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奇
〔摘 要〕广西钦州的烟墩大鼓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在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烟墩大鼓文化,使它继续焕发光彩,是我们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非遗”音乐文化;烟墩大鼓;发展
钦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地带,地处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被誉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而灵山县则位于钦州的东北部,此地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民族民间文化悠久,烟墩大鼓就是其留存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烟墩大鼓承铜鼓之遗风,据传形成于明朝后期,在烟墩镇以及邻近村落流传。在政府的支持以及广大喜爱烟墩大鼓的群众共同努力下,烟墩大鼓有幸在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烟墩大鼓的结构及制作
烟墩大鼓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民间艺术价值。烟墩大鼓的鼓形相当讲究,与其他鼓相比特别之处在于形状和制作方面,它的外形上宽下窄似花蕾,整体是纯手工制作而成,祖传制作工艺别具一格,令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
1.烟墩大鼓结构?烟墩大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鼓面、鼓身、鼓脚,鼓身亦称为鼓桶,它形似水桶,上大下小。鼓的音色是由鼓身的高度和鼓面牛皮的松紧来决定的。鼓身内凿得越深越大,声音就越低沉,凿得越浅越小,声音就越高昂。鼓面牛皮绷得越紧,声音越响亮。烟墩大鼓常见的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鼓的鼓面直径有1至1.5米,鼓高有1.5米至2米;中鼓的鼓面直径有40至50厘米,鼓高有1至1.5米;小鼓的鼓面有20至40厘米,鼓高有60厘米至1米。
2.烟墩大鼓的制作?鼓身由整段樟木或楠木制作而成。一般小型鼓的鼓身有一米高,大型鼓的鼓身有两米至三米的高度,由于目前直径有一米以上的原木料甚少,导致2.5米以上的大鼓相当稀少。为了保护鼓身的完整,防止鼓身被虫蛀,木料在使用前要放到水塘里浸泡1-2年后风干才用于凿鼓。掏鼓桶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鼓腔内要求圆滑。鼓桶做好后就是做鼓脚和上鼓面。鼓身的一端做鼓脚,鼓脚一端只留一个直径数厘米的气孔,用来进排空气以增强共鸣。鼓身的另一端是做鼓面,鼓面边沿要平整光滑。将牛皮浸入水中,浸到牛皮软硬适中方可把鼓面蒙上,在牛皮的边缘钻数个孔,后用青篾穿过牛皮孔拉紧,再用竹钉插入固定就成了一面大鼓。这些传统的制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制作出来的鼓,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实在令人震撼。
二、烟墩大鼓韵律节奏、打法特点
每逢节庆,烟墩一带鼓声四起,威武雄壮的鼓手挥动鼓槌,擂出神奇的鼓声,并与锣和钹结合在一起。鼓手们八面开弓,直擂得飛沙走石,地动山摇。认真听来,有四种打法:开鼓、正式开鼓、滚鼓、收鼓四种。
第一种为开鼓:开鼓后锣钹在重拍上,鼓与锣钹互相配合,鼓声快慢锣钹随之快慢。
第二种正式打鼓:大鼓在开鼓后不停擂打,鼓法简洁、节奏稳而不乱,并根据大鼓的发音有高、中、低三种不同的鼓声,锣钹由慢到快为大鼓伴奏,进入正式打鼓,鼓手们气势非凡,使尽浑身力量敲打鼓面,节奏统一,当擂鼓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节奏稍稍发生了改变,便进入滚鼓阶段。
第三种为滚鼓:当擂鼓到了一定的时间便进入滚鼓。这时擂 鼓速度提快,具有进攻性。为了达到整齐有力的效果,滚鼓前鼓手们都会有一个预备口令”一、二、三”,然后进入滚鼓。
第四种打法叫收鼓:滚鼓达到高潮后随之收鼓,即是进入擂鼓结束阶段,收鼓短促有力,果断坚定,戛然而止。
三、烟墩大鼓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联系
自明朝以来,烟墩大鼓不仅成为民间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形式,而且还是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烟墩大鼓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形式,能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
烟墩大鼓历史悠久,其打鼓风俗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至正月的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据传,有一位爱好打大鼓的将领,每年除夕日就开始打大鼓,直到正月十六,其妻子言道:“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人们都开始耕田劳作,你怎么还打鼓,该种田了”。后来,这位将领成为将军后,他认为打大鼓是一项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进行交流促进友谊的活动。于是,为了做到不影响务农又能展开这项娱乐活动,便定在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六为打鼓时间段。后来打大鼓便逐渐演变成一种以示平安、祈福、辟邪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在明朝时期烟墩一带战事频繁,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不断。屡经战争的烟墩正是农民军出没之地。由于官兵出境征剿农民军需要联络战情,而当时没有通讯工具,烟墩大鼓就成了村与村之间战情联络的最好工具,也成了人们了解战事轻重缓急的最好办法。当然,以上传说至今仍未得到证实,但打大鼓的习俗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当地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是预示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烟墩人用自己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烟墩大鼓在创作中汇集了集体的智慧,运用了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在流传中不断提高质量,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烟墩大鼓的传承与发展
1.烟墩大鼓传承的方式?烟墩大鼓的传承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似,主要是靠口耳相授。在传统年节,即春节至元宵期间,老一辈的鼓手在村中擂鼓,年轻鼓手学习模仿,并没有进行专业的教学。大多由乡村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以自然村落为单位,进行群众性的民俗艺术活动“邀鼓”,烟墩大鼓才得以延续传承。
2.烟墩大鼓的发展现状?为传承烟墩大鼓文化,钦州市举办各种相关赛事,将烟墩大鼓与当地民俗、旅游相融合,提高其观赏性,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在灵山县烟墩中学中设有烟墩大鼓相关课堂,让在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古老的文艺项目。烟墩大鼓在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区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烟墩大鼓常出现在灵山的赛龙舟、荔枝节、三运会的文体活动中。2010年,在全国民间艺术节中也出现了烟墩大鼓的身影,为代表广西参加的《鹤舞》舞蹈全程伴奏,赢得了众人的掌声,最终抱得“铜奖”而归,展现了灵山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速食文化的形成,以及现代文化审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对大鼓的喜爱不足,学习兴趣有限,虽然有相应的课程培训,但是其传承还是受到不小的冲击;二是原木材料缺乏,制作鼓身的木材难寻踪影,一米以上直径的树木已经很难找到;三是早先村民的保管意识不强,对古代大鼓的保护缺乏常识,大鼓被随意摆放在潮湿的杂物房,甚至在露天空地上。南方湿气严重,一些大鼓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不少大鼓的鼓面已经破损,有的已腐败不堪;四是大鼓造价过高,村民自筹资金制作压力很大,如没有政府的扶持根本没有办法制作新鼓;五是制鼓师已严重老龄化,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大鼓制作工艺师已急剧减少。鉴于以上严峻的现实,对于烟墩大鼓的保护传承工作刻不容缓,亟需加强。
结语:广西作为祖国版图上一朵耀眼的民族之花,正在时刻绽放光彩,而烟墩大鼓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复兴不仅需要对传统的继承,还需要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保护机构的大力支持,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的保护和坚守,使它以更美好的面貌展现在更高、更广阔的舞台上,因此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烟墩大鼓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表现形式,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烟墩大鼓的艺术内涵和精神,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刘永明.从建设生态文明角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2]薛勇主编,灵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灵山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吴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廖国一,曾永梅.广西灵山县若干代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9).
本研究成果为广西科协立项研究课题项目成果(桂科协(2018)Z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