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东
摘 要:酒泉城区南部5千米处的泉湖乡春光村杨家坟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数量可观,品类丰富,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出明清时期酒泉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民俗宗教等方面内容。文章整理了部分清末杨家坟的出土文物,以飨读者。
关键词:酒泉;杨家坟;文物;鉴赏
2013年,酒泉城区南郊5千米处一座未被盗掘的清代晚期砖室墓被清理、发掘。该墓系夫、妻、妾三人合葬墓。墓室呈正方形,拱顶,砖块堆砌的供桌放置在墓室北墙下。供桌前三具棺木自西向东排列,最西端的棺木盖板中间纵向墨书“皇清列……”,中间与西侧的棺木尺寸基本一致,东边棺木比其他两具棺木尺寸约小一半,经考古确认,应是二次迁葬所致。该墓葬出土器物丰富,除个别器物因自然原因损毁外,其余保存完好。出土瓷器、铜器、釉陶器、玉石器、丝绸衣物等共44件(套),计58件。文章整理了部分出土的文物,以飨读者。
绿釉鼎式狮钮盖陶熏炉 该炉仿西周青铜鼎烧制而成,由炉身、炉盖、双耳及四足构成。炉身呈长方形,直口,平沿,方唇。四壁外侧口沿下正中分别对称装饰长方形柱凸,四角外侧出戟。壁面由口部开始,自上而下分别对称模印如意纹、回纹、乳钉纹。炉盖呈长方覆斗形,顶部正中塑张口举尾、侧身蹲卧、左前爪踩球而视的小狮子一只。炉盖四个斜面分别模印一组云气纹和月牙纹,横长一面的月牙装饰透雕镂空,以便炉内烟雾溢出。盖口素面方唇,四边出沿,在左右两侧双耳处留出豁口,与鼎身严密扣合。双耳粘接于炉壁较短的两侧口沿之上,呈倒置的U字形,耳廓内分别模印两只卧虎纹。足呈圆柱形,分别粘接于熏炉底部四角,素面无纹饰。该炉通长26厘米,通宽15.5厘米,通高30厘米。因烧成温度较低,釉料厚薄不匀,器表有溢流痕迹,釉色较浅,反倒显得温润明澈、疏朗自然(图1)。
青花釉里红人物瓶 口径8.5厘米,底径7.7厘米,高23.5厘米,敞口,圆唇,束颈,丰肩,肩部以下绘二十四孝中的“行佣供母”故事图,肩部贴塑对称的铺首衔环。弧腹向下渐收,平底圈足。该瓶整体造型典雅,线条流畅,釉色莹润,圈足内有篆书“雍正年制”(图2)。
粉彩花卉双喜纹盏托(4件套) 器物由瓷盏与银托组成。盏口径7.5厘米,底径3.4厘米,高5.8厘米。盏为直口圆唇,弧腹下收,平底圈足。盏壁绘制三组粉彩牡丹花卉与团花双喜图案,色彩清新舒雅,胎质细腻,造型精巧。圈足内有朱色篆书“大清道光年制”。银托呈船形,长12.7厘米,宽6.5厘米,底径4.3厘米,高4.4厘米。瓷盏圈足有相吻合的托足,拿取自如,稳重不易倒伏(图3)。
青花细笔花卉纹碗(3件) 口径17厘米,底径6.4厘米,高6.5厘米。敞口,斜弧腹,平底圈足。碗外壁侧满绘缠枝莲花纹。3件青花细笔花卉纹碗造型、纹饰、大小一致,釉色清新典雅,图案简洁明快(图4)。
白玉簪 白玉簪长17.5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由簪柄(簪柄圆雕成挖耳形状)、簪身(簪身镂空雕刻两组缠枝梅花纹图案)、簪首(呈圆锥状)三部分组成。出土前簪身已断裂为两截。该簪造型独特,玉质油润,雕工精细,当为玉质女性饰品中的精美之作(图5)。
五蝠纹砖雕座铜镜 铜镜为铜、锌、铅合金浇铸,厚0.8厘米,直徑23厘米,圆钮,卷沿,素面无纹,质地厚重细密,做工精细考究。镜座长25.4厘米,高15.5厘米,厚5.3厘米,呈上大下小的卷云状。镜座下方四角浅浮雕翻卷的海水纹,五只展翅飞翔的蝙蝠对称雕刻在如意形云纹间,背面素底无纹。镜座上方正中有与镜面厚度相同的凹槽,可使插入的铜镜平稳。五蝠纹砖雕座铜镜雕刻精细,设计巧妙,初步考证其为明中期遗物。内涵寓意丰富的“五福捧寿”图案(铜镜即为寿桃),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6)。
丝绸刺绣补子(2件) 其中一件补子长30厘米,宽28厘米。补子正面上方部分破损,系丝绸刺绣制成,呈赭黄色,应是官服后面的饰物。补子四周间隔绣织“寿”字及蝙蝠图案,内部由上而下分别绣织蝙蝠、寿桃、牡丹、狮子、海水、祥云等纹饰。另一件补子长29.2厘米,宽16厘米,此件应为官服前襟之物,原本由两块相拼接而成,现仅存左襟的一块,右襟的发掘前已朽毁不存。由补子狮子形象的主题图案,结合明清时期文武官员服饰制度,判断墓主人应是清代武职二品官员或从二品官员。两块补子绣工细密,图案精美,技艺高超(图7)。
