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校学报70年嬗变

2019-07-29 11:39:24吴兴伟
关键词:辽宁学报期刊

祁 刚,吴兴伟

(沈阳工程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110136)

著名教育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楠先生曾经说过,看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东西就可以了:一是看师资队伍,二是看图书馆,三是看学报。可见大学学报对一所大学来讲是多么重要。高校学报兼具培养科研精神、推动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等重任,同时也是一所高校对外学术交流、展示科研实力的窗口。因此,新中国建立伊始,国家就非常重视高校学报的恢复与创建工作。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也是新中国高校最早恢复和创建学报的地区之一。经过70年的发展,辽宁高校学报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回顾辽宁高校学报70年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并展望信息时代高校学报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辽宁高校学报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国初期辽宁高校学报的恢复与创建

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东北地区获得解放,此后东北地区的各项事业逐步走向正轨,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建国初期,辽宁有5 种高校学报和期刊得到最早的恢复与创建(见表1)。此时,东北地区刚刚解放,高校的一切工作也只是处于恢复阶段,而且此时高校的科研水平还十分落后,因此,这一时期的辽宁高校学报或期刊还很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的高校学报或期刊从封面到装帧印刷都比较粗糙,而且主要是内部刊物,对外以少量交流为主。这一时期的学报或期刊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栏目,所刊载的文章主要是宣传校园动态,宣讲国家的各项新政策,以及做好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的医学类 文章主要是介绍一些前苏联的教学及临床经验。

表1 建国初期辽宁最早恢复与创建的高校学报与期刊

20 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辽宁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短暂恢复,便开始了飞速发展时期。从1950年到60年代初期,一批专业及综合类院校在辽宁地区相继恢复与创建,这其中包括现今的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医学院等20余所院校。

与此同时,由于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类期刊在无序的发展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1950年10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指出:“出版期刊是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应予重视。现在出版的多数期刊没有计划、没有领导,没有比较健全的编辑部,因而其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徒然浪费人力物力。政务院责成出版总署会同各有关方面将现有期刊逐渐调整,并改善他们的编辑状况。与这些期刊有关的机关团体也应重视期刊的工作,把出版期刊当作指导工作的经常性的和锐利的武器,按时给以具体的指导。”[2]1952年8月16日,政务院又颁布《期刊登记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期刊管理法规。

辽宁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于创办期刊的鼓励政策及规范化指导,都对这一时期辽宁地区高校学报或期刊的创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50~1964年,辽宁高校学报迎来了第一次黄金发展期。在这一时期,除建国初原有的期刊外,辽宁各高校相继创办了十余种各类期刊,具体详见表2。

表2 20世纪50~60年代中期辽宁高校学报发展概况

续表2

这一时期,辽宁高校学报与期刊较之解放初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

(1)一些期刊已经有了固定的栏目。如《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已经设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中药研究”“微生物与生物制药”“医药经济”“综述”“研究快报”等10余个栏目。还有目录编排,这也就显示出高校学报已经开始走向正规。

(2)一些高校学报已经开始刊登一些学术性很强的专业性文章。如《大连工学院学报》1966年第一期刊登了马登勇的《金属离子的能量半径及其应用》;《沈阳机电学院学报》在1964年创刊号发表的杨景祥的《硅系符合孕育铁素体可锻铸铁》;《辽宁医学杂志》于1958年第一期刊登王洪儒的《中医治疗肺结核大咳血临床经验介绍》等。

(3)为贯彻《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意见,各高校开始着手建立了机构相对健全的学报编辑部,这就使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更加规范。

二、改革开放后辽宁高校学报的迅猛发展

在“十年动乱”期间,辽宁高校的各项工作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学报的发展也就此中断。1973年“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我省的一些大学开始恢复学报。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报才真正走上发展的轨道,进入大发展的兴盛时期[1]。目前,全省各大高校基本都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一些综合性高校还创办自然科学版与社会科学版两本学报。(详见表3)

表3 改革开放后辽宁高校学报发展概况

续表3

续表3

这一时期,辽宁高校学报不论从办刊形式,还是办刊内容上,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报编辑部组织机构更加健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高校学报的恢复与创刊,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学报编辑部组织机构,它们隶属于不同的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并构建了采、编、发行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流程。各编辑部结合自身情况,配备了人数不等的专业采编发行人员。较之解放初期,辽宁高校学报的组织机构更为健全。近年来,由于辽宁高校学报专业性越来越强,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学报编辑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一大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据统计,目前在辽宁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人员构成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约占83%,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约占9.8%,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约占35%。这不但使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他们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了高校学报的创新发展。

(2)高校学报所收录刊登的稿件更加专业化,基金论文占比逐年增加,学报对作者的职称与学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带动了高校学报整体质量的不断提升。据统计,2018年,《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基金论文占比100%;基金论文占比50%以上的达51 家,占辽宁高校学报总数的83%。此外,学报还刊登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及现实应用性的文章,带动相关领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如《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08~2013年刊登了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学院包龙生教授发表的《海排灰在道路基层当中的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使这种工业废渣在公路建设中得以推广应用。仅辽宁沿海产业基地已建成的300 多万平方米的道路基层及底基层使用200 万吨海排灰,创造经济效益达7000余万元。

