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烁纯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生态资源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环境及资源问题,不再将资源、环境与经济分开。作为不同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范式,绿色增长受到广泛关注。李晨和肖贵蓉认为,绿色增长不止包含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低碳增长贡献,还包含了致力于减缓气候恶化、提升环境可持续及社会公平和降低社会贫困的信息。[1]6-7绿色增长连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以期打破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无法在社会发展中被同时兼顾的恶性循环。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推动“绿色增长”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相关面板数据求出绿色增长指数,以对我国30个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状况进行动态综合评价。
201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绿色增长应促进经济的发展及增长,并且确保自然资产能可持续地为人类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2] 9-13韩国提出“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并通过绿色技术的开发以确保经济增长动力,最终实现最小化利用资源、气候变化呈现温和、环境污染显著减少,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3]11-22中国环境发展合作委员会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是绿色增长,是惠及全社会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过程。[4]332-369Lit Ping Low认为,绿色增长作为一个新生概念,“重叠五环综合”是其概念内涵,即要兼顾低碳排放密度、气候得到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增长、人类发展以及减少贫困这五个方面。
虽然绿色增长概念目前并未统一,但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础,构建新的绿色增长模型对绿色增长的动力和原因进行解释,将成为未来经济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分支。[5]75-84笔者认为,绿色增长是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同时兼顾社会公平,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进步、持续增长。
目前,有关绿色增长评价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绿色增长政策进行评价,分析政策对绿色增长的影响;二是对绿色增长绩效进行评价,即评价绿色增长的绩效;三是测算绿色增长指数,即综合评价绿色增长水平。[6]16-17近年来,对绿色增长的绩效评价有两种。[7]12-15一种基于全要素思维,分析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等。李梦茹采用DEA-EBM测度模型以资本、劳动和能源为投入指标,以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值为期望产出,以工业废气排放问题、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合成的环境污染物排放综合指数为非期望产出,测算了我国制造业30个行业进行了研究,[8]17-24韩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已作为衡量区域绿色增长的核心指标。[7]12-24另一种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数学方法给予指标权重。郭玲玲建立了一个包含5个准则层(社会经济、生活质量、自然资产、生态环境与政策支持)、19个指标的中国绿色増长程度评价指标体系[8]42-61;绿色发展研究课题组建立的一套绿色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和指标测算体系,已用于衡量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此,绿色增长效率被作为二级指标。
绿色增长指数作为综合评价绿色增长能力的指标,其相关研究虽然较少,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张江雪、王溪薇等从我国工业发展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度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行衡量,定义了“工业绿色增长指数”,以反映工业发展的绿色化程度。[9]92-96吕晓菲构建了一个基于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价模型,[7]21-29并以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且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张江雪、蔡宁等基于SBM-DDF函数测算了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以衡量工业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程度。[10] 24-31为此,在构建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增长指数模型以测度我国省域的绿色增长指数,以衡量我国的绿色增长能力。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于2001年由郭亚军提出,该方法支持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研究。[11]49-54在经济管理与决策中,对于大量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许多学者常常将动态的问题简化成静态的综合评价问题,这种做法导致综合评价结果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真”,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任力、朱东波在构建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计算了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的金融综合发展指数,全面动态地评价了金融发展状况。[12]58-73王常凯、巩在武认为,郭亚军提出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中,指标规范化方法使得序关系在横向上能保持,但在纵向上被破坏,违背了“保序”原则。因此,王常凯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无量纲化方法,其无量纲化的原则为“整体规范化,分时标准化”,具体做法是对同一指标的所有时间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3]77-79为此,基于王常凯提出的无量纲化原则,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构建绿色增长指数。[14]77-79
2.2.1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无量纲化是针对同一指标的所有时间,如运用极值无量纲化方法时,采用的极大极小值不仅仅是各截面序列的极大极小值,而是整个面板数据的最大最小值。[13]77-79在此,运用以下公式进行无量纲化。见(1)、(2)式:
(1)
(2)
2.2.2 确定权重向量
首先确定权重向量,见(3)、(4)、(5)式。
下面将我国每年不同省份的所有指标数据形成矩阵见(3)、(4)、(5)式:
(3)
(4)
(5)
然后,求综合对称矩阵H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并选取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将其归一化,结果得到指标相应的权重向量,具体用ω=(ω1,ω2,…,ω10)表示。
最后,计算第t年i省份的绿色增长指数,见(6)式:
(6)
