题。艺术、爱、身份……剧作中列出了一些关键词,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当观众被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宇航局与遥远的未来两大场景并行叙事的手法吸引时,他们终将忍不住沿着导演的引导,进一步思考关于永恒的话题。

现实中的“旅行者计划”更加引人入胜。两名伟大“探险家”在完成前无古人的成就后,怀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高远志向继续上路。有人借此看到了追梦理想,有人看到了牺牲精神,有人看到了人生如幻影……科技造就的“现代寓言”,跟一两千年前那些老虎、狐狸、乌鸦的故事一样直指人心。

猜你喜欢
美国宇航局旅行者星际
星际奇葩说
旅行者之歌
孤独的旅行者
“穿越星际”去上课
美国宇航局拍摄地表画面 色彩斑斓美丽
时间的旅行者
三个旅行者
重返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