图1 辽宁省高校学报基金论文比分布概况

(3)高校学报依据本学校的专业特色或所在地区区域特色,开设了相应的特色栏目,带动了学报整体质量和品牌效应的提升。目前,全国共有2 000多家高校学报,各学报,尤其是社科类学报在栏目的设置上雷同化现象很明显。为提高学报的专业化水平,创设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一些辽宁高校学报依据本校专业特色或地域特色开设了相应的专题栏目。如《大连理工大学(自然科学版)》设置有“两院院士学术论专栏、资深教授学术成就”专题栏目;《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置了“典籍钩沉”;《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辑)》开设了“北方民族、经济学”专题栏目;《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分别开设了“分布式能源和文艺美学研究”专题栏目。这些专题栏目的开设,不仅吸纳了大批国内外专家高质量的专业稿件,推动了相关专业学术研究的提升,同时也为学报赢得了很好的社会赞誉。

(4)对学报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改革开放后,我国期刊开始引入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体系,这就使得对期刊的评价更为科学。在这一体系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的一项指标就是影响因子。所谓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2]

据统计,2018年,辽宁高校学报影响因子在0.5以上的共有28 家,占46%,0.5 以下的共计33 家,占54%。其中有6 家学报的影响因子在1 以上,最高的为《大连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影响因子为1.49。这一数据在全国高校学报界也是名列前茅的。此外,《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曾先后入选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此可见,辽宁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在最近几年都有了显着的提升。

(5)高校学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学报的录稿、编辑、出版、发行开始走向网络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学报也摆脱了稿件单一的纸质化运行方式,不论是在收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都与网络化运行相融合。如在稿件的收录与审稿、编辑环节,各家学报普遍运用了不同的采编系统,这就使得稿件的运行更为科学,更加高效。而在学报的出版发行方式上,学报摆脱了单一的纸质出版局面,开始与各种新媒体融合,如各学报编辑部在自己的网页上或公众号上,全文或者部分转载学报的电子版,这就使学报的受众面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为便捷。

图2 辽宁省高校学报影响因子分布概况

综上所述,辽宁高校学报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论在学报数量上,还是在办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影响力也在同步提升。然而,辽宁高校学报界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辽宁高校学报在发展中应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在未来工作中加以改进。首先,辽宁高校学报还缺乏名刊、名栏,在最近几届教育部评选的“名刊工程”与“名栏工程”中,辽宁高校学报入选的很少;其次,学报在办刊内容上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在社科类学报中表现更为明显;第三,学报所刊载文章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缺乏学报应有的科研引领作用;第四,学报的发行渠道还比较窄,社会影响力还很低;第五,学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度还有待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辽宁高校学报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ad 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数字化阅读已经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阅读时间。随之而来的便是新媒体的大量涌现,这也对高校学报单一的纸质出版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新媒体时代,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当属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它除了具有一般的聊天功能外,还有提供强大的支付功能、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微信于2011年一经推出,便在智能手机用户中广泛流行。据《2018 微信数据报告》发布:目前微信与WeChat合并与活跃账户数达10.82亿;月活跃55 岁以上账户数达到6 300 多万;消息日发送次数450 亿[3],由此可见微信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强大。这也给辽宁高校学报界一个重要的启示,学报要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质量外,还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拓展发行渠道,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力。目前,很多高校学报已经在微信平台上注册了自己的公众号,如沈阳工程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在微信用户中的受关注度在逐步提升,学报的投稿量及论文的下载量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高校学报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在信息化时代才不至于被历史淘汰。

在网络时代,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也将是必然的选择。学报数字化出版与目前的纸质期刊经数字化加工后全文提供给读者有所不同,学报数字化出版应具备强大的功能:

(1)优先推送功能。目前高校学报受刊期的限制,一般稿件的发稿周期都很长,这对某一科研成果的实效性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也许会意味着作者失去某项科研成果专利权。而如果高校学报能对一篇具有重要科研成果的文章进行及时加工,优先推送,那就可以赢得更多的关注度、点击率与下载率,这不仅使学报起到真正的科技引领作用,同时也会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4]

(2)多媒体运用功能。在高校学报数字化时代,作者在文章中不仅可以用语言阐述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对文章内容加以生动的补充和拓展。这样就可以使文章阅读起来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同时,对某些生涩难懂的科学观点,如果加入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加以演示,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不必用过多的语言加以赘述。

(3)在线互动功能。在目前学报纸质出版时代,信息的传递基本上是单向的,稿件出版发行后,缺乏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在学报数字化出版之后,就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加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读者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提出问题,作者可以在线解答,彼此之间还可以相互商榷。此外,作者还可以就某些文章的质量进行网上打分,这样既可以对某些学术不端行为产生震慑力,也可以督促高校学报刊载更高质量的文章,而不仅仅是评职称、完成结题任务的工具。

(4)加强与国内几家知名大型数据库合作,更好地体现上延、下伸功能。所谓上延功能,是指数据库商虽然不设专业学术编辑,但可以向内容提供商提供选题参考信息、创意等,实现向编辑生产领域的延伸。所谓下伸是指数据库商在推广、销售中会发现客户新的内容开发诉求,位于上游的内容提供商要和数据库商一起合作,针对诉求开发内容。传统期刊社的编辑思维、编辑手段、编辑策划等方面都要突破,改变平面思维,运用数字技术,重构、组合期刊内容,以此与数据库商共同探讨开发最佳的数字传播形态。上延下伸,内容开发和技术开发逐步有机地合成为一个学术传播整体。[5]

猜你喜欢
辽宁学报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辽宁之光
新少年(2022年3期)2022-03-17 07:06:38
读辽宁 爱辽宁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辽宁舰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8
01海上辽宁
今日辽宁(2015年11期)2015-04-13 05:35:46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