为准确地进行绿色增长能力评价,除了采用准确的评价方法外,还需要科学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核心需要。[7]15-16在构建绿色增长指数模型前,需要构建科学的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2009年,OECD基于经济增长的目标,构建了绿色增长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包括自然资产基础、环境与资源生产率、生活环境质量与经济机遇及政策应对。[2] 15-372012年绿色发展研究课题组制定了国内第一套完整的绿色发展指数测算指标体系。[11]12-24但以上较为权威的指标体系均涉及大量指标且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学者在这些指标体系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修改精简。赵奥、郭景福等建立的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社会经济、资源利用、生态承载和生活福祉四个一级准则层,19个指标。[14121-128武春友、郭玲玲等构建了区域绿色增长系统的评价模型,并将其分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产、生活质量、政策支持等五个子系统一共19个指标。[15]228-239于惊涛和张艳鸽从增长过程绿色化、经济和社会产出、自然资源基础投入等三个方面共15个指标,构建了绿色增长评价框架体系。[16]109-117郭玲玲、卢小丽等构建了包含19个指标、5个准则层的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17]141-150
基于此,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考虑到部分省份指标数据的缺失,以及部分指标数据过少的问题,寻找相近的可替代指标,并剔除无法获得的指标,最终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我国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部分学者通过对绿色增长的研究认为,绿色增长最终目标应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进步、持续增长。因此,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应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产、生活质量、政策支持五个方面去构建。具体地:
(1)在衡量社会经济方面,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社会进步与否)、第三产业占GDP比值(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人口死亡率(反映社会进步与否)、财政收入占GDP比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经济进步与否)等5个指标。
(2)在衡量生态环境方面,选取二氧化硫排放量(反映空气的污染情况)、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衡量水资源污染情况)等2个指标。
(3)在自然资产方面,选取人均水资源量(反映公民对水资源使用的平等权利)、人均活力木总蓄积量(反映公民对林木资源使用的平等权利)、造林总面积(衡量地区恢复生态环境的能力)、自然保护区面积(衡量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等4个指标。
(4)在生活质量方面,选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衡量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衡量城市居民医疗质量)、人均电力消费量(衡量城市居民生活消费质量)等3个指标。
(5)在政策支持方面,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反映绿色技术创新的潜力,侧面衡量企业对政府政策的响应支持程度)、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反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增加的潜力与期望,侧面衡量政策支持力度)、政府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反映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3个指标。
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获得性,在此选取我国2008—2016年的相关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数据不包括我国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只以我国30个省份(直辖市)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表2 2008—2016年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绿色增长指数
续表2:
各省(市)名称年 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均值海南省0.46010.47230.49270.53380.55570.56260.56990.57780.59180.5352重庆市0.40010.42330.44130.45260.46790.47140.47950.49230.52660.4617四川省0.32820.36010.36330.34750.36310.38740.39750.43210.49700.3863贵州省0.35270.38570.41530.40230.43230.44930.46030.47710.51000.4317云南省0.45510.46870.48910.44480.46570.48380.49490.50900.52640.4819陕西省0.35810.38710.41620.42030.42770.45870.46580.48390.53310.4390甘肃省0.33170.34110.36620.35950.37950.38570.43280.44950.50190.3942青海省0.50890.50980.51880.57660.59070.57670.61410.61360.63370.5714宁夏回族自治区0.47080.45190.54020.51070.53650.58640.59570.58990.63090.545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48390.49740.51780.53770.54810.54840.57010.59570.65510.5504
利用Stata14软件求出各指标的权重向量:
ω=(0.054 566 2,0.082 631,0.047 210 9,
0.074 369 5,0.053 322,0.111 654 3,0.123 304 8,
0.022 887 1,0.031 252 2,0.037 897 7,0.028 061 4,
0.133 186 3,0.073 542 2,0.043 390 8,0.023 423 5,
0.024 245 8,0.035 054 3)
由(6)式求得的各指标权重可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属生活质量要素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属生态环境要素层)、二氧化硫排放量(属生态环境要素层)这三个指标的权重较大,分别为0.133 186 3、0.123 304 8、0.111 654 3。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层指标权重见表3。
由表3可知,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三个要素层的权重远高于自然资产和政策支持的权重。这说明我国30个省份(直辖市)若在社会经济、 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得不错, 使得绿色增长指数不断提高。
表3 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层指标权重
将2008—2016年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按年份绘制成曲线图,见图1、图2。
由图1可知,2008—2016年,我国个别省份(直辖市)绿色增长指数呈现递增态势,这说明我国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各个省份(直辖市)的绿色经济也随之发展,绿色增长指数逐年上升,同时,2008—2016年我国各年度的绿色增长曲线大致呈相同趋势,这说明我国各个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相对处于稳定的状态。
由图2可知, 2008—2016 年我国个别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呈递增态势,特别是2010年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且我国个别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均达到了极大值,但2011年有所回落。
图1 中国绿色增长指数2008—2016年各年度曲线
下面将2008—2016年我国个别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及其均值进行排名,见表4。
图2 2008—2016年我国个别省份(市)绿色增长指数变化曲线