绿釉豆形陶灯 由灯盘、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灯盘口径7厘米;灯柱为圆柱竹节形;灯座圆盘状,敞口,圆唇,平底,直径9.5厘米。陶灯通高18厘米。该灯整体造型仿秦汉时期陶豆形象,比例适中,釉色深沉厚重,不失为民窑瓷器中的精品(图8)。
绿釉陶烛台(2件) 烛台由台盘、台柱、台托、台座组成。台盘位于烛台顶端,用以承接烛泪,敞口,平沿,圆唇,平底,盘心有插烛的空心柱。台柱呈上小下大的宝瓶状竹节形。台托位于整个烛台的二分之一处,浅底,平沿,敞口,圆唇,平底。台座素面无釉,平底。该烛台通高18厘米,灯盘口径7厘米,底座直径9.5厘米。造型简洁大方,釉色浑朴自然,露胎的底座更显示出清末民国时期此种器物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点(图9)。
绿釉六面体陶插筒(2件) 插筒呈六面体,通高18.3厘米,口径7.5×7.3(厘米),底径7.8×8.0(厘米),是由模制的两块筒体纵向粘接而成。直口平沿,方叠唇,高领鼓腹,喇叭形六面足。唇以下渐次内收与瓶颈齐平,唇下一周模印连续回纹,六面体筒壁每面模印竖条形鱼鳞纹图案。鼓腹外凸,腹下部均匀模印仰莲瓣一周,六面喇叭形足规整平稳。该筒为祭祀陪葬的插香用器,整体造型朴素大方,釉色沉稳厚重,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图10)。
绿釉狮形陶烛台(2件) 此器为模制的两块烛台纵向粘接而成。通宽11.8厘米,高17厘米,底座7.8×7.4(厘米)。狮子呈站姿,抬首,张口,举尾,立于长方形台座上,狮背的中间位置有插香燃烛的插孔。座为空心,与狮子腹内连通。该烛台整体造型别致,构思巧妙,制作规整,釉色通透,简洁大方,其用途亦为祭祀陪葬的明器(图11)。
绿釉兽面陶香炉 炉呈碗形,敞口,宽平沿,圆唇,斜弧腹,平底。炉口直径17厘米,炉底直径8.6厘米,高8.8厘米。炉壁外口沿下对称贴塑模印兽面作为装饰。该炉设计制作简单规整,釉色浅显通透,特别是炉壁外一对兽面装饰,使整器显得浑朴大气,极具神秘感。
绿釉陶灯盘 该灯盘侈唇,平沿,浅腹斜直,平底。盘口直径9厘米,盘底直径5.2厘米,高4.7厘米。在口沿一侧有“山”字形火焰凸起的装饰,应为灯盘抓手的柄。
青花八宝纹碗 敞口,圆唇,弧腹斜直,圈足平底。口径14.1厘米,底径6.6厘米,高6.8厘米。碗壁外绘灵芝、宝剑等八宝纹饰,线条简洁明快、素雅清新。该碗出土前碗壁受损,有两道裂纹。
豆青釉青花人物瓶 口径7.2厘米,底径6.5厘米,高23.5厘米。喇叭口,圆唇,束颈,圆弧腹,圈足微撇,颈部对称贴塑赭石色象首耳。腹部图案为青花描绘的二十四孝“乳姑不怠”故事图,图中山石、树木、人物描绘得精致细腻。该瓶釉色莹润,造型完美、流畅,近乎天成,可惜出土时口沿受损(图12)。
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 该笔筒直口,圆唇,直腹,平底内凹。口径6.5厘米,底径6.5厘米,高10厘米。筒壁青花描绘远山近树、小桥流水、亭台茅舍,一位樵夫赤脚、挽袖、弯腰,肩扛一捆柴薪由桥面缓步前行,亭台内一老者立于栏前,极目远眺。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疏密有致,透射出一种氤氲恬淡的生活气息(图13)。
青花喜鹊登枝纹印泥盒 该印泥盒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组成。长10厘米,宽7.5厘米,高5厘米。盒身直口平沿,四角有矩形足,壁面一周对称绘花卉纹。盒盖呈浅覆斗形,顶部正中菱形开光内描绘富有象征吉祥的“喜鹊登枝”图案。盒身出土前已残损,现已修复(图14)。
青花缠枝牡丹纹笔插 该笔插由插身、插盖两部分组成,整体呈扇面体。长9.4厘米,宽5.2厘米,高3.5厘米。周身绘饰缠枝花卉纹、线纹。插盖扣合于插身之上,盖中间均匀分布三个口袋形装插孔,孔径大小与笔头一致,底贯通。插身内空,直口,平沿,圆唇,平底,用以盛接毛笔水洗后滴落的水滴。该器设计独特,构思巧妙,纹饰精美,简单实用,是当时读书习文之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图15)。
高领带盖青花粉彩花卉葡萄纹壶 口径10厘米,底径7.3厘米,高10.7厘米,通宽18.6厘米。高领,敞口,束颈,圆腹,圈足,壶腹中间有七组葡萄、合欢花叶图案,由青花粉彩描绘,寓意丰富。该壶胎质细腻、白净,做工考究,设计独特,不失为清末民窑烧制的精品(图16)。
酱釉陶罐 该罐呈圆柱形,直口,圆唇,直腹,圈足平底内凹,周身施酱釉,足部素面露胎。口径8.1厘米,底径8.4厘米,高15.7厘米。该罐形制简洁大方,应为墓主生前饮食器具。
酱釉单耳陶杯 该杯呈圆柱形,直口,圆唇,直腹,圈足平底内凹,耳缺失,周身施酱釉,足部素面露胎。口径7.3厘米,底径8.1厘米,高15.3厘米。该杯形制简洁大方,应为墓主生前饮食器具。
酱釉陶缸 该陶缸直口圆唇,直腹微弧,素足露胎,平底内凹,釉色均匀莹润,深厚沉稳。口沿外侧及足部均内凹形成一周宽缘,缘内均匀装饰乳突,使整个器形似一鼓。口径22.8厘米,底径19.3厘米,高18.2厘米,腹径23.4厘米。该缸亦为生活用器。
白玉镯(2件) 白玉镯为墓主夫人生前佩戴,呈圆环状。手镯直径8.2厘米,肉厚1.2厘米。玉色白中泛青、剔透莹润(图17)。
丝绸官帽 帽宽5厘米,帽口直径30厘米,高15厘米,为绸缎缝制而成。帽沿由皮革制成向上翻卷,帽顶装饰的圆形珊瑚珠略有朽蚀,其下插饰孔雀翎毛的金属铜管也锈迹斑驳,四周红丝线帽缨已朽腐粘连。根据史料记载,该帽应为冬季佩戴的暖帽,帽顶的珊瑚宝顶与刺绣狮纹补子正好相合,为二品或从二品官员服式的标志。
团龙纹印花丝绸衣服 其团龙纹图案均匀印制在丝绸质地上,圆领,长袖,对襟,纽扣、扣眼均为布带盘结绾制。衣服皱褶严重朽腐,前襟、后摆、领口等多处都已破损,根据衣服式样应为墓主贴身穿的衬衫一类。
毛笔(6支) 竹制笔管、笔帽,保存较为完整。最长的一只毛笔长20厘米,最短的一只毛笔长15厘米。笔帽不同程度朽损。
绿玉扁方 墓主夫人生前佩戴饰品。长14.5厘米,宽1.5厘米,厚0.25厘米。呈条状弧形,扁方柄一端略厚,侧面镌刻成如意形,正面线刻团寿纹饰。扁方柄至扁方首渐趋轻薄,扁方首为圆弧形。该扁方玉质温润,制作精细,优美别致(图18)。
鎏金铜簪(2件) 由簪柄、簪饰和簪身三部分焊接而成,通体鎏金,长17.5厘米。簪柄似佛之说法印,拇指、食指间形成的圆环内扣接簪饰。簪饰由铜丝、月牙形镂空铜饰件及三条小铜链上点缀形状各异的四片花形铜饰片连缀而成,整体形似一只小巧精致的花篮,三条流苏自然下垂,酷似汉晋时期史书记载及魏晋墓壁画中女子头上所插的步摇。簪身呈圆柱状条形,残损的一件亦为鎏金铜质,簪柄呈金刚杵状,簪身为圆柱状条形,长16.5厘米。该簪出土时已残损,仅存簪柄、簪身,簪饰流苏残损缺失(图19)。
石雕纽扣 共12枚,呈圆珠形,一侧雕有纽系,以便缝制于衣物之上。纽扣直径1.2厘米,通高1.6厘米,均为白石雕刻而成,做工精细,滚圆可爱。
玛瑙饰件 椭圆形,橘红色,当为女主人生前臂腕佩戴之物。长1.6厘米,宽1.4厘米,厚0.6厘米。
木珠手链 手链由木质的13枚圆珠及一枚管状绿松石珠串连而成,木珠朽损严重,穿珠丝线为金黃色,线头编结有团花流苏,保存基本完好。亦为女主人生前臂腕佩戴之物(图20)。
众所周知,酒泉自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开疆建郡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和门户,是东西文化、贸易交流的必经之地。境内遗存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330余处,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彰显并诉说着这块神奇沃土的富有和光芒!这批出土于清末杨家坟的文物,数量可观,品类丰富,保存基本完好,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为明清时期酒泉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文中提供的图片均系作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