各省(市)名称绿色增长指数名次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均值北京市118427651531天津市8358404752494443306河北省2642602392662542482041749728山西省2522101721851691351311046418内蒙古自治区1821401121381058073561610辽宁省24021920923822519317919210226吉林省2442112162352341862051418524黑龙江省25823720226726124724220812329上海市59412737291912912江苏省2332141892061831611491257020浙江省1451099210789695742208安徽省2412291991911661341221106719福建省148128959186826848369江西省1781651601751581511391157914山东省2492122012652572312001956227河南省26825925526926224623021510330湖北省2632452182512131701631188122湖南省2702562242221901761561307223广东省180173147188167152124712613广西壮族自治区223203177157144133121986315海南省127111935439383531237重庆市184162150136117113106946012四川省2532262202362211941871558825贵州省2321971711811541431261087517云南省1321169614612010190776111陕西省228196168164159129119995516甘肃省2502432172272071981531428421青海省7876653324321718133宁夏回族自治区1141375074532822251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087665146453421104
由表4可知,2016年上海绿色增长指数位居第一,2011—2016年,北京分别排在第二、第三名。2008—2016年我国绿色增长指数均值排前三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青岛。2008年,湖南绿色增长指数排270名,为倒数第一;2011年,河南排倒数第二;且河南在2008—2016年的绿色增长指数均值则为我国30个省份(直辖市)中的倒数第一。见表5。
由表5可知,北京市绿色增长指数绝大多数年份位居第一,但在2015年和2016年被上海市超越,青海省则一直在第3、第4名徘徊。其他省份(直辖市)在2008—2016年绿色增长指数排名及其均值排名浮动不大,相对比较稳定。另外,从排名来看,我国排名在1~10,11~20,21~30的省份(直辖市)几乎呈固定模式,各省份(直辖市)排名所处的阶层几乎不变,表明我国绿色增长情况呈阶层化。见表6。
由表6可知,排名1~10的城市为北京市、上海市、青海省等,排名11~20的城市为云南省、重庆市、广东省等,排名21~30的城市为甘肃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即我国30个省份(直辖市)在2008—2016年几乎未改变其排名次序。
表5 2008—2016年我国绿色增长指数各年度排名
表6 我国各省(市)绿色增长情况阶层化
绿色增长内涵虽然一致,但绿色增长评价的侧重点却各不相同,目前尚未有标准的评价体系及方法。但绿色增长的发展目标是明确的,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同时兼顾社会公平,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为此,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产、生活质量及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构建了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并结合新的无量钢化方法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构建了绿色增长指数模型,并对2008—2016年我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30个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指标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三个指标的权重较大,要素层的社会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相对于自然资产指标和政策支持指标的权重更大。
目前,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呈递增态势,各年度的绿色增长指数曲线大致呈相同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各个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相对处于稳定状态。从排名可以看出,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呈现阶层化,即2008—2016年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的排名几乎处于相同的阶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绿色增长指数一直居于榜首,而河南省的绿色增长指数多年来的排名一直靠后。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为提高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绿色增长指数,特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社会经济要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绿色增长的重点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自然资产、生活质量、政策支持这五个方面。其中,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这两个指标在要素层指标中仅次于社会经济指标,由此印证了绿色增长不仅包含着经济增长,也包含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我国各省份(直辖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建设,减少工业污染和资源浪费,以人民幸福感的提高为最终落脚点。具体来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绿色增长指数评价体系中权重最高的三个指标,分别反映着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水资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状况。排名较低的省份(直辖市)在提高绿色增长指数时,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密切注意城市生活环境的治理、水资源的污染以及空气污染问题。排名较高的省份(直辖市)也应该重视这三个指标,以提高我国绿色增长指数。
(2)加大政策支持,保护自然资源。政策支持和自然资产是权重最小的两个指标。其中,社会经济指标权重是政策支持指标权重的3.77倍,是自然资产指标权重的2.36倍。目前,我国各省份(直辖市)对政策支持和自然资产保护的力度明显不足。自然资产中的人均水资源量、自然保护区面积;政策支持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这四个指标的权重是所有指标中权重最低的,均在0.02左右,远远小于0.13权重的最高指标。因此,我国各省份(直辖市)要加强政策支持,投入更多的R&D经费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强绿色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科学地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对水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合理利用淡水资源,积极研发更有效的海水淡化处理技术,同时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使更多的资源服务于人类。
(3)保持绿色增长指数的逐年增长态势。目前,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均呈现逐年递减态势,说明我国绿色增长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另外,我国各省份(直辖市)的绿色增长指数每年的排名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其排名阶层较为固化。为此,我国政府可根据这三个阶层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同一阶层的省份(直辖市)可以联合发展,共同进步。不同阶层的省份(直辖市)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等省份一直排在前10名中,且相对于我国其他省份(直辖市)来看,其绿色增长指数较高。云南省、重庆市、江苏省等10个省份(直辖市)的排名一直处于中间位置,其绿色增长仍有发展的空间。甘肃省、黑龙江省、河南省等的排名一直处于末端,尤其是河南省多年来一直排在倒数三名内。因此,国家要加强对这一些省份的治理,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结合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治理政策。以提高这三个省份的绿色增长指数,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